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张照片推动太空探索
2022-12-10罗振宇
罗振宇
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有个长项,就是特别擅长把复杂的科学知识介绍给外行。众所周知,要向大众讲清复杂的科学知识,做好科普,是非常困难的。
举个例子,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为了让大众最大程度地了解他的科学成果,写作了著名的《时间简史》。在他写书时,编辑就告诉他,书里不能有数学公式,因为只要出现一条公式,读者就可能减少一半。可是结果,大家还是很难看懂《时间简史》,即使里面没有公式。
但是卡尔·萨根就不同了,他有本事让人理解复杂的科学知识。比如,我们常听到一个生动的表述:如果把宇宙138亿年的历史,压缩成一年的12个月,那么人类就是在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几秒钟才出现的。这个表述形象又精准,让人能够非常直观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面前是多么渺小。这个天才的表达方法的首创者,就是卡尔·萨根。
卡尔·萨根一生中,做过大量类似的精彩表达。他对外行讲话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有这么神奇的效果?简要概括,就是两个妙方:一是创造概念,二是建立形象。
先来看看“创造概念”法,顾名思义,就是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信息封装到一个直观的概念中。
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核冬天,就是卡尔·萨根最先提出的。“核冬天”的大意就是,如果爆发核战争,爆炸会让大量灰尘覆盖住天空,全球会持续很长时间低温,会让人类有灭顶之灾。
曾经有一段时间,美国和苏联对核战争的危害都估计不足。他们虽然知道核武器的厉害,但仍心存侥幸。当时有很多科学家都对核战争的危害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得出了不少确定性的结论,但这些结论只能得以在科学家内部传播,毕竟科学理论太复杂,很难向公众做出清晰易懂的解释。
于是,卡尔·萨根联合几位科学家一起提出了“核冬天”的概念。他将核战争后的危害与人类最本能的恐惧联系在了一起。
冬天会怎么样?会面临缺少食物的饥饿和深入骨髓的寒冷,这是生物从爬上陆地开始就刻在基因里的记忆和恐惧。只用这么一个概念,人们一下子就能听懂核战争的危害。后来时任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说过,苏联开始限制核武器发展,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了核战争会导致“核冬天”,而这会危害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核冬天”这个概念的表达非常成功,但还是有些专业人士认为它不够严谨。比如,美国氢弹之父惠勒就说,核大战爆发后,温度下降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都没有这么可怕,如果精确一点,应该把“核冬天”的概念改成“核秋天”。但是这样一改,虽然严谨许多,但哪里还有可以向公众传播的恐惧感?
卡尔·萨根的第二个方法是“建立形象”法。
在人类太空探索史上有一个经典形象,叫“暗淡的蓝点”。有一张享誉全球的照片——漆黑宇宙中,有一个只有几个像素大小的暗淡蓝点,这就是地球。这是一张地球最远距离的自拍照。
力主拍下这张照片的人,就是卡尔·萨根。
1989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快要飞出太阳系时,卡尔·萨根提出让探测器转一下身,回头给地球拍一张照片,这个想法当场就被NASA的科學家否决了。因为当时旅行者1号已经越过了海王星,距离地球60亿公里,即便是回头看也看不到什么,而且真要拍摄,从给它下达指令,到它转身拍照,再把照片传回地球,要花6个月的时间。中间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有可能让旅行者1号永远失去联系,这个险值得冒吗?
不过,卡尔·萨根仍然坚持这个想法,最后他说服了NASA的主管,拍下了这张照片。
卡尔·萨根是怎么算这笔账的风险和收益的呢?要是站在科学家群体的内部视角看,这当然不值,从这张照片上看地球,就是一个小点,什么信息也没有。但如果从公众的心理来看,这张照片就价值连城了。
后来有很多人满怀诗意地指着这张照片上的淡蓝小点说:
“看看这个淡蓝色的小点,历史上所有的帝王将相,悲欢离合,都只发生在这一个微小的蓝点上。在浩瀚的宇宙剧场里,地球只是一个极小的舞台,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的眼光和想象力局限在这么小的一个小点上呢?在你的身边,有这么一群人,耗尽一生,努力让人类走到更远的地方,你难道不觉得幸运吗?他们不应该受到尊敬吗?”
天文学历史上,每当有人质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探索宇宙时,这张照片都会被拿出来说服他们。正是这一个画面,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探索宇宙的科学家。人类的航天探索事业,也因为这个画面,吸引到了大量的资源。
由此,我们就能够理解卡尔·萨根当初的坚持了。作为一名天文学家,他非常清楚探索太空的必要性是很难通过抽象的语言向公众表达的,但只要有了一个真实的画面,公众就能深切地理解这种必要性了。因为一个具体的形象能蕴含的内容是无比丰富的。
这就是卡尔·萨根运用“创建概念”和“建立形象”这两个方法,创造出的过人之处。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我们想要向公众传达一些业内观点,也不妨使用他的方法,说不定能取得惊人的效果。
(心香一瓣摘自《罗辑思维》,文汇出版社,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