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欧游心影录》看梁启超的中国文化责任说

2022-12-08于海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梁启超欧洲文明

于海英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1918年年底,梁启超出游欧洲,1920年归来后著《欧游心影录》一书。这本书是研究梁启超晚年文化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梁启超对战后欧洲的考察结果、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和看法,在这部书中有着细致的论述。梁启超目睹了战后欧洲社会发展的困境,看到了欧战后西方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让国人看到了西方表面光鲜的文明的另一面。这使得梁启超思想发生巨大变化,深切反思西方文明,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位。可以说以欧洲游历为契机,梁启超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体现出这位哲人的睿智思考。其中在书中梁启超郑重提出“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之大责任”这一主题,该文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拟对《欧游心影录》的文本进行再解读,以期理清梁启超中国文化责任说的具体内涵。

1 西方文明的再造之途

《欧游心影录》全书共八章,分为上下篇, 其中上篇为《欧游中之一般观察及一般感想》,下篇为《中国人之自觉》,其中上篇里的《大战前后之欧洲》以及下篇的《中国人之自觉》 最能反映梁启超对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整体性思考。通过一年多的考察,梁启超对一战后欧洲社会的混乱以及西方文明所面临的困境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看到大战后的欧洲各国生计和财政破产,通货膨胀和社会两极分化严重。欧洲社会的混乱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的穷困及社会矛盾的尖锐,还表现在社会思潮的矛盾与冲突,整个欧洲弥漫着“世界末日”“文明灭绝”的悲凉气氛。这种思潮使本来对西方文明抱有热情和希望的国人,开始反思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的原因何在? 西方文明还值得中国学习么?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西方”一直被认为是文明的典范,中国社会的改革其实就是学习西方的欧化过程,然而正当中国人试图全盘西化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之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大战所产生的对西方文化之未来的黯淡悲观与深切疑虑是极为强烈和普遍的”[1]。梁启超自身注意到一些欧洲人士对自己文化走向没落存有失落感,美国记者赛蒙和梁启超谈话中就说“西洋文明已经破产了”“等你们把中国文明输进来救拔我们”。梁启超从中看到欧洲人思想的矛盾与悲观,欧洲人或许失去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那西方为何陷入如此悲观的境地呢? 梁启超认为他们是过于相信“科学万能”了。梁启超对西方文明的深切反思,最重要的就是对“科学万能论”的批判。

自启蒙运动以来,欧洲百年物质丰盈,科学昌明、政治革新、产业发达,然而人类因此并没有得到幸福,纯物质纯机械的人生观打着科学的旗号,将“一切内部生活外部生活, 都归到物质运动的‘必然法则’之下”, 抹杀人的意志与自由。没有意志自由,何谈善恶责任?善恶的责任没有了,道德能否存在都成了问题。“总之,在这种人生观底下,那么千千万万人前脚接后脚地来这世界走一趟住几十年,干什么呢? 独一无二的目的就是抢面包吃。(中略)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唯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梁启超认为欧洲思想危机的最大原因也就在此。社会人心陷入怀疑苦闷畏惧中,不知前途如何是好。梁启超在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正因为西方社会过于相信科学万能,所以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所在。

既然“科学万能梦”已经破产,那么如何找到真正的安身立命的所在? 欧战不仅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嵌入困窘,而且沉重打击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精神的绝望更促使人们对物质文明反思,对科学、理性怀疑和批判。正因为此导致了欧洲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如同张冠夫所说“梁氏从詹姆斯和柏格森等人的思想中看到了欧洲的新思潮对唯物的人生观的反省,新的人生观的重新开始建构”[2]。20 世纪初以法国柏格森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从唯心论的非理性主义出发, 将问题归结为理性对人性的禁锢, 因而将目光转向人的内心世界,更强调人的情感、意志与信仰,非理性主义兴起。郑师渠认为战后欧洲反省的一个重要的取向就是“反省现代性,集中表现为非理性主义的兴起”[3],梁启超从反省现代性的视角出发,推崇法国柏格森的“直觉创化论”和德国倭铿的生命哲学思想,重新审思西方近代的文明发展道路。非理性主义的兴起让梁启超看到了欧洲人自身对机械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反省,他对战后的欧洲依然充满信心,相信欧洲会开辟新的局面。

梁启超看到西方有识之士寄希望于东方文明来拯救西方文明的衰败和没落,使其更坚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他写道“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在《欧游心影录》的下篇《中国人之自觉》中,梁启超提到了“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之责任”,他深感中国传统文化对挽救西方文明的衰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化合中西—中国文化之责任

梁启超结束对欧洲的观察后,把视线转到了国内。面对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梁启超不禁思索:既然欧洲的文明陷入危机,那么我们的文明的出路在哪里?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的审视,重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在《欧游心影录》的下篇《中国人之自觉》中,梁启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对中国文明的出路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责任。“我们对于人类全体的幸福,该负四分之一的责任,不尽这责任就是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同时的人类,其实是对不起自己”,梁启超认为我们有资格有义务来解救西方文明的破产,对世界文明需要尽到一份责任。

梁启超指出,从前的西洋文明将理想与实际分为两端,唯心唯物各走极端,唯心派谈玄妙,唯物派席卷天下,他们所谈都与人生观相差甚远。而我们的先秦学术,虽学派各异,但他们的共同点却是寻求“理想与实际”的一致。梁启超在对比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后,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现出极强的自信,把对人类文明的希望寄托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上。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责任,在梁启超看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责任,而对中国文明的前途,他指出“是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正如高力克所说,“梁启超的思想关切已经超越了对国家富强的追求”[4]。

梁启超在游欧期间在巴黎会见了法国大哲学家蒲陀罗。他对梁启超说:“一个国民,最要紧的是把本国文化发挥广大。(中略),就算很浅薄的文明,发挥出来都是好的。因为他总有他的特质,把他的特质和别人的特质化合,自然会产出第三种更好的特质来。”,看到一些西方人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极大地鼓舞了梁启超,并深感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责任。在梁启超看来,中国文化应置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框架中,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

需要指出的是,梁启超提出了中西文化“化合”的思想。我们的文明和西方的文明互相补充化合成一种“新文明”,但是这一“新文明”的诞生需要中国文化的强有力的支撑,中国文化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梁启超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提升到一个新境界。自鸦片战争以来,为了实现救亡图存,国人一直把西方当作学习的榜样,新文化运动的全盘西化和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更加剧了这一趋势,“近来西方学者,很多都想输入些东方文明,令他们得些调剂,我仔细想来,我们实在有这个资格”,梁启超力图重建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他在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反思后,认为中国文化有资格有理由承担起建设世界文明的责任。

与此同时,梁启超批判了“对传统文化崇拜和虚无主义两种态度”[5],“初中那些老辈,固步自封,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沉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文不值,好像我们几千年来,就象土蛮部落,一无所有,岂不更可笑吗?梁启超讽刺了顽固守旧派的西学中源说,也批判了“沉醉西风”的全盘欧化论[6]。他指出“要发挥我们的文化非借他们的文化做途径不可”,很显然,梁启超认为应以西方文化作为途径来达到发挥中国文化的目的。

3 重建中国文化的路径—四步走战略

上述已经提到,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的下篇《中国人之自觉》中谈到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责任就是化合中西文明,创造出一种新文明,同时这一点也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前景,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四步走的方案:第一步,要有爱护尊重文化的诚意,第二步,借用西方研究文化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化,第三步,综合自己的文化,吸收西方的文化,形成新的文化系统,第四步,扩充新文化系统,造福于全人类。梁启超主张在充分尊重自己文化的同时,要兼收并蓄西方文化的精华,借用西方先进的方法,来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此时的梁启超,将中西文化置于平等的地位来探讨新文化系统的建设问题。与此同时,他将中国的新文化建设纳入到全球的视野,既强调了民族性,又强调了世界性,这即是梁启超定位新文化系统的中心思想所在。

如果我们对梁启超提出的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四步战略略加分析,可以看出四步走是层层递进,有着清晰的逻辑关系,即基础—方法—结果的建设路径。何为“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 首先一点就是对本国文化有自信,不能悲观,并且爱护自己的国家。接下来努力的方向何在? 用合适的方法来达到圆满的结果。从梁启超对欧战的反思来看,他认为英法美胜利的原因在于国民发挥出了个性,而德国战败的原因则在于国家主义的畸形发展,丧失了国民个性。因此梁启超在思索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特别强调人的因素。指出“国民树立的根本意义在于发展个性”。那如何发展个性呢? 梁启超则认为需要解放思想,实行“尽兴主义”即来实现国民的个性发展。在梁启超看来,国人抱定“尽兴主义”、尽力发挥“天赋良能”才能形成强固的国家,进步的社会,才能造福于全人类。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方法”的问题,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反复提到西方现代的研究理念和科学方法。在梁启超看来, “中国文化能不能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中得到发展, 关键看青年一代能不能学习和运用欧洲的最新方法”[7], 中国文化想要承担起对世界文明的责任首先必须从“研究西洋思想入手”,其原因在于西方的研究方法精密,我们应该采用,另外他们思想解放已久,思潮内容丰富,可供借鉴之处很多。由此根据梁启超的规划,“中国文化就会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形成一种新文化,独占世界鳌头”[8]。

梁启超1922年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曾指出“新思想建设之大业——据吾所确信,万不能将他社会之思想全部移植,最少亦要从本社会遗传共业上为自然的浚发与合理的箴砭洗练”[9]从中我们看出,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建设大业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根基,对其进行合理地继承,才能很好地吸收西方文化[10]。

4 结语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提出了“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大责任”这一主题,怀有家国情怀的梁启超在人类发展的大视野中,看到了中国文化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可能性,如果将梁启超的这一观点放在传统中国到近代中国的转型中思考,就会发现梁启超的目标指向:我们中国人的“根”在哪里的问题。梁启超早年曾认为唯有学习西方才有出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然而十余年后在《欧游心影录》中重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不仅强调尊重和爱护传统文化,更认为只有中国的文化才能拯救西方文明的破产,甚至认为中西文化的交融才是化合新文明的良方。正如欧阳哲生所说“梁启超并不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他要求文化开放、思想解放,主张学习欧洲文化的长处; 他对中国文化保持信心,但主张利用西洋文化对之加以改造”。中国文化的未来建设之路,梁启超主张中西文化的化合,中国文化要担负起对世界文明责任。晚年的梁启超既看到了西方文明的缺点和不足,也看到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对中西方文化有着更全面辩证的认识。尽管西方文明弊端丛生、危机四伏,但梁启超依然对西方文明充满信心,他对西方文明的反省和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抛弃了西学而回归了传统。在重拾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的今天,梁启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以及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路,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梁启超欧洲文明
欧洲“芦笋季”
请文明演绎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漫说文明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的开场白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