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沙地发展苹果产业的几点思考
2022-12-08李东阳陈培琴张国庆石彩华王瑞宁夏道芳
李东阳,陈培琴,张国庆,石彩华,李 国,王瑞宁,夏道芳,周 珲
(1宁夏林权服务与产业发展中心 银川 750000; 2宁夏林业技术推广总站 银川 750000)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绿色生态宝地的目标任务,这为经济林产业发展,特别是苹果产业发展提出了遵循原则、指明了方向,要求苹果产业必须把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走“优质、高端、有机、精品”路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宁夏全境位于北纬35°~39°,处于苹果生产的黄金纬度带上,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造就了适宜苹果栽植的优良环境,成就了宁夏苹果品种丰富、风味浓郁、酸甜适口、质量上乘的美誉,成为国内外公认的苹果优势区。进入新时代,在制止耕地“非粮化”、防止耕地“非农化”的大背景下,利用沙地发展苹果产业,不仅能有效改善沙区生态环境,还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成果,进而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基于此,分析宁夏沙地概况、苹果产业发展现状、探析优势和短板,提出努力方向,以期为宁夏沙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宁夏沙地概况
宁夏属于国家黄河重点生态区保护修复范围,是祖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国土面积664 万公顷,生态类型多样,地势北低南高,西、北、东分别被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包围。根据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沙化土地面积由2009 年的116.23 万公顷减少到112.46 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21.65%,其中草地面积62.99 万公顷、林地面积33.72 万公顷、耕地面积8.36 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7.39 万公顷;减少了3.77 万公顷[1]。主要分布在宁夏中北部的惠农、平罗、兴庆、灵武、盐池、沙坡头等16 个县(区)的189 个乡(镇),土地类型包括流动沙地(丘)、半固定沙地(丘)、固定沙地(丘)、沙化耕地、风蚀残丘、风蚀劣地、戈壁等。宁夏投入沙产业,治沙面积在100 公顷以上的企业有100 多家,投入资金20 多亿元,治理开发沙荒地2 万余公顷,创新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草方格+灌木林”的治理模式,沙坡头创造的“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方向,将治沙工程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实施节水灌溉、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大力发展沙地设施农业、沙地经济林产业、沙地瓜果、沙生中药材和沙漠旅游等产业,年综合产值近300 亿元,吸纳10 万人就业,使治沙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通过多年持续治理,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沙化土地治理形势依然严峻,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面积26.85 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5.17%,不仅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直接影响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在沙地大力发展苹果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宁夏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缺林少绿,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391.3 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8.9%,2021 年底森林覆盖率为16.90%,较全国24.02%的森林覆盖率,低7.12 个百分点。苹果树属于阔叶大冠乔木,大片集中种植,不仅有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涵养空气湿度、改善气候的生态作用。“十四五”期间,将新发展苹果20 万亩,宁夏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80 万亩左右,为宁夏森林覆盖率贡献1 个百分点。二是有力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是第一任务。宁夏巩固脱贫成果的重点大多在沙地山区,普遍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单一、支柱产业不强的问题。通过在沙地种植苹果,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多渠道扩大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致富。部分主产区乡镇人均苹果种植达到1 亩,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2 宁夏沙地发展苹果产业的资源优势
2.1 地质资源
宁夏沙地在地质构造上属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一部分,地形大致可分为平原和山地丘陵,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约占宁夏国土面积的一半,平均海拔1100~1500 米。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现象普遍,尤以黄河以东平罗东部,灵武、盐池县北部的毛乌素沙漠南缘和沙坡头区西北部腾格里沙漠南缘土地沙化与荒漠化最为严重,地表呈流动沙丘及沙带成片分布。地势平坦,便于开展机械化作业,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生长。
2.2 光热资源
宁夏沙地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全年大约有2/3 的时间受到来自蒙古高原西北季风的影响,全年日照时数3000 小时左右,年平均气温8~9 ℃,≥10 ℃积温3200~3300 ℃,年平均无霜期150~195 天,昼夜温差较大,各地气温7 月最高,平均为16.9~24.7 ℃,冬季严寒、夏季炎热,1 月最低,平均为-9 ℃。得天独厚的风土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和碳水化合物累积,是苹果产业发展的适宜地区之一。
2.3 雨水资源
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黄河在宁夏境内流经4 市10 县区共397 千米,引(扬)黄灌溉历史悠久,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宁夏沙地年平均降水量在200~400 毫米,且相对集中在7—9 月。宁夏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11.63 亿米3,人均占有量162 米3[2]。
2.4 林草资源
经过多年持续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森林草原面积持续增长,林地资源总面积2561 万亩,其中:乔木林地324 万亩、疏林地29 万亩、灌木林地904 万亩、未成林地738 万亩、其他林地566 万亩。截至2021年底,宁夏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12.63%提高到16.9%,森林面积由984 万亩增加到1317 万亩。全区草原总面积3231 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2184万亩、其他草地948 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52.01%增加到56.5%。这些都为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3 宁夏沙地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宁夏经济林产业现状
苹果产业是宁夏传统特色经济林产业,在全区特色经济林产业中占居首要地位,主栽的品种有红富士、金冠、嘎拉、元帅系等20 多个优良品种。近年来,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项目带动、技术创新等措施,不断推动经济林产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集约化栽培、机械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发展,加快特色经济林产业现代化发展,建有苹果标准生产基地5 处,各类生产示范园40 余处。截至2021 年底,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面积231 万亩,产量131 万吨,产值30 亿元(如图1)。其中:苹果种植面积达到52.9 万亩,约占全区经济林产业的22.9%,产量56.7 万吨,产值约16.9 亿元。
图1 2021年底宁夏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
3.2 宁夏沙地苹果产业现状
近年来,通过在沙地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等,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引进示范具有耐盐碱、耐瘠薄、耐干旱、耐寒、抗逆性强、根系发达的苹果优新品种,特别是选用青砧1 号矮化自根砧嫁接大苗,按株行距1.5 米×4 米密度进行定植建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达到一年建园成功、二年见花、三年见果、五年形成一定产量的栽培目标,推动宁夏沙地苹果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品种不断更新,布局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截止到2021 年底,宁夏沙地县区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8.8 万亩,产量41.2 万吨,产值13.7 亿元。分别占宁夏苹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的73.2%、72.6% 和81.1%(图2~图5)。
图2 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果园
图3 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果园
图4 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果园
图5 石嘴山平罗县姚伏镇果园
3.3 存在的制约因素
3.3.1 从种植面积看,保持基本稳定,产量波动起伏2017—2021 年,宁夏沙地县区苹果种植面积由52.5万亩降至46.0 万亩,年均增长率-1.3%,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使用和果树进入盛果期,产量不断提升,但受晚霜低温冻害影响,产量年份差别较大,总产量由2017 年的43.9 万吨增长至2021 年的53.7万吨,年均增长4.46%,每亩产量由0.84 吨增至1.16吨。
3.3.2 从种植品种看,结构单一,搭配不合理宁夏沙地苹果的品种以富士系为主,占比高达80%[3],其中又以富士晚熟品种比例最大,个别地区富士系种植占比达到90%,富士系苹果已成为宁夏苹果产业的当家品种,独占鳌头,同时,由于品种单一,成熟期集中,导致上市销售压力较大。
3.3.3 从土壤条件看,有机质含量低,果园肥力有限
通过选取不同苹果园进行试点研究,从调查结果看,由于肥料投入数量、方式、结构、土壤类型等原因,导致宁夏沙地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苹果园耕层土壤(0~20 厘米)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2.70 克/千克,中低水平的果园占比超过87.5%(表1~表4)[4]。
表1 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
表2 果园速效钾含量分析
表3 果园速效磷含量分析
表4 不同类型果园水解性氮含量分析
3.3.4 从产业链条看,集约化水平低,规模效益不高
宁夏沙地苹果产业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种植规模在50 亩以上、5000 亩以下集中连片的不到10%,绝大部分生产环节主要依靠人力,机械化率较低,产业链条短,结构单一,精深加工产品缺乏,许多优良果品只能以原料和中间果品销售为主,转化提升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距离产业化、规模化还有很大差距。加之产业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弱。
3.3.5 从种植模式看,组织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众所周知,苹果基地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严重制约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以中宁县为例,全县现有苹果种植面积16.8 万亩,从事苹果生产、销售和加工等为主的各类经营主体80 多家,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的有4 家,500~1000 亩的5 家,300~500 亩的9 家。组织化专业程度低,仍以分散经营为主,生产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市场好的时候一哄而上,市场低迷期一哄而下,多了砍、少了赶、大贵大贱、大起大落的情况反复出现。
3.3.6 从支撑保障看,技术力量薄弱,成本持续攀升
宁夏沙地苹果产业发展大多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种植方式为主,随着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果园管理以中老年人为主,缺乏知识、技术,管理水平低下,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大部分果园机械化使用率较低,导致成本上升。据统计,苹果园生产成本每亩在5000 元左右,其中人工成本3000元,占总成本的60%。果品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果品贮藏能力仅占总产量的20%,苹果商品果率不到60%[3]。
4 发展建议
推动沙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主动融入服务乡村振兴,走“由封闭式运作向开放式发展转变,从产品销售向体验经济转变”的发展路径,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增效。
4.1 调整优化结构
宁夏沙地苹果产业发展布局和树种品种结构已成规模,有了良好的开端。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加大优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重点推广青砧1 号等抗低温冻害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新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优化种植结构,适度扩大早、中熟新品种面积,实现结构比例合理搭配,拉长鲜果供应期,坚持以鲜食为主、加工为辅、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大做强做优市场前景广阔、特色鲜明的优势品种,促进苹果产业结构提档升级。
4.2 提升现代化水平
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采用“放缩结合”的简化修剪、疏花疏果、套袋覆膜、绿色防控等综合技术,新建果园多采用“宽行窄株距密植”,使用矮化自根砧、矮化中间砧,树形采用自由纺锤形、细长纺锤形,实现早结果、早丰产、高质量发展目标。同时,聚焦宁夏沙地苹果生产企业规模小、装备水平低、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着力在培育做大龙头企业群体、提升壮大龙头企业实力上做文章,通过实施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等措施,培育一批产业规模大、资源利用率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大力推广节约型轻简化技术及苹果管理机械化,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4.3 加强科技创新
沙地发展苹果产业符合新时代要求,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扩增产业空间的务实举措,面临着技术瓶颈和制约因素,对立地条件、病虫害防治、水肥一体化等要求较高,必须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苹果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围绕果园种植管理、晚霜冻害防御、优质果品生产、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商品化处理等技术环节,加大技术研发和攻关力度,提高果品附加值和商品转化率。全面推广节水灌溉、果园生草、绿色防控、农机农艺融合等新技术,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
4.4 提升果品品质
针对宁夏沙地土壤环境等条件,加强对苹果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管,实施苹果种植“两减一增”行动,在土肥水管理上,根据不同地域和土壤特点,实行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培肥地力,少施无机肥,减少农药,多施有机肥,提升果园肥力。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实施果园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果品质量,确保安全、绿色、有机生产。实施品牌建设战略,打造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