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村融合模式下边疆少数民族村落建设探究
——以大理周城村为例

2022-12-07李璋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中国民族美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丽融合农村

文/图:李璋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刘宸宇 编辑 云南教育出版社

一、背景

随着对乡村景观生态文明建设价值的进一步认识,2005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2013年中共中央第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并相继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进入重要阶段。

周城的水稻种植

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为美丽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框架性和方向性技术指导。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不仅凸显了乡村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也意味着乡村建设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点。[1]

那么如何在扶贫理念下建设美丽乡村呢?《指南》中的“美丽乡村”定义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宜居、科学规划、乡村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2]服务农村贫困村(包括已建村和自然村),引导扶贫,协调利益与理念的关系,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景村融合”的发展理念,从强化功能定位、优化空间格局、明晰村庄主题形象、提升文化品位等多条路径,进行村庄综合规划与提升、开发乡村复合旅游、建立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创新旅游产品,完善服务配套设施,促进美丽乡村建设。[3]

“景村融合”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景区建设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大理地区为研究对象,探索如何在新的视角下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乡村。开展少数民族村落“景村融合”模式对接乡村帮扶研究,转变人们对乡村开发的观念,协调乡村发展与保护的关系。[4]研究以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发展为导向,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融合,使农业、农民和农村得到回馈,达到使村庄充满活力的目标,[5]为滇西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以大理市内的周城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问题分析,探索和发展美丽乡村战略。运用文献综合分析法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实践等研究方法进行相关研究。通过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研究乡村景观,探索景村融合模式的有效策略。

周城扎染(局部)

周城街面在售的手工艺产品

周城村隶属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地处苍山洱海之间。是大理州内最大的自然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有白族、彝族、回族等多个民族,是大理地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乡村景观特色很有代表性。当地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旅游业为主。周城的扎染花布和刺绣品,精工制作,远销海内外,有“扎染之乡”的美誉。本研究通过访谈和询问,对周城村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存在共性问题。周城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向传统农业类型延伸。

三、周城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一)发展面临的问题

特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记录了社会的变迁和演变,形成了周城的乡村形态。然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生态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周城农民收入不高的重要原因。利益驱动导致了不合理的包围和过度开发问题、生物多样性威胁以及农业生产造成的日益严重的非点源污染。

聚落空间大多分散,结构不清晰,道路不系统,农村建设无序发展。住宅建筑分散,主要是单层,一些土坯房质量差或闲置。乡村风格凌乱,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该村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低,缺乏休闲、娱乐、景观,功能不完善。缺乏对农村建设价值的认识,也缺乏科学、合理、专业的规划指导。

周城白族建筑照壁

周城文化大院

周城传统建筑

在这样的背景下,景村融合模式应具有阶段性。在初始阶段,应考虑农业生产效益、农村基本生活环境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教育逐步实现村民意识的提高,让村民从美感中了解农业。在生产和农村环境中,村民理解的抽象景观被转化为美丽的生活环境,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6]

(二)关于景村融合模式的思考

基于三农的环境综合整治思路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围绕农业生产、农村文化生活和环境改善进行规划和建设。[7]只要形成乡村元素的美,乡村景观就会形成。乡村的环境规划设计需要基于实用性,满足农村需求,熟悉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理解农村资源是设计农村的前提。[8]农村不可能城市化,什么样的村庄才能实现景村融合呢?首先要突出差异化,进行特色化规划,然后再进行全面发展,是践行景村融合模式的关键。

四、景村融合模式探究

周城村作为大理白族传统村落,是以家族祠堂为中心建立的小型社区逐步发展形成的。景村融合是将这些家族祠堂进行修缮,作为村落的文化遗产,用以展示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通过对周城村各项要素的整体安排和设计,旨在改善和提升村落风貌,使周城村重新焕发活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周城古村牌坊

在村级景村融合改造研究方面,国外已经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景村融合模式的改造致力于看得见的“城乡之美”和无形的“内在之美”,因此与传统乡村的居民生活存在诸多差异。[9]因此通过综合比较分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乡村进行改造,实现既定目标。

首先从总体功能布局入手。整体功能布局在景村融合改造中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景村融合模式的整体功能布局侧重于符合区域旅游规划,分析周城村旅游资源,实现全面发展。在旅游框架内整合旅游资源,在三个不同层次开发旅游资源。

其次对建筑风格进行翻新。景村融合模式中对传统建筑风格和造型的改善具有较强的旅游意义。根据周城村建筑风格各要素的实际情况和区域特点,制定具体的控制和改进措施。引导新建筑风格形成,在保留原有白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同时,形成新旧建筑并存、建筑形式相似、风格统一、相互呼应的新建筑风貌。

再次对环境面貌实施补救。在景村融合模式下,优美的环境可以为周城村锦上添花。整治思路是:分析区域环境面貌,寻找可统一的变化,深入探索区域特色,建立具有区域统一风格的特色景观。在改善特定环境特征时,可以从绿化和水系方面考虑。

周城白族扎染技艺(国家“非遗”项目)

周城街边各种待售的扎染产品

最后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景村融合模式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满足周城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而且要增加各类适合旅游业的设施开发。道路作为村庄的重要桥梁,是各种空间和功能区之间的纽带,在规划时应充分重视生活服务和景观组织。

五、景村融合模式构建的思路

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景村融合模式需要统筹协调多方利益,转变农村价值观的认知观念,规划协调农村的社会、农业、经济和环境有机更新,协调利益与观念的关系,使各级政府、企业和村民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意愿,明确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定位。[10]同时,需对乡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以生态农业为方向,开展科技帮扶,加大新兴产业建设,从根本上获得内生力量。[11]利用科研资源,推进优质农业种植项目和优质经济作物项目,激发农业和农村发展潜力,调动农民致富新动力,共同解决周城村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带动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打造品牌,创造良性循环。依托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以周城村为中心的典型示范村。[12]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突出景观特色,提高村民素质和乡风文明,建设美丽宜居的村庄,真正实现景村融合,形成示范效应,实现聚落空间的有机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政府参与改善基础设施和优化公共空间,改造农村危房,改善基础设施,实现村民自治和协调治理。顺应村庄传统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组织关系,实现更合理、更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公共活动空间与村民生活方式的互动。[13]改造中注重文化传承,勾起乡村记忆。遵循农村发展的内在规律,注重文化传承,尊重村民的实际需要,保持生产和生活方式,正确处理当前和长期的关系,注入智慧,激活农村,循序渐进,使人们真正记得住乡愁。

整合现有人才团队,多专业交叉整合人才、团队、社区和人员,吸引企业家、多学科专家学者等多学科人才,通过农村志愿服务,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现代农业的加入,培养新时代新农民,实现农村自控,不仅可以提供智力支持,也可以支持农业、农村地区,实现造血功能。

六、结论

周城特色果品

周城特产店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景村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坚持对农村精准帮扶是一个长期过程,有利于改善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作为一名乡村建设实践者,我们可以借鉴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儒学与道家情怀,以出家的精神做乡村建设工作,扎根于脚下的土地,服务农村贫困地区,引导落后地区开发,协调利益和观念之间的关系,有序健康发展美丽乡村,从而发挥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从整体功能布局、建筑风格翻新、环境面貌补救、基础设施支持四个方面,探讨了景村融合模式下边疆少数民族村落改造的方法和措施,阐述了景村融合模式改造的主要内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一个景村融合的村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景村融合改造中对建筑物、道路和景观节点的改造和建设,需要有众多保障机制的协助,需要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确定内容和深度,并逐步实施。景村融合改造可以促进整个地区旅游业更好地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也为景村融合的改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注释

[1]樊亚明,刘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04:97-100.

[2]朱永.“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19:16.

[3]陈晓彤,谭正仕,李光耀.基于景村融合理念的乡村聚落更新研究——以遂宁市喻家沟村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03:50-51.

[4]杨亚东,罗其友,杜娅婷,朱娅秋,巨章宏,张晴.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景—村”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03:232-239.

[5]申雯雯.景村融合视角下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策略研究——以徐州市倪园村为例[J].农业灾害研究,2020,07:118-119.

[6][1]周阳雪,王军,周静海.景村共生下千山风景区上石桥村生态景观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553-560.

[7]范晔霞.风景名胜区内村庄规划的重点与思路——以宜宾市“两海”示范区村庄为例[J].中外建筑,2021,06:114-119.

[8]冯都喜.低山丘陵区乡村“产景村”簇群化融合发展策略初探——以龙泉驿区龙泉山乡村地区为例[J].四川建筑,2020,05:25-27+31.

[9]王海博,王茵,尹鹏.基于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策略研究——以迁安市山叶口村为例[J].城市住宅,2018,05:52-55.

[10]张春晓.基于“景村融合”理念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分析——以山东省长岛县北长山乡美丽乡村规划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9,05:244.

[11]朱旭光,李涛,王秀萍.基于协同论的传统村落“景村融合”空间发展路径[J].民间文化论坛,2021,06:26-32.

[12]刘维东,佘美萱,林蔚.“景村协同”理念下乡村规划路径初探[J].广东园林,2020,03:4-8.

[13]彭恺,曾姗.“生活圈”理念下的山地城镇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以保康县五道峡景区周边乡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0,17:15-18.

猜你喜欢

美丽融合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