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系统视域下的环保公示语生态分析
2022-12-09胡钰
胡 钰
(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88)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为响应国家号召,语言学界担负起生态之行的语言研究责任[1]。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信使”,作为连接公示语传播者和接受者达成环境保护生态行为的话语媒介,环保公示语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具有宣传环保、升华道德、承诺自律的“高感性”[2]。换句话说,环保公示语可以帮助生态人从生态认知和生态行为角度认识环境问题,因此,环保公示语不仅是公共环境话语,而且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生态事件[3]。
国内关于环保公示语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视角展开:一是翻译视角。结合一定的翻译理论对环保公示语汉英翻译错误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提高环保公示语翻译的质量[4-6]。二是语言学视角。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环保公示语的语言特征[3][7-8]。分析后不难发现,基于翻译视角的环保公示语研究开始较早,研究成果较丰富;而语言学视角下的环保公示语研究起步较晚,是伴随着国内生态语言学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研究成果尚不丰富。目前已有的研究或未聚焦及物性系统视角,或缺少生态哲学观的指导,实践意义不足。因此,本研究选择长三角地区合肥市的环保公示语作为研究语料,基于及物性系统理论对环保公示语进行生态性分析。一方面,可以了解合肥市环保公示语生态意义的表征方式,探讨现有的环保公示语是否能有效唤起生态人的生态意识,并提出优化策略,丰富有关环保公示语的语言学研究;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关注环保公示语的指导作用,帮助人们正确理解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一、理论框架
(一)指导思想:和谐生态场所观
生态哲学观是生态话语分析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生态话语分析者的生态性评判标准,也是分析者用来追求生态和谐共生的系统性观点[9]。生态哲学观的建构植根于社会和文化背景。由于生态话语种类以及所处语境的不同,目前学界的生态哲学观有多种:有侧重西方发达国家生活话语的“生活”生态哲学观[10],有关注中国语境下的“和谐”生态哲学观[11],有聚焦国际生态话语的“和而不同、互爱互利”[9]和“多元和谐、交互共生”[12],也有强调环境保护的伦理性,强调生态人的和谐语言观、和谐心智观以及和谐世界观的建构[3]。那么,在分析环保公示语的生态性时,到底应该选择何种生态哲学观作为指导思想呢?
何伟、张瑞杰[13]指出,现存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场所意识的缺失,换句话说,人类没有正确理解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只有良性地认识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才能与该环境及环境内的其他生命体和谐共存。基于此,他们提出和谐生态场所观:人类与生态系统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对赖以生存环境中的物理性元素、社会性元素及其他生命体持有积极情感联结、同化认知体验和趋向意动行为。
笔者认为,既然环保公示语是使接受者达成环境保护生态行为的话语媒介,那么指导环保公示语的生态哲学观就应该正确构建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和谐生态场所观不仅倡导人与物理性场所的合一性,同时还主张人类应对社会性场所、其他生命体保持积极的情感,适合用来指导有关环保公示语的生态分析。
(二)理论视角:及物性系统理论
人类对自然所持的情感联结、同化认知和趋向意动三个方面反映在语言层面,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情态系统、主位系统等体现。本研究聚焦及物性系统。及物性系统是语言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发生的事、涉及的人和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它将人类的各种行为分为若干过程,并对涉及的参与者角色和环境角色进行区分[13]。
韩礼德[14]将人的经验分为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在此基础上,何伟等[15]构建了汉语及物性系统网络,将人的经验意义描述为七种过程: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交流过程、存在过程和气象过程。动作过程表征外部世界各种事件和活动,主要参与者包括施事(Agent)、受事(Affected)、创造物(Created)等;心理过程表示情感、意愿、感知和认知这四类心理活动,主要参与者为感受者(Senser)和现象(Phenomenon);关系过程反映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参与者为载体(Carrier) 和属性(Attribute),或识别者(Identifier)和被识别者(Identified);行为过程表征生理行为活动,如哭笑、呼吸、咳嗽等,主要参与者为行为者(Behaver);交流过程指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主要参与者包括交流方(Communicator)、交 流 内 容 (Communicated) 和 交 流 对 象(Communicatee)。存在过程表达“某处存在、出现某人或某物或者某人或某物消失”意义的过程,主要参与者为存在方(Existent)和位置(Location);作为一种特殊的经验意义过程,气象过程表达天气意义,没有明确的参与者角色。
参照及物性系统,人与自然的合一性可以由多种过程类型表征。简而言之,人类对自然的情感联结和同化认知主要由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表征,这是因为心理过程体现人类的内心活动,包括情感、意愿和认知,而关系过程不仅可以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可以体现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趋向意动则由动作过程表征,体现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意图及行为。
二、分析与讨论
笔者收集合肥市环保公示语共计60 条,其中小句复合体52 条,小句8 条。选取和谐生态场所观作为生态分析的指导思想,基于汉语及物性系统,对公示语语料进行及物性分析,主要关注过程类型、参与者角色和环境角色三个方面。
(一)过程类型分析
经过对语料进行及物性过程类型分析和统计后发现,这些环保公示语的过程总数为114 个,各个过程的数目与比重见表1。
表1 环保公示语的过程类型数量与占比
由表1可见,合肥市的环保公示语语料主要包含五种过程类型,其中动作过程占比最大,其次是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行为过程与存在过程占比较小。
1.动作过程与趋向意动
正如上文提到,和谐生态场所观中人类与自然的合一性由不同过程类型表征。其中,动作过程主要表征趋向意动,即人类对自然保护的意图与行为。例如:
1)保护[Pro]环境[Af]从我[Dir:So]做起[Pro]①
2)请勿[PrEx]乱扔[Pro]垃圾[Af]
3)烟头[Ag]不[PrEx]落[Pro]地[PrEx]高新[Ag]更美丽[Pro]
4)多看[Pro]美景[Af]不[PrEx]刻[Pro]美名[Af]
上述例子均是通过动作过程直接呼吁市民保护环境(例1)、不乱扔垃圾(例2)、不乱丢烟头(例3)、不乱刻乱画(例4),即号召大众从自身做起,将环境保护付诸行动。
2.心理过程与情感联结
根据何伟等[15]的划分,心理过程可以细分为情感、意愿、感知和认知四种过程,主要表征人与自然的密切程度。情感心理过程主要表达人对自然的态度(如例5 和例7 后小句),意愿心理过程主要反映人类的意愿或自然的希冀(如例6 和例7 前小句),这两种心理过程在环保公示语中较为显著,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情感联结。相比之下,感知心理过程与认知心理过程主要反映人类对自然的感知与认识,在环保公示语中较少。
5)绿草[Ag]喜[Pro]人[Em]
6)花草[Desr]需要[Pro]您的呵护[Ph]
7)草木[Desr]无摘皆愿[Pro]翠[Ph]游客[Ag-Em]友情多爱惜[Pro]
3.关系过程与同化认知
虽然环保公示语语料中感知心理过程与认知心理过程较少,但关系过程通过反映两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可以表征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包括人类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认知。根据何伟等[15]的划分,关系过程包括归属过程、识别过程、拥有过程、关联过程、位置过程和方向过程六大类,前四类在环保公示语中均有体现。例如:
8)绿水青山[Ca]就[PrEx]是[Pro]金山银山[At]
9)爱护环境[Tk]等于[Pro]爱护自己[Vl]
10)花草树木[Posr]皆有[Pro]情[Posd]
11)有[Pro]“木”[Cor1]才[PrEx]有[Pro]“梦”[Cor2]
归属过程描述某个实体作为群体的一员所具有的特征,如例8,体现了人类对环境重要性的理解。识别过程体现了通过一个参与者来识别另一个参与者身份的关系,如例9,表征了人类与环境是互为一体的关系。例10 为拥有过程,描述了人类对花草树木作为有情感的生命体的认识。关联过程则描述了两个参与者角色之间的关系,如例11,反映了人类对自然与自身关系的认知。
由上述分析发现,合肥市的环保公示语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合一性,即人对自然的积极情感、同化认知与趋向意动。积极情感由心理过程表征,同化认知由关系过程表征,趋向意动则由动作过程表征。其中积极情感与同化认知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思想层面的认识,而趋向意动则是基于思想认识的行动激发。但另一方面,合肥市的环保公示语中动作过程占比最大,关系过程与心理过程占比较小,即这些环保公示语凸显了趋向意动,积极情感与同化认知相对不足。虽然直接号召受众保护环境是有益于环境的话语,但如果受众没有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环境缺少积极的情感,那么这样的号召就难以引起受众共鸣,流于口号,其效果也会大受影响。
(二)参与者角色分析
作为及物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者角色的表征方式可以体现话语的生态价值,尤其是作为小句主语的参与者角色。小句的主语体现了小句信息的出发点和关注点,主要包括动作过程的施事、心理过程的情感/意愿表现者、关系过程的载体、行为过程的行为者等。参照何伟、魏榕[9]关于参与者角色生态功能的分类,环保公示语及物性分析中的参与者角色可分为四类:1)人类生命体;2)非人类生命体;3)物理性非生命体;4)社会性非生命体。其中,人类生命体可细分为个体生命体和群体生命体;非人类生命体主要指动植物;物理性非生命体主要指山川、河流、森林等物理性元素;社会性非生命体则主要指社会性元素如文明、举止、言行等。该分类可以说明参与者的生态属性,对环保公示语是否能体现和谐生态场所观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作用。
笔者基于上述分类统计了合肥市环保公示语语料中作为主语的参与者角色的生态类型数量,结果如表2。
表2 环保公示语中主语参与者角色的生态类型数量
1.人类生命体
总体看来,作为主语的参与者角色中生命体占比大于非生命体,而生命体中又以人类生命体居多,尤其是动作过程中的施事参与者角色。例如:
12)保护[Pro]生态环境[Af]创造[Pro]绿色文明[Af](动作过程)
13)禁止[PrEx]攀折[Pro]花木[Af](动作过程)
14)倡导[Pro]生活节能低碳[Af]共享[Pro]合肥碧水蓝天[Af](动作过程)
15)节约[Pro]用水[Af](动作过程)人人[Posr]有[Pro]责[Posd](关系过程)
上述动作过程都包含双参与者角色——施事与受事,只不过作为主语的施事参与者角色被省略了,并未像例15 关系过程一样明确标示,但受众在看到这些环保公示语时对施事参与者角色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市民”或“人人”,即群体生命体。考虑到动作过程是所有过程类型中占比最大的,动作过程中施事参与者角色多是人类群体生命体,即呼吁市民群体采取行动保护环境,人类生命体在参与者角色中占比最大这一结论也就合情合理了。
2.非人类生命体
将动植物作为小句的主语,即将动植物看作是与人类具有同等的地位,体现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是具有生态价值的话语[13]。例如:
16)青青的草[Em]怕[Pro]您的脚[Ph](心理过程)
17)踩时花[Behr]溅泪[Pro](行为过程)踏后草[Em]揪心[Pro](心理过程)
18)小花[Ca]多可爱[Pro-At](关系过程)
上述环保公示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将人类的特征、行为与情感赋予作为主语的非人类生命体,唤起了受众与动植物的共情,增强了人类与自然的情感联结,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将非人类生命体作为小句的主语,并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与行为特征,这种表征方式凸显了环保公示语的生态价值。但可惜的是,这种表征方式在环保公示语中占比不大,影响了合肥市环保公示语的宣传效果。
3.非生命体
合肥市的环保公示语中还有一些是以物理性非生命体(如垃圾、烟头、绿水青山等)和社会性非生命体(如文明、片言只语、小事细节等)作为小句的主语,见下例:
19)垃圾[Ag]不[PrEx]落[Pro]地[PrEx]文明[Ag]新[PrEx]演绎[Pro](动作过程)
20)绿水青山[Ext]在[Pro]防火[Ext]心中[Loc]有[Pro](存在过程)
21)片言只语[Tk]体现[Pro]修养[Vl]小事细节[Tk]彰显[Pro]文明[Vl](关系过程)
虽然用非生命体作小句的主语,旨在体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但这些公示语一方面未采用拟人手法,即未赋予非生命体人类的行为与情感,无法引起受众的共情;另一方面,以非生命体为主语的小句大多是动作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侧重陈述事实或呼吁受众关注和保护这些非生命体,口号感较强,却无法加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结与同化认知,生态价值不高。
(三)环境角色分析
作为及物性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环境角色对过程和参与者角色所表达的信息进行补充,有助于凸显话语经验意义的生态性。从句法角度来说,环境角色主要表征小句中的背景信息,相当于小句的状语。何伟等[16]结合状语的分类和语义功能,将环境角色分为经验、人际、语篇和逻辑四类,其中,经验类包括时间、地点、方式、状态、比较和程度,人际类分为有效性、情感、礼貌、反问、观点和言语方式,语篇类分为推论、话题和接续,逻辑类分为因果、目的、条件、让步、转折和增减。
笔者基于该分类识别并统计了合肥市环保公示语语料中各种环境角色的数量,结果如3。
表3 环保公示语中环境角色的类型及数量
经统计后发现,环保公示语中的环境角色不多,有些公示语中没有环境角色。而在识别出的32 个环境角色中,表达经验意义的环境角色数量最多(占比66%),主要补充各类过程发生的背景信息等,例如:
3)烟头[Ag]不[PrEx]落[Pro]地[PrEx]高新[Ag]更[CR]美丽[Pro]
17)踩时[CR]花[Behr]溅泪[Pro]踏后[CR]草[Em]揪心[Pro]
22)小心[CR]迈步[Pro]花草[Desr]需要[Pro]您的呵护[Ph]
23)小草[Behr]含羞[CR]笑[Pro]请[CR]君[Ag]莫[PrEx]打扰[Pro]
24)让[Pro]四处[CR]蔓延的垃圾[Af-Ca]回归[Pro]万物应有的循环[Dir:Des]污水[Af]不再[CR]横流[Pro]田野[Af]明净[Pro]如初[CR]
例3 中的“更”表征程度意义,强调不乱扔烟头为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例17 中的“踩时”“踏后”表征时间意义,描述人的踩踏行为对非人类生命体可能造成的伤害。例22 中的“小心”表征方式意义,呼吁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花草。例23 中的“含羞”描述小草的状态,在行为过程的基础上更加赋予了非人类生命体以人类的情感,易于引起市民的共情。例24 中的“四处”表征地点意义,凸显乱扔垃圾的后果;“如初”表征比较意义,指明环境保护的方向。不难判断,环保公示语中的经验类环境角色有助于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结、同化认知与趋向意动,符合和谐生态场所观,增强了环保公示语的生态性。
在环保公示语语料中,表达人际意义的环境角色仅次于经验类环境角色(占比25%),但类型单一,8 例皆为表征礼貌态度的“请”(如例23),都出现在动作过程小句中。毫无疑问,“请”的使用缓和了趋向意动的语气,受众在感到尊重的同时更易于接受环保公示语,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考虑到汉语公示语简洁扼要的语言特征,同时汉语往往通过语义关系蕴涵话语的逻辑关系,隐形表征方式较多,就不难理解环保公示语中逻辑类环境角色(如例25)的数量少,甚至没有语篇类的环境角色。
25)文明[Af-Ca]从细节[Dir:So]做起[Pro]城市[Af-Ca]因你而[CR]美丽[Pro]
何伟等[16]认为显性的逻辑表征方式可以清晰地表征语言使用者的逻辑关系思维,有助于增强话语的生态性;而隐形的表征方式则需要话语接收者对话语的逻辑关系进行推断,由此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使得话语的生态性减弱。因此,环保公示语中缺少表达逻辑与语篇意义的环境角色是不利于其发挥生态价值的。
三、环保公示语的优化策略
对照和谐生态场所观,合肥市的环保公示语通过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和动作过程表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积极情感联结、同化认知与趋向意动,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合一性。但在三种主要的过程中,动作过程占比最大,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占比较小,即在凸显人类对环境的趋向意动的同时却忽略了情感联结与同化认知,使得环保公示语的宣传效果不佳。同时,作为主语的参与者角色的生态类型与公示语中的环境角色也会影响环保公示语的生态价值。因此,针对这些发现,本研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提高合肥市环保公示语的生态效用。
(一)提高环保公示语中心理过程与关系过程的比重
体现和谐生态价值观的正确做法应该是首先从思想层面让受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心理层面让受众对自然保持积极的情感,然后从行动的层面号召受众将积极的情感与认知付诸实践。换句话说,如果受众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合一的关系,对自然产生积极的情感,那么受众就会自觉采取保护环境的行动;反之,在受众认知与情感不足时号召他们直接开展环保行动,这种行动最后可能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因此,合肥市的环保公示语应提高心理过程与关系过程的比重,首先让受众从心理和思想维度对自然产生积极情感和深度认知,然后再呼吁受众采取行动,这样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二)增加环保公示语小句主语中非人类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比重
合肥市环保公示语中主要以人类生命体作为小句的主语,非人类生命体和非生命体比重较小。但如果以非人类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作为小句的主语,即赋予了非人类生命体或非生命体与人类同等的地位,体现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同时,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和关系过程等赋予非人类生命体或非生命体人类的情感、行为和特征,凸显环保公示语的生态价值。如果采用了拟人手法,过程表征却为动作过程或存在过程,那么参与者角色的生态属性也无法凸显。因此,注重作为主语的参与者角色的生态属性,将拟人手法与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和关系过程表征相结合,是凸显环保公示语生态价值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在环保公示语中补充环境角色
虽然环境角色作为小句的背景信息,主要对过程和参与者角色所表达的信息起补充作用,但环保公示语中的环境角色是有助于发挥其生态价值的。经验类的环境角色可以补充各类过程的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意义,凸显人与自然的积极情感、同化认知与趋向意动;人际类的环境角色有助于受众接受环保公示语并自发采取保护环境的行动;逻辑类与语篇类的环境角色能清楚地表征公示语小句复合体的逻辑关系,增强其生态性。但可惜的是,环保公示语中的环境角色不多,尤其是表征人际意义、逻辑意义与语篇意义的环境角色更是寥寥可数,影响了其生态意义的表达。因此,在环保公示语中增加环境角色,是提高其生态有益性的举措之一。
四、结语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以和谐生态场所观为指导,基于及物性系统理论分析了合肥市环保公示语的过程类型、参与者角色与环境角色,探讨了这些环保公示语是否能表征人类与自然的情感联结、同化认知与趋向意动,并基于分析讨论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本研究理论上丰富了语言学视角下环保公示语的相关研究,实践层面有助于提升环保公示语作为环保有益型话语的宣传效果,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今后,有关环保公示语的研究可从人际功能、多模态话语、语料库等视角开展,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语言学界的力量。
注释:
①方括号内英文标注为该小句的过程成分与参与者角色成分,按文中出现顺序具体如下(参照何伟等2017):[Pro]Process 过程;[Af]Affected 受事;[Dir:So]Direction:Source 方向:来源;[PrEx]Process Extension 过程延长成分;[Ag]Agent 施事;[Af-Posd]Affected-Possessed 受事—拥有物;[Af-Posr]Affected-Possessor 受事—拥有者;[Em]Emoter 情感表现者;[Desr]Desiderator 意愿表现者;[Ph]Phenomenon 现象;[Ag-Em]Agent-Emoter 施事—情感表现者;[Ca]Carrier 载体;[At]Attribute 属性;[Tk]Token 标记;[Vl]Value 价值;[Posr]Possessor 拥有者;[Posd]Possessed 拥有物;[Cor]Correlator 相关方;[Behr]Behaver 行为方;[Pro-At]Process-Attribute过程— 属性;[Ext]Existent 存在方;[Loc]Location 位置;[CR]Circumstantial Role 环境角色;[Af-Ca]Affected-Carrier 受事—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