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高质量考试,从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了
2022-12-10金陵小岱
金陵小岱
一转眼,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即将来临。每一位高三学子正为梦想的绽放全力以赴。高考,是牵动社会神经的大事件,其间,严格的考场纪律、良好的运输服务保障工作也是助力考生安心考试的重要一环。这一切,只希冀每一个踏上“战场”的学子能不负青春。现代人生活环境这么优越,尚且如此辛苦,那么在古代,古人们为考试付出的心血那必须是十倍百倍的啊!
唐代考场纪律太过严格,有人当场弃考
提起考试这件事,我们现代人只要操心考的内容会不会,就算是去外地考试,最多也就是买张高铁票,横竖都好解决。可若是换成古人的话,参加一次考试,简直是要脱掉一层皮。
他们在近乎是“穷游”的状态下一路跋山涉水去赶考,其间还得见缝插针地温书,好不容易历经艰难来到考场,严格的考场纪律更是令人崩溃。
站在考场外等待时,古代考生通常显得有些狼狈。因为他们不仅要带考试所需要的笔墨纸砚,还得带上干粮席子,锅碗瓢盆,有的考生甚至还会扛个方便写字的家具去。可就算准备得再充分也没用,古代考场纪律严格,为了防止作弊,考生们只能扛着单席进入考场,下雪天也只能坐在铺着单席的地上。
所有考试的艰辛都能忍,唯独一件事让许多考生备感辛酸。那就是考试前的搜检,几乎每个参加过考试的人都要吐槽。考场把门的胥吏通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大声呼唤举人的名字,粗暴地搜索他们的衣服、物品。只要发现有点不对劲,立刻毫不留情地将考生驱逐出去。
这多少有点伤害读书人的自尊心,于是唐朝出了一个猛人李飞,直接选择了弃考。据杜牧《樊川文集》中记载,这位叫李飞的考生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在他参加礼部考试时,胥吏大声呼喊了他的名字,查验过文书后,就让他进去了。这时李飞反而拧巴起来,愤世嫉俗的他反问道:“如是选贤耶?即求贡,如是自以为贤耶?”说完后,李飞挥一挥衣袖,扛着行李回去了。猛人就是猛人,李飞在弃考后,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戡()”,搞起了文学批评,名声大振。
宋代防作弊升级,苏东坡“盲猜”也错了
当初李戡因考场的胥吏大声呼喊其姓名而感到难堪,可他要是生在宋代,估计能被气到吐血。因为宋代对于进入考场的搜检更加严格,甚至还设置了监门与巡铺官,专门用来监守、巡查考场纪律。考生们在入场时,要解开衣服接受检查。后来,宋真宗认为解衣检查有失取士之体,才停止了解衣这项措施。
除此之外,相应的防作弊措施也在不断升级。我们现代人进入考场常在喇叭里听到的“请考生按位就座”就是從宋代开始的。不过,宋代最有名的防作弊手段莫过于实施弥封(糊名)、誊录制度,影响也最大。
说起弥封、誊录制度,简直是太严格了,严格到苏东坡居然打赌打输了!这个故事还得从一个叫李()的说起。李是苏东坡看好的人才。有一年李去参加省试,刚好苏东坡是主考官。在判卷子的时候,苏东坡对着一份试卷呵呵傻笑,心里特别高兴,在试卷上手批数十字。大概觉得这样还不过瘾,他又跑去跟黄庭坚说:“这一定是李的试卷!你看看,多么优秀!”
黄庭坚认为这可不一定,苏东坡却信心满满,于是俩人就打了一个赌。结果等到拆封对号的时候,苏东坡有点无语,因为那份试卷的主人是章持,他以为的李压根就没有被录取。更凄惨的是,李虽才华横溢,却考运不济,终身都没有及第。
古代考题也疯狂,处处都是“扣分点”
当克服了一切有关于考试的困难,坐在考场准备答题时,古代考生与我们现代人都将面对同一个灵魂拷问:这考卷上到底写的是什么?为什么我没复习到的部分都出现了?
这种一头雾水的考题往往是唐代的经帖、宋代的墨义,相当于现代的填空题。就拿唐代的经帖来说,考题主要是为了考查考生们对于经典知识的熟悉程度,但出题方式好听点叫“刁钻”,愤怒点叫“缺德”!这种考题一般是遮掩经书的前后文,只留下一行,裁纸为帖,帖去其中几个字,考生要把这几个字写出来。宋代的墨义也没好到哪里去,内容烧脑程度与唐代相当。这些试题,想要回答上来,必须要死记硬背。
诸科考试仅止于此,更多要靠人的记忆力。而进士科有开放型试题,除了经帖、墨义外,还考诗、赋、论,这样不仅不用完全死记硬背,还可以发挥一下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进士科更受重视,所以当时的考生大多数会选择进士科。
不过,就算是进士科的开放型试题也不是那么容易考过的,因为细化到答题与判卷的标准,依然要杀死考生们的脑细胞。诗赋必须遵守一定的写作规格,譬如对偶、音律、韵脚等,到处都是“扣分点”。尤其是韵脚,一旦落韵,就直接“挂科”。据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记载,大才子欧阳修十七岁时在随州参加解试,即“以落官韵而不收”。
除了这些条条框框的答题要求以外,古人跟我们一样,也在找答题套路。套路虽常被诟病,但考试的时候,手却很诚实,毕竟“一分一操场”。南宋中期,曾流行过一种套路作文,被称之为“永嘉文体”,主要是借经义结合史事来发挥对于政制与政事的意见,讨论如何可以让国家治理得到实效。只要能学会这种文体,虽不一定得高分,但能减少“挂科”的几率。
奇葩答卷上“热搜”,金圣叹是“废话文学”鼻祖吧
有人为了考试愁得脱发,也有人考试就是为了去搞笑。在微博、朋友圈里,常常会看到一些老师把奇葩答卷贴上来,然后评论区一片“哈哈哈哈哈”。你以为古代的读书人都是老学究或文弱书生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搞笑起来,一点都不比现代人的脑洞小。
明末清初文坛奇才金圣叹就因为奇葩答卷上过“热搜”,还不止一次。第一次上热搜,也是他初次参加考试,试题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这道题的主旨显然是怀才而莫展,正常人就算理解错了,最多也就是写上几句奇葩的话,但金圣叹不同,他跨学科,直接将其当成艺考。据说,金圣叹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外加一把剃刀,对此他的解释是“此亦匏瓜之意形也”。
金圣叹第二次上热搜的题目为“吾四十而不动心”。金圣叹在试卷上连写了三十九个“动”,他解释道:“孟子曰四十不动心,则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矣。”这跟写一篇500字作文,然后全文为“我的妈妈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漂亮”有什么区别!原来,“废话文学”的鼻祖乃金圣叹啊!
可见,无论多么重要的考试,最后总能碰到几个搞笑的奇葩,或许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有喜有悲,有难有易。生活如此,考试亦如此,古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尚且能坚持苦读,艰难赶考,我们现代人面对考试,有什么理由不全力以赴呢?
(秦笑贤摘自2022年1月12日《北京青年报》,本刊有删节,洪钟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