APP下载

翻转课堂在感染与免疫整合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22-12-11张骏艳陈灵芝

科技视界 2022年23期
关键词:医学案例评价

张骏艳 陈灵芝 余 莉 刘 淼 李 群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0 引言

医学类课程以种类较多、记忆负担繁重为特征,阻碍了广大医学生对医学知识探寻的渴望。为增强学生对医学知识掌握的积极性,加强系统知识的完整性,国内医学院校也逐步设立了医学整合课程。

我国的医学整合课程是在借鉴国外“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rgan-system Based Learning,OBL)的整合医学教育课程模式基础上,将原先各自独立的各门课程进行新的组合和编排,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整合课程。医学整合课程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有利于新医科课程的建立和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1]。而医学整合课程存在内容较多、信息量较大的特点,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成为一门闪光的课程,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基于案例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感染与免疫整合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予以分析,对其具体操作环节进行阐述,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1 感染与免疫整合课程架起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

为顺应医学教育改革新形势以及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需要,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在2013年进行了相关课程改革,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置了包括感染与免疫在内的12个医学整合课程模块,并在每一年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班级中随机抽取2个行政班进行以课程整合为核心的系列教学改革试点。感染与免疫课程由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和药理学中抗感染药物相关内容组成[2],多个学科的知识可以相互支撑、相互补充,便于学生对知识能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便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知识,培养临床意识,为今后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3]。

2 翻转课堂在感染与免疫整合课程应用的优势

翻转课堂是由英文“Flipped Class Model”一词翻译而来。因此,“翻转课堂”又被称作“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而其中的反转一词主要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对。早在2000年莫林·拉赫和格伦·普拉特在《经济学教育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首次把翻转课堂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了出来,其定义为把传统教学课堂内的活动转移到课堂外,把课堂外学生自主消化知识的过程转移到课堂内。这不仅仅是对翻转课堂的定义,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4]。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中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局面,将学生设置为主体,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医学院校也在多个学科如医学免疫学、病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影像学等学科中开展了大量的翻转课堂研究,研究均发现翻转课堂授课模式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授课满意度更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也显著提升[5,6]。而目前慕课、微课等多种线上授课方式为翻转课堂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可能。虽然翻转课堂是课堂教学领域大胆的创新与实践,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医学课程内容都适用翻转课堂模式授课。所以,选择适合翻转的课程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感染与免疫整合课程囊括了前沿的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等内容,将许多临床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后造成机体免疫变化机制融为一体,非常适合在引入案例的基础上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将整合课程内容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又能满足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衔接,也最终实现了整合课程设置的初衷。

3 基于案例教学的翻转课堂在感染与免疫整合课程中的实施

3.1 临床案例的筛选和润色

为了将感染与免疫课程中诸多内容有机联系且适合翻转课堂模式,授课教师团队联系了临床风湿免疫科和感染科的一线医务人员,为课程组提供了较为新颖的临床病例。课程组在此基础上组织整合课程授课教师一起研讨,对病例进行分析和改进。将过于冗长的就诊和复诊经历等删除,保留了特征性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富有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以期更适合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程组精选了如“恙虫病”“结核变态反应性关节炎”“急性风湿热”等病例,能够将感染与免疫整合课程中诸多的知识点加以引申和应用。一个临床案例就是一个完整的疾病诊疗过程,包括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回顾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作用关系,又可以复习病原生物引发的免疫反应,最后还可以增加药物治疗手段。为了增添临床案例的趣味性,可以在案例当中增加适当的故事情节,使临床案例更具可读性。相关临床案例在翻转课堂实施前2周通过师生QQ群发放给学生,以供学生提前进行资料分析和整理。在学生准备过程中,可以通过QQ跟授课老师取得联系,将遇到的问题向教师请教。

3.2 线上课程的录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概念、理论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分析,所以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要求更为精准。而每位同学接受能力不同,对所需分析的案例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也不尽相同。因此,课程组教学团队也事先录制了感染与免疫线上课程,线上课程采用录屏软件与视频拍摄编辑等多种媒体编辑技术相结合,制作了多个微视频,帮助同学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内容并不冲突,而是以小专题的形式,对整合课程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投放在安徽省“e会学”网站上,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查取和调阅。

3.3 翻转课堂授课模式的开启

翻转课堂实施的现场,课程组提前安排了专业的摄像团队进行了全程摄像,可以作为后续资料的收集和反馈。在实施翻转课堂前,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每组5~6人,将任意抽取其中一名同学通过PPT汇报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由于每组同学需要分析的案例并不相同,这样增加了病案分析的难度,每个小组都需要独立完成本组的病例分析,而每位组员都有可能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规定时间内其他组员也可以补充发言。在实际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同一组多位同学积极对案例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或补充,踊跃发言的课堂局面。翻转课堂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把课堂变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课堂的重点是汇报讨论、案例运行、团队合作以及答疑解惑[7]。

3.4 对翻转课堂中学生的评价

在翻转课堂进行过程中,除主讲授课教师外,还有一名协同教师对各个组同学的表现进行了评分。评分标准如下:每组评分总分为100分,记录下发言同学姓名及其学号,其中对学生的准备工作评价占30%,口头表达占30%,参与程度占20%,倾听占10%,反思占10%。在翻转课堂结束前,主讲教师对整个课程进行了高度总结和凝练,揭晓各个临床案例的谜底,并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点评。对于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分配一定的权重,并计算到课程最终成绩中。同时为了体现对学生投入翻转课堂精力和时间的尊重,也是近年来倡导的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翻转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评分将以一定比例计入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医学整合课程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其评价体系也应该体现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

4 总结和展望

翻转课堂最突出的特点是还原了“学”的本质,其教学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基于案例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临床思维以及教学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整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果只是将简单的几门基础课程拼凑在一起,对学生而言只会是负担的加重。所以如何将整合课程真正变成一门基础与临床完美衔接的系统课程,用案例引入,翻转课堂模式无疑是较好的教学模式。安徽医科大学教务处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反馈也确认了学生比较喜欢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课,期望增加讨论课学时,也希望与临床教师有机会更多交流,期望有更多的临床案例可供分析[8]。所以如何完善这种教学模式,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

4.1 丰富临床案例库

翻转课堂的核心内容就是学生对临床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因此不断有新型的临床案例可供教学使用且至关重要。课程组的力量是有限的,安徽医科大学已组织全校教师及附属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开展了临床案例编写,并将择优进行录用。因此,后续课程也可以依托学校整合资源,获取更多的临床案例。其次,可以进行校际之间的互通有无,与其他医学院校交换编写好的临床案例,扩大病例库范围。

4.2 加强授课教师的临床知识培训

翻转课堂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授课教师除了具备相应的基础医学知识以外,对于临床医学知识如实验室检查的指标等都有所掌握。因此授课教师需要在翻转课堂前对于案例中涉及的疾病进行系统的学习,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此外,为了进一步了解相关疾病,可以聘请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课程组开展专题讲座。授课教师也可以深入临床一线,观察临床患者的症状、体征,翻阅临床诊疗记录,为翻转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完善翻转课堂中的评价

翻转课堂研究采用的结局指标不尽相同,缺乏一定的统一性,尤其是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各个研究采用的评价标准都不相同。评价体系应更加具体和细致,便于实际进行翻转课堂时授课教师给分。建议未来的研究采用更为科学、较为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医学领域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基于案例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9],有效提升了医学整合课程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医学案例评价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医学的进步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医学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医学、生命科学类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