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全过程使用与管理机制探讨*
2022-12-10宿梅双
宿梅双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一、引言
我国自1984年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有效地提升了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提高了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能力。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超过500个。运行和研究经费短缺是制约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实验室运行和管理水平低下,一些大型仪器设备不能及时改造与升级。为了更好地落实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战略,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相关领域开展自主原始创新,国家于2008 年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
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主要分为三类:开放运行费、基本科研业务费、仪器设备费。其中,开放运行费主要包括实验室日常运行管理和对外开放共享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基本科研业务费主要是围绕重点实验室的核心研究方向深入持续地开展研究等发生的费用支出;仪器设备费主要包括购置仪器设备、仪器功能扩展、设备技术升级、研制专用仪器设备、维修改造配套系统等发生的费用支出。
专项经费的设立,为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效运行与开展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因而,创新专项经费使用的新机制与新模式,为研究团队和人员创造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保障实验室稳定运行,是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探索的课题。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应用,本研究以城市与区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对专项经费从预算到审计决算的全过程合理使用与管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构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全过程使用与管理框架。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全过程使用与管理框架
本研究结合专项经费构成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使用特点,构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全过程使用与管理框架,包括经费分解、经费预算、经费使用、经费监管等环节,具体见图1。
图1 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全过程使用与管理框架
三、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使用与管理的完善措施
1.凝练研究方向,优化经费分配
(1)凝练研究方向。找准实验室目标定位,凝练研究方向,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一项关键内容。城市与区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生态学为主要基础,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其调控机制。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具备了传统优势,凝练成了5个研究方向,包括:城市生态系统过程与调控;区域生态系统过程与调控;人类活动影响与生态系统响应;景观格局与生态修复;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城市与区域国家重点实验室除了保持好现有的方向,还要不断培养新的交叉方向,包括恢复生态学、全球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2)组建研究团队。研究团队特别是高层次研究团队,是衡量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能够实现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产出,是建成高水平实验室的重要保障。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通过研究生态学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大力引进海内外高水平人才。因此,实验室结合目前研究方向,组建了城市生态格局与模拟、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环境变化的生态效应、生态系统评价与规划、区域生态风险与环境管理等20个研究团队。针对高水平人才缺乏等问题,要把吸引世界一流科研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加强对特殊人才的引进,通过各研究方向的交叉,培养一支拥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城市与区域生态研究团队。
(3)搭建支撑平台。平台建设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实现仪器设备改造,促进与生态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展新的学科生长点。整合实验室资源优势、建立实验室共享平台,是提升实验室研究水平和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专项经费中的仪器设备费重点支持实验室支撑平台建设,在仪器设备费的使用过程中,紧紧围绕各研究团队的实际需求,采购使用率高的大型先进仪器设备,集中突破创新研究的瓶颈,解决以往仪器设备存在的重复采购、分散使用等问题。同时,可以利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收取的费用,提升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为了更好地搭建实验室运行平台,可设立开放课题。
2.加强预算管理,规范经费使用
(1)加强专项经费预算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加强专项经费的预算管理工作,经费负责人、实验室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应该共同参与预算编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明确各项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在专项经费预算管理过程中,人员经费、管理费、水电费等存在相互交叉、界限模糊的情况。因此,实验室还要做好专项经费预算,确保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可以结合财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在财务系统里控制专项经费预算与使用额度,避免单项费用超支,减少调账次数,加强预算执行工作。
由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已经颁布实施十多年,很多管理要求与现实需求已经出现脱节。目前,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政策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2018年,为了优化科研管理机制,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措施,要求简化科研经费预算测算,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费的预算编制提出了简化编制办法。因而,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预算也应该落实最新要求,提升预算编制的灵活性。
(2)规范经费使用流程。城市与区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方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各研究团队可使用的经费额度,由实验室秘书进行专门管理。专项经费采用研究团队负责人、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主管部门、依托单位的四级审批制度,对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使用科目等进行层层把关,严格按照预算方案使用经费,严禁专项经费随意调整、扩大开支范围等。依托实验室基本科研业务费设立的自主研究项目,需要设置多项流程进行把关,包括:项目申请、项目答辩、学术委员会审批、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
(3)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首先,专项经费预算与使用需要实现信息化管理,使各项费用严格按预算科目与预算额度执行,相关管理人员定时查看经费执行进度,监督专项经费使用过程。其次,实行经费使用网上报账逐级审核,落实了经费使用责任,方便了经费使用管理。最后,利用实验室网站及时发布最新进展情况,包括实验室的学术报告、开放基金、科研动态、学术交流等。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既可以让实验室各个研究团队及各位研究人员了解最新动态,尤其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的使用信息;同时,也可以塑造实验室文化,展现实验室文化建设成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有效管理提供重要支撑。
3.健全管理监督制度,提升管理人员技术水平
(1)制定专业化管理制度。实验室需要围绕“经费分解、经费预算、经费使用、经费监管”等各个环节,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目前,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与使用的相关要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城市与区域生态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应该根据相关变化,对经费管理流程进行调整,完善专项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使用标准等内容,规范专项经费使用的报账流程。各研究团队可以指定科研秘书负责专项经费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实验室科研秘书分类设立会计科目,按照要求进行分类核算,防止不同类型的专项经费混合使用。
(2)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的预警和调控,预防和纠正专项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实验室在专项经费管理过程中,通过健全实验室内部监督机制及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加强对“经费分解、经费预算、经费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实验室、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要相互监督。
同时,实验室应该根据专项经费使用的重要性,建立专项经费分类监管体系,加强经费使用检查与验收审计,建立专项经费使用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改进专项经费使用流程,保障经费使用合理有效。通过定期推送专项经费使用情况信息,让相关人员及时掌握经费执行情况,提升预算执行率。
此外,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官方网站作为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公布实验室各类专项经费的年度使用情况、各研究团队的专项经费使用情况、专项经费预算执行率,以及重大设备购置、维护、共享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对研究项目的申请指南、评审过程、资助结果、考核条件等内容,也可以适时公布与更新。
(3)提升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关系着实验室运行效率与仪器设备使用效率,进而影响科学研究的产出水平与效率。为此,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引进高层次的实验技术人员,开展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大力提升管理人员技术水平,提升了实验室运行效率。同时,实验室可以邀请财务管理专家举办讲座,组织财务管理座谈会,参加财务部门的宣讲活动,提升实验室的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另外,加强各部门之家的协作,由实验室管理项目立项,财务部门负责账务核算,科技管理部门监督日常运行。项目负责人、实验室管理人员、科技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要相互协作,及时下拨各类专项经费,定期统计专项经费执行情况。
四、结语
本文结合专项经费构成及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的使用特点,构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全过程使用与管理框架,提出了相关机制与模式。但是,由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设立的时间较晚,如何规范使用各类专项经费,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不断实践,持续改进工作机制,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