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迁市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监测评价及整治建议研究

2022-12-09司尧迪孙丹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黑臭建成区宿迁市

司尧迪,孙丹

(江苏省宿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 宿迁 223800)

城市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极差的感官体验,也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及生活的严重水环境问题,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控制目标。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已经成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城市水体黑臭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整治任务十分艰巨[1]。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战役之一,是为民办实事的直接体现。

1 监测及评价标准

(1)监测断面:对于河流型黑臭水体,每个水体原则上在上、中、下游分别设置1个监测断面,较长河流可适当增加监测断面。(2)监测指标:透明度、氨氮、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现场水深25 cm,须加测水深。(3)监测频次:各断面(点位)每个季度开展1次监测,一年监测4次。(4)结果评价:以每个黑臭水体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氨氮4项指标的所有采样点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对照城市黑臭水体污染程度分级标准,以单因子定类方法进行黑臭水体的监测结果评价[2]。分级标准详见表1。

表1 黑臭水体污染程度分级标准

2 调查方式

为全面了解宿迁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维护建成区水环境健康,调查人员通过梳理2019~2021年宿迁市黑臭水体情况,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河流,利用“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策略,将卫星遥感、无人机、现场监测与实验室分析有机结合,开展黑臭水体监测评价,并提出整治建议,为消除黑臭水体提供决策参考。

3 2019~2021年黑臭水体监测对比情况

2021年二季度监测30个水体,28个水体水质达标,达标占比为93.3%,其中2个水体水质超标(轻度黑臭2个),占比为6.7%,较2019年一季度,黑臭水体占比降低67个百分点,无重度黑臭水体。

4 重点黑臭水体调查情况

结合监测结果和新增水体清单,调查人员选取利民河、十支沟、四中沟3个水体开展调查。

4.1 整治前情况

(1)利民河整治区域位于宿城区黑海路东侧,北起成子湖路,南至清水河;河道为三面混凝土结构,部分护岸已损坏,平均底泥厚度在20 cm以上,淤积中度严重;沿岸有4处排口,主要承接附近小区的生活污水,此为主要的污染来源。

(2)十支沟整治区域位于宿城区古城路与徐淮路之间。两岸城区段为硬质护坡,其它为天然土坡。在点源污染方面,沿岸有3处排口,主要承接居民和企业生活污水;在面源污染方面,沿岸存在种菜现象,耕地面积为380亩;西侧蔡牌坊村无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蓄积的污水易被降雨冲刷入河;沿线垃圾收运体系不完善,垃圾随处堆放现象较为严重,腐败后产生大量有机污染物,其渗滤液也会加剧水体污染;河道平均底泥厚度在30 cm以上,部分河段淤积严重,适宜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菌等专性厌氧菌生长,导致硫化氢、甲烷等物质的产生,引发水体黑臭[3]。各类污染物过量入河,破坏水体原有生态系统,导致水生植物灭绝,水质进一步恶化[4]。

(3)四中沟原为沭阳县城南关荡地区的一条排水河道,河道因施工被截断,造成与下游水系不通,河道内遍布生活垃圾,且附近小学时有污水汇入。

4.2 整治后情况

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和水质提升等工程[5],利民河、十支沟、四中沟3个水体的水质及周边环境状况整体改善。为确认整治情况,调查人员利用监测数据分析、遥感影像解译和无人机核查等方式开展深入调查。

(1)利民河整治成效较好,对比整治前,水质由重度黑臭升至非黑臭,四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遥感解译和无人机核查发现,河道两侧护岸已基本修复加固,入河排污口已实施混错接整治;但水面漂浮少量树叶、杂物;宿城区消防大队附近有一处排口。

(2)十支沟整治成效较好,对比整治前,水质由轻度黑臭升至非黑臭,大部分指标明显改善。遥感解译和无人机核查发现,堤岸种菜、农村污水乱排、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垃圾随处堆放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入河排污口已实施混错接整治;但部分河段浮萍较多,岸边水面漂浮少量垃圾,南端(徐淮路)正在修建桥梁,现场环境相对较差,两处污水排口暴露在外,附近汽修及居民生活污水会从中排入河道。

(3)四中沟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但水质波动较大,有待进一步加强整治。四中沟为2021年新增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一季度为非黑臭,二季度为轻度黑臭,最新跟踪监测结果为轻度黑臭,超标指标为透明度;部分指标波动较大,氨氮明显改善(从二季度的9.31 mg/L降至0.18 mg/L),透明度明显变差(从二季度的55 cm降至24 cm)。遥感解译和无人机核查发现,西南侧小区正在建设中,建筑地面覆盖良好,与下游水系已联通,河道内垃圾显著减少;但地涵处有杂草、垃圾堆积,东端(火车道)一处排口内有少量污水排出。

4.3 遥感监测情况

黑臭水体和一般水体在遥感影像上的光谱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其中黑臭水体在蓝~绿波段的光谱反射率相较于一般水体上升缓慢,光谱一阶导数较小;而在绿~红波段,黑臭水体反射率相较于一般水体存在一个较大的升幅,光谱一阶导数较大。根据这一特征,调查人员可以利用红、绿、蓝三波段构建指数来区分一般水体和黑臭水体[6]。遥感监测结果显示,未纳入省督查监测任务清单的疑似黑臭水体数量略有增加,2019~2021年未纳入省督查监测任务清单的疑似黑臭水体分别为10条、10条、12条,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宿城经济开发区和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见图1。

图1 2019~2021年宿迁市建成区疑似黑臭水体分布图

5 结论及建议

围绕国家“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宿迁市先后研究制定中心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和宿迁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长效管理”的治理思路和“从上游到下游、从支流到干流”的治理原则[7],宿迁市分阶段、分年度大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整治成效显著,全市黑臭水体水质得到改善明显。从时间分布来看,返黑、返臭现象主要集中在每年一、二季度;从空间分布来看,返黑、返臭区域主要集中在宿城经济开发区和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超标指标来看,返黑、返臭指标主要为透明度、氨氮。

为巩固治理成果,切实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本文结合人工及遥感监测情况,提出两点建议:

(1)加强源头治理,确保长治久清。对已纳入省督查监测任务清单的黑臭水体,建议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落实保障措施;加强源头治理,健全“截污纳管、源头减排”治理格局[8];加强部门联动,打造治水护水良好氛围;细化职责分工,落实“拉条挂帐、逐个销号”机制,推动问题整改。

(2)加大治理范围,提升城市水质。对遥感发现的疑似黑臭水体增加区域,建议地方住建部门开展深入排查,将排查出的黑臭水体纳入任务清单,通过“长期黑臭,重点监管”、“新增黑臭,持续跟踪”、“小型黑臭,生态补水”等方式,实施分类整治[9]。

猜你喜欢

黑臭建成区宿迁市
多源数据协同下的城市建成区边界提取进展
宿迁市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
基于“高分二号”卫星影像的黑臭水体识别
宿迁市创建“三四五”工作法,画好侨界同心圆
POI和植被修正的夜间灯光城市指数提取建成区的研究
2013—2018年金普新区建成区空间形态扩张规律
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黑臭河道研究
利用微生物技术修复黑臭和富营养水体的研究
长沙市望城区建成区公园绿地现状结构分析与评价
温州市瓯海区排污口整治与河道生态复合处理方法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