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动物指定通道制度建设实践
2022-12-09王卫雪周春红
王卫雪,周春红
(江苏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南京 210003)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1]。稳定基础产能的重要保障之一,是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背景下,活体动物运输频繁,重大动物疫病跨区域传播风险增大。江苏省地处华东交通枢纽,路网发达,是我国畜禽的主产区和主销区,进入和途径江苏省的畜禽运输车辆繁多,随之而来的输入性重大动物疫病发生风险较大。
为有效防控输入性重大动物疫病,江苏省政府于2004 年设立、公布入苏动物运输指定通道,设置省际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对过站车辆检查消毒。近年来,江苏省持续强化指定通道工作,检查站把关能力不断提升。2021 年,江苏省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累计检查消毒入苏动物运输车辆6.66万车次,涉及动物1.03 亿头(只),开展“瘦肉精”抽样5.06 万份,发现问题车辆179 车次,其中移交立案查处21 车次,进一步规范了入苏动物调运行为,构筑了防止重大动物疫病传入的有效屏障。2021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新增“跨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道路运输动物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指定通道入省境或过省境”,由此指定通道制度在全国施行[2]。本文梳理了江苏省在指定通道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做法,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为充分发挥指定通道作用,进一步强化管理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1 指定通道的建设、运行与管理
1.1 指定通道的布局与建设
1.1.1 布局不断优化 自2004 年以来,根据交通道路实际情况,江苏省指定通道布局从最初的22个调整为目前的16 个,其中连云港市3 个、徐州市5 个、宿迁市2 个、扬州市2 个、南京市2 个、苏州市1 个、无锡市1 个,对外埠入苏畜禽运输车辆开展检查、消毒。
1.1.2 建设标准化 2018 年,江苏省组织开展全省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标准化建设,省级投入财政资金1 000 余万元,配齐设施设备,美化站容站貌,提升工作条件。检查站设置值班室、化验室、验证大厅、办公室、生活用房、病死动物临时放置区等主要功能区;配备了全自动车辆消毒通道、机动喷雾器、红外线测温仪、“瘦肉精”检测仪等仪器设备。
1.2 指定通道的运行与管理
1.2.1 工作制度化 江苏省制定了检查站值班工作制度、例会制度、消毒制度、检查程序规范、上岗人员考评制度等,并将制度上墙公示,主动接受管理相对人监督。2021 年,根据农业农村部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安排,江苏省与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等省(直辖市)联合制定《东部区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运行规范》,进一步明确检查站的设备物资、人员配备、工作程序、档案建立等工作[3]。
1.2.2 信息数字化 检查站工作人员通过信息系统录入动物种类、来源地、目的地、检查时间等基础数据,其中“瘦肉精”抽检结果通过仪器自动上传系统。全省检查站安装车辆快速通关系统,通过车牌自动识别信息采集设备,快速识别经过检查站的动物运输车辆车牌,车牌与所载动物的检疫证明信息相关联,自动连接农业农村部动物检疫数据库,获取检疫证明的相关信息,并将检查信息传送到动物运输目的地。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检查信息快速录入,极大减轻工作负担。
1.2.3 监控实时化 全省检查站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在检查消毒、瘦肉精检测环节分别布设球机、枪机摄像头,可监控检查、车辆通过消毒通道以及瘦肉精检测开展情况。同时,建立视频监控巡查工作机制,出台《关于做好远程视频监控巡查工作的通知》,明确包括检查站在内的三类重点场所的远程视频监控巡查的人员、时间、监控内容。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检查消毒等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历史视频回放,对前期工作进行监控,促进检查消毒工作进一步规范。
1.2.4 管理全程化 组织加大对养殖、屠宰等场所的检查力度,督促养殖者、屠宰场方接收经指定通道检查签章的外埠动物。通过信息系统,在养殖场、屠宰场入场的收证环节,提示运输车辆经过指定通道的检查情况,既加强了落地监管,又通过下游监管,促进指定通道制度落实。
2 存在问题分析
2.1 检查站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江苏省内部看,江苏省设立在与山东、安徽、浙江、上海等相邻处的指定通道分别为6、8、1、1 个,其中与浙江相邻的无锡宜兴丁蜀洑东检查站、与山东相邻的连云港赣榆汾灌检查站位于高速路上,因省界高速收费站撤除,道路设置封闭边护栏,车辆无法到站而暂停运行。由此,与浙江、上海相邻处的运行中的检查站仅有苏州太仓检查站,部分来自南方省份的动物运输车辆无法从常州、无锡入苏,需绕行至南京或苏州域内的检查站,增加了运输成本,存在逃避监管风险。从省外看,全国已有20 余省在省际设立指定通道[3],与江苏相邻的山东、安徽、浙江、上海等分别设立了指定通道60、25、13、8 个,其中设置在江苏省相邻乡镇的指定通道分别为15、6、2、6 个[3]。各省的指定通道独立存在,尚无检查信息共享机制;相邻省的部分指定通道距离较近,邻省与江苏省距离最近的指定通道约3 km(图1)。
图1 江苏省及位于江苏省周边的动物指定通道分布
2.2 检查站工作运行不够顺畅
2.2.1 市县新建通道积极性不高 目前,江苏省检查站的建设、工作经费由省市县三级共同承担,省级拨付的工作经费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方式下达,未明确具体金额;工作人员一般为所在地县级负责招录及发放工资。检查站为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提供保障,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设检查站的部分地方认为,相比省内其他市、县,本地除承担额外检查工作任务外,还需多投入人员、资金、土地保障,对新建站的意愿和积极性不够。
2.2.2 检查站所属机构性质多样 随着农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推进,目前江苏省检查站人员约54%隶属于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具有执法权;33%隶属于县级畜牧兽医行政或事业单位,无执法权;13%的人员在改革后隶属于乡镇,工作管理、经费等由县级有关部门负责。行政检查与综合执法衔接机制还需进一步加强,无执法权的检查站,发现违法行为线索时,不能第一时间采取强制措施,存在以劝返代替处罚造成疫情传播的风险。工作人员隶属乡镇的检查站,在人员稳定方面缺乏保障。此外,作为对外展示窗口,全省检查站工作人员无统一着装。
2.2.3 人员力量有待优化 为方便动物运输车辆通行,全省检查站实行24 h 值班制度,每天2~3 班,全年无休。面对长时间的检查工作,工作人员存在数量不足、在编人员偏少、年龄老化等问题。全省检查站工作人员现有117 人,平均每站约8 人,其中在编人员42 人,占比35.9%;老龄化现象严重,50 岁及以上 64 人,占比54.7%。
2.3 检查站建设和业务工作还需强化
在检查站内部区域设置上,虽有病死动物临时放置区,但缺少冷冻设施,如转运未及时,易造成病死动物污染存放区和传播疫病;缺少动物隔离场所,如发现疑似染疫、染疫动物,在等待结果确认的时间内,易导致疫病传播。在检查工作上,检查内容还需丰富,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还需提升,目前,仅凭肉眼观察动物临床健康状况,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不能保证,尚未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快速检测,快检设备和技术储备不足;结果判断还需明确,关于检查站应检查的重大动物疫病种类,全国尚无统一规定,现场检查的针对性不强。
3 有关思考
3.1 强化省际协作,完善指定通道布局
从江苏省来看,为补足苏南地区指定通道短板,经省政府批复同意,2022 年江苏省已在常州溧阳市、苏州吴江区启动检查站建设。建成后,全省指定通道数量将达18 个,检查站布局进一步完善。暂停运行的检查站,需开展调研,结合实际需要,积极协调寻找其他合适地址替代或取消。从全国来看,2021 年4 月,农业农村部印发《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在全国范围开展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4]。为提高检查站的使用效能,方便动物运输车辆就近通过指定通道,在大区内的省市,可探索在相邻县或镇设立共同的指定通道,整合工作人员、经费,共享资源和信息,建立统一、规范的检查消毒的程序和操作规范;同时,可推进相邻省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检查站的结果互认。
3.2 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检查站有效运行
一是研究出台全国指定通道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配套规章,明确检查站的属性,可作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派出机构。二是明确指定通道检查的性质,是执法检查行为,还是行业管理检查行为。三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作为省外动物进入本省的指定通道,按照事权和财权相对应的原则,明确检查站建设和运行所需经费需由省级予以全额保障。四是强化人员配备,提高检查站在编人员比例,每班至少1 名在编人员;统一检查人员着装,提升检查工作严肃性和窗口形象。
3.3 优化检查站功能分区,细化检查规范
一是完善检查站内部布局,设置动物隔离间,完善无害化收集设施设备,配备冷柜等必要设备。二是丰富检查内容,根据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对特定重大动物疫病开展快速检测。三是强化业务培训,提高重大动物疫病临床诊断能力和疫病检测技能。四是明确检查结果处理。农业农村部《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明确动物疫病174种[5],其中104 种涉及猪牛羊禽;现行动物产地检疫规程明确猪牛羊禽需检疫疫病26 种[6-7]。建议参考动物产地检疫规程,明确检查站重点查验产地检疫规程中疫病,并根据动物疫病防控形势,适时增加相应病种,发现异常的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并上报所在地人民政府按照相应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