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像石所见儿童形象分类研究

2022-12-08李春燕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9期
关键词:画像石画像山东

李春燕

(郑州市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目前所见的汉画像石研究中,关注儿童形象的较少。如霍宏伟、霍奕然的《汉代画像石上的儿童形象》基于历史故事类画像中的儿童形象,分类分析了不同场景中儿童形象特征的差异,指出历史故事类汉画像很少表达儿童天性①。付娟的《汉代农业生产画像砖石所见儿童形象解读》一文认为儿童身影出现在农业生产汉画像石中反映了儿童参与农业劳动的普遍性②。另有考释画像石中儿童身份的研究,如陈东考证“孔子见老子”的画像意义后,认为立于孔子和老子之间的儿童一般指的是项橐,此类画像表达了汉代人多子多孙、长生不老的愿望③。姜生的《鬼圣项橐考》主要关注项橐神化问题,他指出画像中项橐总立于孔老二圣之间,孔子却向项橐与老子的方向施礼,说明项橐儿童的身份被弱化,具有神界鬼圣地位,或反映汉代儒道关系发展史④。近年,赵丹的《汉画像石中儿童形象及其作用简析》丰富了儿童形象画像石分类,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汉画像石刻画儿童形象的原因与作用⑤。上述前人对汉画像石上儿童形象分类及认识虽愈加丰富,但仍有可继续探讨的空间。

本文将基于前人分析和收集考古发现的画像石材料,明确将刻有儿童形象的汉画像石图景分为四大类,观察不同图景中儿童形象的身份意义,以此探析汉代社会生产生活乃至精神信仰。

1 历史故事类

汉画像石中儿童形象大多形体矮小,与画中其他人物形成鲜明对比,根据图景出现的有关儿童的物象,并对历史故事进行考证,可看出这类儿童形象具有一定的身份象征,通常作为画像的主角或附属角色出现⑥。通观汉画像石考古材料,发现儿童形象常见于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骊姬计杀申生、信夫射孺子、大禹治水等历史故事题材中。

如周公辅成王经常与孔子见老子等画像伴随出现。画像中周公与召公或站或跽坐,而成王一般体量矮小(观察者常把成王描述为儿童或少年),立于画面中间,头顶有伞盖,尽显成王中心地位和辅臣姿态。1981年,山东嘉祥五老洼⑦出土了3块刻有周公辅成王画像的画像石。分别是:第1石的第一层、第7石的第四层、第9石的第二层。除了第1石,另外两块的周公辅成王图皆与孔子见老子图上下层组合排布。区别在于第1、7石的成王形象个头不高,更似少年,旁边周公为其撑伞盖。独第9石相反,右侧有支一拐杖的老者形象或为周公。此类画像在嘉祥南武山第2石⑧、嘉祥宋山⑨、嘉祥纸坊画像石墓⑩、刘村洪福院画像1石⑪、莒县东莞镇⑫等地均有发现。有学者认为周公辅成王画像暗示着汉代幼帝登基的政治背景,借此警示辅臣应尽心辅佐幼帝,不可僭越⑬。加之部分汉画像石虽出土于墓葬,但实际上存在后代拆汉代祠堂及石阙改修墓葬的情况,由此可推测用于祠堂、石阙等建筑上的此类画像面向大众展示时,就具备了一定的宣教意义⑭。

同样常刻有儿童形象并具教化意义的是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此类汉画像石颇为常见,此处不再一一枚举。仅选取其中两种类型加以解读:第一种是山东东阿县邓庙汉画像石墓⑮M2中室北梁的画像中的厅堂左侧有一双手挂拐杖的躬背长者和推独轮车的幼童,两人应为老子及项橐。另一种是嘉祥纸坊画像石墓1石中层刻有衣着相同的孔子和老子,均头戴进贤冠,身着长袍,均挂一杖,作相互颔首施礼状,背后分别刻隶书题榜“孔子”“老子”,孔老二圣间一儿童侧身面向孔子而立,似在说话⑯。这两种孔子见老子画像区别在于儿童是否推独轮车,如嘉祥宋山汉画像石第1石中层⑰也 刻画 了推独轮车的儿童(项橐)。独轮车显然是表明项橐儿童身份的标志物,继而推测没推独轮车的项橐更具神话色彩,其儿童身份被弱化。

在骊姬计杀申生这一故事题材的画像中,妇女、儿童、犬的形象常伴随出现。如山东嘉祥县宋山画像1石第三层⑱刻有一犬倒毙仰卧,最右边一妇女面向左立,一只手前伸,一儿童(奚齐)一手指向左侧,面向妇女(骊姬)。这类题材画像中儿童有明确历史角色身份,应与周公辅成王画像含义相似,均具教化警示世人之意。

信夫射孺子题材画像,见于山东省平邑县的皇圣卿东阙西面画像第一层中,一人右向立,呈张弓射箭姿势,其上有题榜“信夫”,右边有一小儿向右行,身后似乎有一支箭从左向他飞来,小儿侧上有榜题“孺子”,小儿右侧有一柱。刘辉在《汉画新释》⑲中指出此画像与武氏祠第七石为同一个故事,一般画面中出现有搭弓射箭的女子、插 背囊的登梯少年、儿童等其他附属人物,尤其是刻射箭女子和插 少年这两位主要人物的画像石应指的是“信夫射孺子”。此故事题材的画像石在山东莒县东莞镇东莞村⑳、山东嘉祥纸纺敬老院㉑、山东嘉祥南武山㉑、山东嘉祥宋山㉓等地也有发现。这几幅画像中儿童多跟在登梯男子后面,侧身伸出手指指向其后射箭者,仿佛在提醒前面登梯逃跑者要小心,虽不是画像的中心人物,却使画面中的追杀与逃跑情景显得惊心动魄。

大禹治水画像中儿童指禹妻怀中抱的婴儿,徐州汉画像石馆2003年征集的一批汉画像石中有一石横幅下层边框内从左至右刻有三组人物:第一组有尧、舜、禹;第二组有三人;第三组刻四人,四人中左边一人向右站立,与中间的禹妻交谈,禹妻面朝左而立,怀中抱一幼儿,最右边老者左向站立,双手拄鸠杖站立㉔。类似画像在山东莒县东莞㉕也有发现,画面中每人左上方均有一榜题,最左之人面右而坐,怀中抱一幼儿,榜题“禹妻”,第二人头戴斗笠,作行走状,榜题“夏禹”,婴儿间接指明了禹妻的身份。前一幅画面中禹妻怀抱婴儿在右与左者交谈,后一幅中禹妻在左,右大禹行走,可知前一幅中的左者是大禹,可能在与妻子告别,两幅均用大禹与家人见面的情形表达了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内涵。同时用婴儿形象暗指画中人物身份,使儿童形象起到指向意义。

山东泰安大汶口墓门前室横额画像刻有孝子三则,左起一颗枝叶茂密的大树,树枝上挂两个盒子,树下一人推车,一肩头依鸠仗老者坐于车辕前,题榜“此苟口父”,车后有一儿童推车,前一人执锄间苗,榜题曰“孝子赵苟”。车上方缀二羽人。中则刻有两人相对坐于榻上,一人端碗喂食另一人㉖。王恩田认为图中执锄头的人应是董永,榻上喂食的是赵荀,那么图中推车儿童可能只是侍童㉗。此类故事里儿童形象虽不对应具体历史人物,但对画面人物身份起暗示作用。

2 生活图景类

在车马出行迎宾图、乐舞百戏图、教子图等刻画社会生活场景的汉画像中也常见儿童身影。如1956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收集的第6块汉画像石就生动描画了一幅汉代车马出行及迎宾的场景,极具写实风格。画像的中层描绘了一男一女带着四个小孩,一人跪迎,一人牵着一匹马,两旁有手持旌彗的人,下层则展现车骑出行画面。四个儿童从左至右从高到矮,右边最矮的伸出手扯住前面女子的衣角,女子右边男子伸手作平身状㉘。由此推测男女二人加孩子们可能是宾客,且身份高于右边的跪迎者。徐州青山泉白集北横梁㉙同样刻跟随大人参与迎宾活动的小孩形象,这说明汉代儿童也会参与较为正式的社交场合,展现了汉代更高阶层社会中儿童的生活面貌。

山东邹城高李村汉墓出土的乐舞百戏汉画像石“第三石的画面正中立一建鼓,建鼓左侧上部两排人正面端坐观舞,上排7人光头无冠,拱手,下排5人戴高冠,怀抱婴儿……两女伎盘高髻,上身赤裸,倒立而舞。两女伎间立一小孩”㉚,画面中刻画了婴儿和小孩儿两种儿童形象。此类儿童形象还出现在山东安丘市董家庄汉墓㉛的中室室顶北坡西端表现乐舞场景的画像中,画面共九位儿童,其中两童爬杆而上,六童在 杆上表演倒立、倒扑,还有一童在 顶方板上倒立;山东沂南北寨汉墓㉜的中室东壁横额画像乐舞画面共出现六位儿童,三童舞 倒立,两童马背上耍,一童鼓 顶上倒立。总观在乐舞等娱乐图景中出现的儿童多为杂耍者身份,反映了部分汉代底层儿童的生活状况,与车马出行迎宾图中儿童对比可看出汉代封建社会的阶级性质。

另外,还发现一些与家庭教育场景相关的画像石,如南阳许阿瞿墓墓志画像石,此墓是一座专为5岁儿童修建的墓葬,部分画像既刻画了正襟危坐于榻上的总角儿童(许阿瞿),还雕刻了三位头梳双髻、赤身着护阴(形如三角裤头)正在摆弄玩具的儿童。发掘者解读这是家童做游戏供小主人取乐的场景㉝。这幅画像极具童趣意味,是少见的表现儿童童真天性主题的画像石题材。徐州铜山县青山泉水泥二厂一号汉墓2石刻“一老妪褒衣,长裙,右手举杖呵斥一童,孩童跪地,以手掩面,作啼哭状”。二号墓3石刻“榻上坐二人一人结髻,右社交领宽衣,双手作接引状,右一人抱一幼童前伸。童子手中握一便面”㉞。两幅图都直接展现出了汉代家庭的亲子互动瞬间,前者更具教化含义。

3 生业图景类

除了以上几类画像,在表现汉代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景中也可以见到儿童形象,如纺织图、造车酿酒图、农耕图、相马图等。1978年,在江苏徐州铜山县青山泉㉟发现一块刻画纺织场景的画像石,“上层左方刻一织机,有一妇人坐于纺织机前,回身从另一跪坐的人手中接抱一婴儿。跪坐之人右侧刻一纺车和一纺者,旁有一人躬身而立,似乎正为纺者递传物件”。还有刘村洪福院画像1石㊱第二层刻画一妇女背着小儿制作车轮的场景。此类画像石刻画的儿童虽然只是画像中的配角,但据此可看出汉代妇女肩负育儿与家庭生产的双重责任。

描绘农耕活动的汉画像石也很多,虽只有部分汉画像石刻有儿童形象,但仍可从此类汉画像石中观察到汉代农村儿童的生活情况。如“江苏睢宁县双沟地区出土的牛耕画像石,其最下层刻着一农夫扶犁扬鞭呵牛耕田,二牛奋力向前,犁上设犁箭以调节深浅,犁头呈等边三角形,一儿童提篮扬手撒播种子。远处一农夫挥锄松土,一人挑担送水送饭”㊲,画面中的儿童左手提篮,右手高高扬起,撒种的姿势似很娴熟,画面中上下左右共有4株树形植物,喻示画面场景为野外无疑,从远处挑担者可推测画面所处时间可能正值中午饭点时间。画像中出现儿童参与田间劳作的画像,说明田间劳作可能是儿童成长中要学习的部分。此外,山东金乡县城东郊香城 堆牛耕图㊳及02号外面左格相马图㊴、金乡县香城 堆01号右格上层牛耕图㊵、四川省德阳县柏隆乡播种图㊶、山东省滕县黄嘉岭出土耕耱图㊷等画像石均发现儿童形象。说明汉代儿童参与社会劳动或者儿童劳动教育备受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汉代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业情况。

4 神话传说类

不同于以上几类汉画像石,神话传说类画像题材常见仙童,一般与表仙界的物象同时出现。2007年徐州新征集来的汉画像石第16号石中,有一幅展现六博画面的异于其他同类画像,画面中央刻二人在有凤鸟和瑞兽环绕的房屋内玩六博,而屋外左侧刻一儿童坐在杌子上斗牛,屋外右侧停一卸下牲口的大车。建筑左侧有一瑞兽,右侧刻一飞鸟。”㊸姜生的《六博图与汉墓之仙境隐喻》一文认为:“汉墓画像所见的六博图,是葬仪中用以对墓室进行时空仙化定性的符号,象征着墓室的另类时空属性;六博图之所在即仙界之所在。死后进入六博图所标识的空间,即是抵达异于人世的仙境时间结构之中。”㊹此六博画面中,儿童斗牛与右侧的空车展现更像富有生活气息的人间场景。如此,人间与仙人六博组合成一个画面,隐喻从人间到仙界的过程与途径,倒也说得通。江苏省泗洪曹庙㊺第7石第二格刻一仙人,骑神兽憩于树下,左手向上扬起。对面跪拜一人,手捧笏板,背后有一童子,坐在高台之上,树左下方亦有两弟子静候,树上有三只鸟,或飞或栖。根据画面出现的神兽和端坐高台的童子,可知这是一幅拜谒仙人的画面。不难看出,此类汉画像石中儿童主要作为附属形象起到构图的作用,寓意汉代人希望死后升仙,依然享受生前或较生前更美好的生活。

5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可看出刻画儿童形象的汉画像石图像题材大致可分为历史故事类、生活图景类、生业图景类、神话传说等其他类,内容涵盖了汉代人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儿童形象的身份意义大致可分虚实两种。换言之,当汉画像石图景中的儿童指向特定历史人物形象时,其儿童身份意义反被弱化,部分刻题跋指出人物身份,这类儿童形象在历史故事类画像石中最常见,其材料常见于山东及周边地区,可能与该区域有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有关,更多反映汉代历史中主少国疑的复杂政治背景及独尊儒术的思想。当儿童形象不具特定历史人物身份却对画中人物起到指示作用时(如禹妻怀中婴儿),其儿童身份被强化,此类儿童形象常见于生活、生业图景类等更具写实意义的汉画像中,此类汉画像更能反映汉代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具体可观察出汉代上层社会儿童参与正式社交场合与底层儿童参与工、农、商、杂耍等生业活动的差异,从根本上也反映出汉代封建阶级社会的性质。神话传说类汉画像石中,儿童常以仙童的姿态出现,与代表仙界的物象构成完整图像,隐喻汉代人“事死如事生”以及死后升仙的丧葬理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刻画儿童形象的汉画像石时代又多为东汉中晚期(晚期居多),不得不联想起东汉晚期世家大族及豪强地主愈强而中央政权渐弱的历史背景,社会的动荡使人们只能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刻画在画像石上。

注释

①⑥⑬霍宏伟,霍奕然.汉代画像石上的儿童形象[J].文史知识,2017(6):25-30.

②㊲付娟.汉代农业生产画像砖石所见儿童形象解读[J].农业考古,2017(1):247-251;夏亨廉,林正同.汉代农业画像砖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2;张宣逸.汉代画像中的“牛耕图”[J].农业考古,2020(4):258-263.

③陈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其实是孔子助葬图[J].孔子研究,2016(3):50-61.

④姜生.鬼圣项橐考[J].敦煌学辑刊,2015(2):86-93.

⑤⑭赵丹.汉画像石中儿童形象及其作用简析[C]//刘尊志.考古学视角下的秦汉家庭与日常生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⑦朱锡禄.嘉祥五老洼发现一批汉画像石[J].文物,1982(5):71-78.

⑧㉒朱锡禄,李卫星.山东嘉祥南武山汉画像石[J].文物,1986(4):87-89.

⑨⑰⑱㉓朱锡禄.山东嘉祥宋山发现汉画像石[J].文物,1979(9):1-6.

⑩⑯㉑朱锡禄.山东嘉祥纸坊画像石墓[J].文物,1986(5):31-41.

⑪㊱朱锡禄.嘉祥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

⑫⑳㉕刘云涛.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J].文物,2005(3):81-87,98.

⑮陈昆麟,孙淮生,刘玉新,等.山东东阿县邓庙汉画像石墓[J].考古,2007(3):32-51,2.

⑲刘辉.汉画新释[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㉔㊸杨孝军,郝利荣.徐州新发现的汉画像石[J].文物,2007(2):81-89.

㉖程继林.泰安大汶口汉画像石墓[J].文物,1989(1):48-58.

㉗王恩田.泰安大汶口汉画像石历史故事考[J].文物,1992(12):73-78.

㉘王德庆.江苏发现的一批汉代画像石[J].文物参考资料,1958(4):37-39.

㉙尤振尧.徐州青山泉白集东汉画象石墓[J].考古,1981(2):137-150,202.

㉚胡新立,王军,郑建芳.山东邹城高李村汉画像石墓[J].文物,1994(6):24-30.

㉛张学海,蒋英炬,毕宝启.山东安丘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J].文物,1964(4):30-38,73-74.

㉜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

㉝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发现东汉许阿瞿墓志画像石[J].文物,1974(8):73-75.

㉞邱永生.徐州青山泉水泥二厂一、二号汉墓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92(1):91-96.

㉟王黎琳,武利华.江苏铜山县青山泉的纺织画像石[J].文物,1980(2):93.

㊳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山东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㊴㊵万良.山东鄄城、成武、金乡石刻调查[J].考古,1996(6):22-29.

㊶㊷中国农业博物馆.汉代农业画像砖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㊹姜生.六博图与汉墓之仙境隐喻[J].史学集刊,2015(2):18-25.

㊺尹增淮,江枫.江苏泗洪曹庙出土的东汉画像石[J].文物,2010(6):66-74.

猜你喜欢

画像石画像山东
《汉代画像石题榜隶书艺术研究》评介
威猛的画像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画像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汉画像石造型特质在三维动画IP角色塑造中的应用研究
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