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而后工
2022-12-07常小仙
常小仙
相传为东汉蔡邕所编的《琴操》一书中,《水仙操》这节讲了一个故事:俞伯牙跟着成连先生学习弹琴,学了多年都没有出师。成连说:“我的老师方子春住在东海,他能帮人把情感灌注到琴声中,我带你去找他吧。”于是,两个人坐船来到海上的一座小岛。成连让伯牙上岛后,就自己驾船离开了。伯牙在海岛上苦苦等待,一直不见老师回来,他四顾无人,但闻海水汹涌,林岫杳冥,众鸟啁啾,于是悄然而悲,感叹说:“老师已经触动我的感情了!”说着拿起琴来创作了《水仙操》。这首曲子后来果然四海流传,成为天下名曲。
伯牙学琴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一个文艺创作的秘密:好的文艺作品,往往出自深刻的生命体验;而深刻的生命体验,又往往来自极端的境遇。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文艺理论:“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大凡读书人胸中蕴藏着才智和抱负却不能在当世施展的,总是喜欢浪迹于山巅水边,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自然万物,往往会探究它们的奇形怪状,而内心怀着忧思积郁,就会出言怨讽,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写出人难以言说的感受,境遇越糟糕,往往写得越真切动人。
伯牙在日常普通的环境中,虽然也努力学琴,但琴声始终少一点真正动人的生命力量。而当他来到空无一人的海岛上,獨对苍穹,感受到自然的强大、个体的渺小,宇宙的无限、生命的短暂。于是,他的艺术不再单薄无力,不再平庸乏味,而真正有了动人心魄的力和美。这就是“绝境”逼出的艺术灵感。
伟大的文艺多与庸常绝缘,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也常常是不幸的,就像屈原、司马迁、杜甫……磨难不一定造就文艺,但文艺往往出自磨难。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像病蚌一样,用肉体、心灵的疼痛,打磨出一颗颗流光溢彩的文艺“珍珠”。作为个人,他们非常不幸;但作为人类心灵的杰出代表,他们是文明之光、生命强音!
(本刊原创稿,洪钟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