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金顶跑马坪铅锌矿床的三维地质结构与控矿构造*
2022-12-08薛力鹏薛传东刘靖坤王维王宇吕思猛
薛力鹏 薛传东 刘靖坤 王维 王宇 吕思猛
滇西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兰坪中-新生代盆地的中部,是三江成矿带中南段最典型的密西西比河谷型(MVT)矿床(Xueetal., 2007; Leachetal., 2017; 宋玉财等, 2017; Songetal., 2019, 2020),其Pb+Zn金属储量愈1646Mt(Pb+Zn平均品位为7.27%),共(伴)生的Cd、Tl、富钡天青石、硫铁矿、石膏均达大型规模。该矿床的发现、勘探和开发至今已持续愈60年,前人先后开展了大量的矿床地质(白嘉芬等, 1985; Kyle and Li, 2002; 高兰等, 2008; 刘俊来等, 2009; Leachetal., 2017; 余静等, 2017; Liangetal., 2022)和地球化学(Xueetal., 2003, 2006, 2015; Tangetal., 2014; Yalikunetal., 2018a; Lanetal., 2021)研究,认为其沉积岩容矿、构造控矿及盆地流体成矿的特点突出,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背景下区域性挤压向伸展构造转换阶段(侯增谦等, 2006, 2008; Xueetal., 2007; 王安建等, 2009; Songetal., 2020),成矿时代为早中新世(李小明等, 2000; Yalikunetal., 2018b; Huangetal., 2022)。目前,矿床浅部地质结构与矿化特征已被深入刻画,而其深部地质结构和构造控矿规律及差异性则少有探讨,这也制约了深边部及邻区成矿预测和找矿的新发现。
跑马坪铅锌矿床是金顶矿田北东部的一个大型隐伏矿床(图1a-c),受后期风化、次生作用影响较小,铅锌成矿相关地质体及成矿信息、矿化元素分布及富集特征、与地层和构造的空间展布关系等,均被完整保留和充分揭露。该矿床经二十多年的开采,目前资源已近于枯竭,深边部和外围找矿勘查和增储方向不明。矿床三维地质结构建模有助于深入理解地质体的空间形态、相互之间关系和矿化定位的控制(Maxelonetal., 2009; 陈建平等, 2014; 郭福生等, 2018),尤其是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空间分析已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定量评价(Zhangetal., 2019),可获取和发现与成矿关联的隐含信息,如矿化元素空间变化、金属富集中心及其与成矿地质条件之间的关联等(Dubrule, 1993; Houlding, 1994; Carranza, 2009; 毛先成等, 2011; Kyneetal., 2019; 于萍萍等, 2019; 刘靖坤等, 2021),并为控矿要素的识别提供直接依据。为此,本文在系统收集和详细梳理跑马坪铅锌矿床已有勘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坑道及岩芯地质观测,利用三维地质建模及空间分析方法,识别其深部地质结构、矿化空间变化及其与断层、不整合面与地层岩性的配置关系,揭示构造控矿特征及可能的流体运移趋势和矿化就位规律,为矿区深边部及外围找矿勘查提供依据。
图1 金顶矿田地质图(a)、跑马坪矿床地质图(b)及Ⅲ号勘探线地质图(c)
1 地质概况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田所在的兰坪中-新生代盆地夹持于西侧的碧落雪山-崇山强构造变形带和东侧的雪龙山-点苍山强构造变形带之间,基底岩系由古特提斯洋俯冲拼贴有关的浅变质火山-沉积岩及同时期侵入岩组成,以及晚三叠世沉积的海相与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Liaoetal., 2020; Yangetal., 2021; Liangetal., 2022)。在新特提斯洋演化阶段,全区相继充填了从早白垩世(晚侏罗世?)至古新世沉积(Liangetal., 2022)。始新世以来,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作用使本区发生近E-W向地壳收缩,伴随多阶段的区域性挤压、局域性走滑及伸展作用,盆地内部及东、西边缘发育大量的褶皱和逆冲/走滑断层组合,以及同期断陷盆地沉积(余静等, 2017; Liangetal., 2022; 王宇, 2022)。
矿田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上三叠统麦初箐组(T3m)、三合洞组(T3s),下白垩统景星组(K1j),上白垩统南新组(K2n),古近系云龙-果郎组(Pal-y+g)、中新统金顶砂泥岩(Mio-j)及第四系(图1a-c)。其中,三合洞组是区内最主要的赋矿层位,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岩性段,其岩石组合依次为灰色薄-中层状细晶灰岩夹泥灰岩及砂屑灰岩薄层(T3s1),黑灰色角砾状灰岩夹泥灰岩及纹层状灰岩、细砂岩透镜体(T3s2),暗灰色纹层状沥青灰岩、砂屑灰岩互层夹泥灰岩及泥岩、粉砂岩透镜体 (T3s3),暗灰、灰绿及紫红色砂岩夹泥灰岩、砂屑灰岩及含砾砂岩透镜体(T3s4),其上有K1j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夹泥岩或Mio-j砖红色粉砂质泥岩夹石膏岩不整合覆盖(杨天云露, 2019; Liangetal., 2022)。其中,T3s2角砾状灰岩和T3s4细粒石英砂岩分别赋存灰岩型和砂岩型矿体。
区内断层较发育,主要为近SN向逆断层和近EW向走滑-掀斜断层,并伴生一系列NEE向和NNW向次级断层。矿田已探明400多个大小不等铅锌矿床(体),可分为北厂、跑马坪、架崖山、南厂、蜂子山、西坡及白草坪等矿床(图1a),表现出构造和地层岩性联合控矿和沉积岩容矿及盆地流体成矿的突出特点。
跑马坪铅锌矿床是金顶矿田北东部的一个大型隐伏矿床,夹持于近NS向的F1、F33逆断层之间,F1断层将其与西侧的北厂矿床相分隔(图1a, b)。因地表多被Mio-j及第四系覆盖,地层出露较少,构造形迹不明显。坑道地质观测表明,深部地层以T3s为主,与上覆Mio-j地层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 (图1c、图2a, b)。T3s岩层普遍发育强烈变形构造(图2b, c),大量发育的Mio-j砂泥质岩构成其直接上覆地层。坑道揭露显示,矿区深部发育NEE向逆断层(PF2、PF3、PF4、PF5)和NNW向逆断层(PFa、PFb、PFc)等。已知铅锌矿体均产在逆断层上盘的T3s地层中,构成灰岩型为主和少量砂岩型的矿体(群)(余静等, 2017)。
图2 跑马坪矿床金顶砂泥岩和晚三叠世地层叠置关系及2140m中段铅锌矿化特征
区内以灰岩型矿体为主,呈似层状、筒柱状、大脉状及不规则囊状赋存于T3s2角砾灰岩及沥青灰岩中,西部有少量砂岩型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T3s4含灰岩角砾细粒石英砂岩中。总体上看,主矿体富大,产状为310°~330°∠18°~35°,分支矿体众多,以锌矿化为主,铅矿化弱(图2d-f),并有大量的黄铁矿、天青石及(硬)石膏可构成独立矿体(图1c、图2a)。截止目前,跑马坪矿床已探明Pb+Zn金属储量110.77万t,其中Zn 101.64万t (占91.76%,平均品位7.98%),Pb 9.13万t (占8.24%,平均品位0.72%),共(伴)生有Cd 13273t、Tl 1468t、Ag 73t、硫铁矿114.64万t、天青石 53.57万t、石膏2400.00万 t及硬石膏10352.06万t(余静等, 2017)。矿山多年开采证实,原圈定矿体均有程度不一地增大或减少现象,并不断发现新的分支矿体。
2 研究方法
2.1 三维地质建模
三维(3D)地质建模的精度取决于已知地质信息和知识的综合利用,并利用深部地质解译结果进行合理限定(Dubrule, 1993; Houlding, 1994)。对于形状较复杂且边界变化规律性弱的地质建模,多采用基于剖面的建模方法,其核心是充分借助专家解译优势,利用已知勘探线剖面精确提取地质体边界线的空间位置信息,通过三角网把相邻边界线及相交边界线(线框)依次连接构成面模型或体模型(Tipper, 1977; Houlding, 1994; Herbertetal., 1995; Lemon and Jones, 2003; Kaufmann and Martin, 2008)。经过二十多年的矿山开采和生产勘探,跑马坪矿床积累了大量可用于基于剖面3D地质建模的深部探矿工程揭露的空间数据,以地表与坑内钻孔和坑道观测信息为主。本次充分收集整理已有勘探资料数据,主要包括9条勘探线剖面地质图、2 幅中段地质图、38个钻孔(进尺22251.95m)编录资料及主要的Pb、Zn、Fe元素化学分析结果等。
3D地质建模的步骤为:对所收集和观测资料数据进行再解译和关键隐伏地质信息提取,编绘主要的勘探线剖面图和中段地质图;借助坑道地质编录和专家解译,提取不同构造、矿体和地层岩性界面等地质单元的控制点空间坐标,均经过地理校正、数字化和标准化;再利用3DMine坐标转换功能,生成基于勘探线剖面的3D工程模型(图3);然后,提取3D勘探线剖面中各类地质单元(体)的线框,通过三角网依次连接构建三维面模型或体模型(图4a)。本次3D地质建模采用3Dmine软件平台。
图3 跑马坪矿床地质单元和勘探工程空间分布图
图4 跑马坪矿床的3D地质结构模型
2.2 矿化信息空间分析
主要矿体形态与构造(主要是断层)的空间位置叠加分析有助于揭示成矿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构造的配置关系,并识别出主要控矿构造(Nourietal., 2013; Yousefi and Nykänen, 2016)。采用的主要方法如下:
(1)空间位置叠加分析:经几何模型的空间位置叠加分析,获取矿体与断层、地层及岩性界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关联性(图4b-d)。
(2)空间数据分析:利用矿体实体模型和地层界面限定,构建可赋属性(如品位、厚度等)的矿体块体模型。采用距离幂次反比法(Inverse Distane Weighted)对矿体内连续分布的10×10×10m块体进行空间品位插值,提取走向(30°)和倾向(300°)方向的代表性勘探线,利用Surfer软件对通过插值后得到块体属性信进行网格化、白化二次处理获取品位变化等值线图。据此分析成矿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与构造信息叠加,识别出控制铅锌矿化定位的主要构造(断层)。
3 矿床地质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
本次构建的3D地质结构模型中,不同类矿体、断层、不整合面及地层层位(岩性界面)等地质信息数据的空间位置就代表了其实际的空间地理位置,对其进行空间叠加和分析(图4),就可直观地展示出跑马坪矿床深部地质、矿体与矿化的空间变化特征。
3.1 成矿地质条件
矿床深部主要地层T3s与Mio-j以不整合或断层接触,而不整合面与PF5断层夹持的T3s2角砾状灰岩是最主要的铅锌赋存层位(图1c、图4b-d),矿体形态与规模变化大。其中,T3s顶部界面(古风化壳构成的不整合面)形态由中部向两侧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北东部表现为西高东低、南西部呈现为东高西低的特点。结合PF5断面的变化趋势,其赋矿岩层厚度的变化,沿走向上由中部向两侧,呈现出向北东部增厚、向南西部减薄的特征;而在倾向上,表现为北东部从300°向30°方向厚度急剧变薄且有尖灭的趋势,南西部从300°向30°厚度则有逐渐增厚的趋势。目前,矿区深部尚未揭露到白垩纪与古新世沉积地层。
矿区断层发育,主要有NEE向PF2、PF3、PF4、PF5逆断层和NNW向PFa、PFb、PFc逆断层(图4),其空间展布与铅锌矿体关系密切。其中,PF2、PF3断层整体约沿25°方向展布,与矿体展布方向相近,向NW陡倾,倾角约80°;PF4断层整体沿30°方向展布,倾向NW,但产状变化较大,深部较缓(倾角15°~25°),向上逐渐变陡(倾角30°~50°),与矿化关系不明;PF5断层与PF3断层近于平行产出,也沿25°方向展布,倾向NW,倾角呈现出深缓浅陡的特点,但其形态由SW向NE逐渐发生扭转,表现为SW段倾角较缓(10°~20°)、NE段则渐陡(25°~40°)的特点,并在深部与PF3断层相交。PFa、PFb、PFc断层近于平行展布,走向大体为115°方向,倾向SW,倾角80°~85°,构成一系列的陡倾逆断层,与NEE向逆断层近于垂直。
该矿床已知矿体整体沿NE向(20°~30°)展布,倾向NW,走向与NEE向逆断层近于一致,只是其倾角较缓(约30°),局部矿体倾角会因赋矿地层的变形强烈而变陡。垂向上,矿体主要分布于2000~2450m标高范围内,并在2100~2300m标高之间的200m空间最为集中。矿床整体可分为2个矿化富集层,构成上下叠置且相互连接的“梭状”矿化分布特点,每一矿化富集层由一系列似层状、透镜状及局部囊状的分支矿体组成。沿走向上,矿体厚度由中间厚大向两端逐渐变薄,矿化强度自富厚的矿化中心向两端明显减弱的趋势;而沿倾向上,由上至下整体呈逐渐增大变富的特点(图4b-d)。黄铁矿矿体普遍与铅锌共(伴)生或产在其旁侧,形态多呈似层状、透镜状(图4a),走向及倾向变化与铅锌矿体趋于一致。与黄铁矿、铅锌矿共(伴)生的天青石矿体多呈似层状产出,局部地段三者呈出一定的空间分带性。同时,天青石矿体也可与层状石膏矿体共(伴)生,多产出于石膏矿体内。这部分天青石矿体多呈透镜状,规模较小(图4c)。石膏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厚度普遍较大,矿化较为均匀,多表现出底劈构造变形特点。
从赋矿层位上,铅锌矿体主要集中赋存于T3s灰岩中(图4b-d),石膏矿体大多赋存于Mio-j地层中(图4d),而天青石矿体在T3s和Mio-j地层中均有产出(图4c)。其中,铅锌矿化的热液成矿特点突出,石膏矿化多Mio-j地层沉积同步发育,与沉积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而天青石矿化兼具热液和沉积成矿作用的特征。
3.2 矿体的空间分布
图4显示,不同类型矿体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点。产出于T3s2角砾状灰岩中共(伴)生的铅锌矿、黄铁矿、天青石的空间位置与断层关系密切。其中,NEE向PF2、PF3、PF5断层和不整合面一起控制了矿化的边界和分布范围,近于平行的NEE向F4、F5逆断层控制了矿区地层的空间展布,并错距不等地把T3s2灰岩逆冲叠置于Mio-j之上;Mio-j砂泥岩层是铅锌矿化层的直接顶板盖层,而NEE向PF5断层下盘的Mio-j砂泥岩层又构成矿化层的直接底板; Mio-j砂泥岩与T3s2角砾状灰岩之间的不整合面,以及一系列近于平行的NNW向PFa、PFb、PFc逆断层在空间上与铅锌矿化关系密切,铅锌矿体普遍赋存于这组断层上盘的角砾状灰岩中。
另外,赋存Mio-j砂泥岩中的石膏矿体和天青石矿体明显受地层层位控制,尤其是石膏矿体的厚度、形态变化与地层的厚度及变形密切相关。
3.3 主矿化元素的变化
主矿化元素Pb、Zn品位及Fe/(Pb+Zn)比值等值线图(图5a-f)显示,Pb、Zn品位表现出差异性的空间变化特征,并明显与断层和不整合面的位置有关。沿矿体倾斜方向(210°),Pb、Zn品位沿垂向上出现两个或多个矿化富集中心,且垂向变化比水平方向变化更为显著。其中,沿PFa断层倾向方向,Pb、Zn品位的变化明显大于其走向方向变化。同时,Pb、Zn品位沿不整合垂向延伸方向的变化也大于其水平延伸方向(图5a, b)。而沿矿体走向方向(30°),Pb、Zn品位在PF5断层和不整合面水平延伸方向变化明显超过其垂向变化。同时,沿PFa、PFb、PFc断层倾向方向上,Pb、Zn品位变化更为明显(图5d, e)。Fe/(Pb+Zn)比值等值线图(图5c, f)显示,Fe/(Pb+Zn)比值也具有上述类似的变化特征,但在黄铁矿化微弱的局部地段,变化规律性不明显。
图5 跑马坪矿床P88勘探线剖面(a-c)及Ⅲ纵剖面(d-f)的Pb、Zn品位和Fe/(Pb+Zn)等值线图,示可能的成矿流体运移通道
4 讨论
4.1 控矿要素
根据前述分析展示的矿体与断层、地层岩性界面、不整合面的空间分布关系可知,跑马坪铅锌矿床的矿化产出位置与断层发育密不可分,与不整合面和特定地层岩相也具直接的关联。其中,沿矿体倾斜延伸方向,PFa断层倾斜方向的Pb、Zn品位变化大于其走向方向;Pb、Zn品位变化沿不整合面垂向延伸方向也大于其水平延伸方向;沿矿体走向,Pb、Zn品位在PF5断层和不整合面水平延伸方向的变化明显超过其垂向延伸方向;沿PFa、PFb、PFc断层倾向方向,Pb、Zn品位变化明显。这表明,断层和不整合面明显控制了矿化定位。矿体产状与赋矿地层的岩层产状趋于一致,说明地层及岩性同样对矿化定位具有控制作用。由前文可知,Mio-j砂泥岩是铅锌矿化层的直接顶板盖层,而NE向PF5断层下盘的Mio-j砂泥岩又可构成矿化层位的直接底板围岩,共同限定了赋矿层位的空间展布。显然,Mio-j与T3s之间的不整合面遭受了逆断层的切错破坏。受PFa断层等的影响,局部赋矿岩层的厚度由上至下急剧变薄,矿体形态并随之发生明显改变,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沿矿体倾斜方向(210°),Pb品位变化明显受不整合面的影响更大(图5a, b),表明地层层位(岩性)和不整合面同样对矿化定位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综上述,跑马坪矿床的铅锌成矿受逆断层、地层层位(岩性)和不整合面的联合控制,构成了其控矿要素,已知铅锌矿(化)体均集中产在逆断层上盘的T3s2和T3s4中(图1c、图4a-d)。这与金顶矿田峰子山铅锌矿床(刘靖坤等, 2022)较为相似。
4.2 构造控矿
热液成矿作用常伴随沉积、构造及岩浆活动等地质作用过程,这些过程对矿化特征尤其是矿石品质和形态变化都有重要控制(Sillitoe and Perelló, 2005; Mutoetal., 2015),构造(尤其是断层)对包括成矿元素、矿体形态等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尤为明显(Nourietal., 2013; Yousefi and Nykänen, 2016)。渐新世-中新世以来,兰坪盆地遭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背景下近E-W向区域性挤压而发生收缩变形(Liangetal., 2022),由此在本区形成褶皱、逆冲断层及走滑-掀斜断层的构造组合(信迪等,2022)。结合其成矿年代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李小明等, 2000; Yalikunetal., 2018b; Huangetal., 2022)分析,包括跑马坪矿床在内的金顶田的铅锌矿成矿即是本期构造事件的产物。如前文所述,其铅锌矿体与特定的容矿围岩岩性有明显的成生关联,主要集中赋存于T3s2中(图1c、图4a-d),而对这一区域构造背景下断层和不整合面的控矿作用仍不清楚。
新近地质调查发现(王宇, 2022;王宇等,2022),区内近NS向逆断层(F15、F16、F1断层等)及NE向逆断层(PF2、PF3断层等)下盘的Mio-j,普遍具有无层理、富含石膏砾砂泥质岩为主及砂泥液化等同沉积软变形构造发育等特点,指示其沉积过程明显受同生断层的控制。显然,这些同断层也控制了不同矿床(体)的空间配置和铅锌矿体的展布格架(图4、图5d-f)。在跑马坪矿区,铅锌矿体一般不跨越PF2、PF3断层等,这些同生断层是否存在矿化仍待进一步验证。在金顶矿田其它矿床,至今也未发现类似断层有明显矿化,说明这些同生断层多是连通同位叠加的上三叠统古油气藏储层和渐新世-中新世盆地卤水的通道。在同生断层的空间配置格架下,同步发育近于平行的NE向低角度逆断层(PF4、PF5断层等),把Mio-j下伏老地层沿逆断层叠覆于Mio-j之上(如T3s地层沿PF4、PF5叠加Mio-j之上)。而低角度逆断层在局部会出现产状变陡甚至反倾(图1c、图4a),与其连通的PF4、PF5断面上也无明显矿化(图5a-f)。显见,高角度同沉积断层和与之连通的低角度逆断层扮演了流体运移通道的角色。
而铅锌矿化整体展布方向与PF5低角度逆断层走向基本一致,且在该断层走向(30°)上出现多个矿化富集中心(图5d-f),而NW向走滑-掀斜断层(如PFa、PFb、PFc断层)的矿化强烈(图4b-d、图5a-f)。在倾斜延深方向(120°)上,矿化富集中心也明显受NW向走滑-掀斜断层的控制(图5a-c)。由此认为,与低角度逆断层连通、切穿赋矿层位的走滑-掀斜断层促进了成矿流体运移和卸载作用,渐新世-中新统盆地氧化性富含金属卤水沿不整合面和逆断层(PF5断层等)及与之连通的走滑-掀斜断层运移(图5c, f),在富含H2S等还原性流体的T3s角砾状灰岩、含灰岩角砾砂岩及其裂隙带发生流体混合而沉淀成矿。对于远离走滑-掀斜断层的部位,Mio-j与T3s之间的不整合面对矿化富集中心的控制更明显(图5b),赋矿岩层与走滑-掀斜断层共同控制了矿体产出形态及矿化分布(强度)。可见,在这一构造控矿过程中,早期发育的近EW东逆断层(SF4、SF5断层)可被再次活化,并与不整合面一起构成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
4.3 成矿流体运移
在热液成矿系统中,金属硫化物沉淀一般按其成矿元素亲硫性减小的次序依次发生,即:Hg>Ag>Cu>Bi>Cd>Pb>Zn>Ni>Co>Fe>Mn。通常地,Pb、Zn、Fe的亲硫性及化合稳定性依次降低。对于同一成矿流体而言,Pb/Zn比值会沿流体迁移方向变小;而Fe/(Pb+Zn)比值则多沿流体迁移方向增大(Urabe, 1985)。因而,Pb、Zn、Fe的变化关系是示踪成矿流体可能运移趋势重要判据。如前文所述,跑马坪矿床中Pb矿化范围较小且强度较弱,致使Pb/Zn比值的流体示踪无法凑效,本次利用Fe/(Pb+Zn)比值示踪分析成矿流体沿倾向(210°; 图5c)和走向(30°; 图5f)可能的运移趋势。本次采用的Fe元素数据均是与铅锌矿化共(伴)生的样品分析结果。
从Fe/(Pb+Zn)比值变化(图5c, f)趋势可知,沿倾斜方向(210°)上,成矿流体从PF5断层开始,沿PFb断层向上迁移(300°),且迁移范围受不整合面控制(图5c);而沿走向延伸方向(30°),成矿流体迁移则分别以PFa、PFb断层为界,向各自的断层上盘运移(图5f)。结合矿化定位和分布变化(图4b-d)可以推断,NE向的PF5逆断层应是成矿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NW向断层可能控制了矿体的定位,高孔渗性和富含烃源的T3s角砾状灰岩、含灰岩角砾砂岩、细砂岩及其裂隙带则构成主要的金属沉淀空间。当然,Mio-j与T3s之间的不整合面对成矿流体的运移和就位的差异性控制机制还需进一步查证。
总体上,跑马坪铅锌矿床是在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背景下近E-W向挤压有关的逆冲和走滑-掀斜断层与地层岩性、不整合面联合控制的产物。成矿作用过程中,多幕次构造活动控制了超压释放和流体混合作用的间歇性发生,从而呈现幕式热液成矿特征(余静等, 2017),并造就了本矿床矿化中心的叠加展布特点。
4.4 找矿方向
基于对跑马坪矿床的地质结构特征、矿化分布及构造控矿规律分析,在跑马坪矿区及邻区确定隐伏矿体的找矿勘查方向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地质条件:(1)T3s角砾状灰岩;(2)T3s地层不整合上覆有Mio-j砂质泥岩夹石膏层;(3)NE逆断层和NW向走滑-掀斜断层组合。这三个地质条件是区内铅锌成矿缺一不可的控矿要素,在金顶矿田邻区和类似地区也具有成矿和找矿的普遍性意义。
据野外调查和已有坑道、钻探工程揭露资料显示,在跑马坪矿床南北两侧的延伸方向深部仍存在多条NE向及NW向隐伏断层,具有赋存隐伏铅锌矿(化)体的较大潜力,如Fj1断层旁侧附近(图1a)。在跑马坪矿床现有矿层下部(图1c),NE向PF5断层下盘的Mio-j砂质泥岩夹石膏岩(钻孔未揭穿)之下,还应发育与之呈不整合接触的T3s2,赋存隐伏铅锌矿(化)体的可能性较大。这些都是矿区深边部及外围地区下一部找矿勘查的有利靶区。
5 结论
(1)跑马坪铅锌矿床主要赋存于逆断层上盘的三合洞组(T3s)富含烃源(H2S)的高孔渗性灰岩及其裂隙带中,成矿严格受到逆断层的控制,NE向逆断层是成矿流体的主要运移通道,NW向逆断层控制矿体的就位。
(2)区域性近E-W向挤压相关逆断层和走滑-掀斜断层组合、T3s地层岩性以及金顶砂泥岩(Mio-j)与T3s间不整合面的联合控制,是成矿流体运移与混合成矿的关键,是成矿控制要素。这在本矿区及邻区均具有普遍性。
(3)跑马坪矿床的深部和南北延伸区域具有寻找隐伏铅锌矿床(体)的潜力,是有利的找矿靶区。
致谢余静、李东林、王磊、来瑞娟、杨欣鹏、崔中良、王昊、姚远涛、曾招阳等参加了野外调查;云南金鼎锌业有限公司和技术人员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审稿专家和编辑对本文进行认真审查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此一并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