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和平:一片兵心在征程
2022-12-07达飞
■达飞
封面故事
汪和平在无锡市总商会黄山分会成立庆典上讲话
眼前的汪和平,这位生长在巍峨黄山脚下休宁县板桥乡梓坞村的山娃子,身在红土地,一心想从军。可造化弄人,他终究没能当上兵。
这位想当兵而又没有当成兵的血性男人,浑身透着兵味。我试图透过他金属细边的眼镜背后,从他那双坚毅果敢、淡定从容的眼神里,探究他如何一次次吹响冲锋号,在人生的另一个战场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走出大山,清贫不改青云志
梓坞村,汪和平就来自这个被大山环抱的皖南古村落,曾经也是皖浙赣的游击区。这里的红军鱼塘里就有泉水鱼。战争年代,一碗泉水鱼汤,挽救了无数红军、新四军伤病员的佳话流传至今。小时候的汪和平,最喜欢听村里老人讲红军、新四军打仗的故事。
梓坞村的祖祖辈辈靠山吃山,天不亮,上山扛木材,山路陡峭,走到中午才能到达目的地,等把一根大腿粗的木材扛到村里,已是日落西山。贫穷和饥饿,是汪和平童年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时候,家家缺粮,吃不饱肚子的感觉,是如今同龄孩子无法想象的。父母无奈把米和玉米粒同时下锅,才能让汪和平吃到半饱。“当兵去,到了部队能吃个饱肚子。”汪和平渴望当兵。
后来,汪和平失去了参军入伍的机会,渴望走出大山的机会更加渺茫。看着父母日渐老去的身躯,再看看门前父母为他和哥哥亲手烧制的青砖。童年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历历在目。
家境贫寒,买不起砖为汪和平兄弟俩盖房的父母,在村边大队的砖窑旁,搭了一间简易茅草屋,二老自己和泥烧砖,艰辛可想而知。
烧砖烧了七天七夜,父母轮流在砖窑旁添火加柴,硬是七天七夜没合眼。滚烫的火焰,把汪和平的父母烤得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没了水份。多年过去了,人到中年的汪和平,脑海里这些画面越发清晰,常常夜不能寐。有时想到伤心处,禁不住泪洒枕巾。
青砖烧制成后,汪和平用松树的树根处一种可以用来点着的松明,放在铁丝绑的篮子里,称为火篮,为父母晚上挑水冷却窑里的青砖进行照明。
深秋的夜晚,寒意阵阵,伸手不见五指。砖窑旁,瑟瑟发抖的弱小身影,提着若隐若现的火篮,从夜间到天明,游动在砖窑的每个角落,那冷冷的光亮划破了清冷的黑夜。火光映衬着父母被重担压弯的身影,让大山里的孩子鼻子发酸,眼泪在眼眶里不停打转。
直到今天,汪和平不明白父母那个年代,为什么连一把手电筒都没有。而提着火篮的汪和平,每晚走在砖窑旁崎岖的小道上,打瞌睡的他,一不小心就会被高低不平小道上的碎石绊倒,膝盖被磕得钻心地疼。而肩膀上架着一担水的父母,无法搀扶他的孩子,只能不停地呼唤:“爬起来,向前走……”
汪和平立志走出大山。1995年,在哥哥同学的举荐下,他毅然来到无锡。
在无锡,汪和平像“兵”一样开启了自己的长征。
奋发图强,铁军传人开血路
想着父母为儿子烧砖的往事,汪和平为梦想一路前行。
初到无锡,他看到一根丝能把金属切割成机械加工需要的各种款式,感到很神奇,也逐渐热爱上了这份工作。当学徒的汪和平,发现这个工种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汪和平单独切割时,切坏模具或切割精度偏差大,遭到师傅劈头盖脸的痛骂,工友们投来那鄙视的眼光,压得汪和平喘不过气来。
在家千般好,出门万般难。夜晚的汪和平,静静地躺在宿舍破旧的床上,他的思绪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梓坞村,想到大山里年迈的父母,那不争气的泪水止不住打湿了脸庞。20出头的小伙,为了不让自己的哭泣打扰到工友,他死死地咬住被角,让哭声变成静音。
他想打退堂鼓,父亲告诉他:“孩儿,你回来,家里现在有地种了,回来不怕饿死!”但他又想起父亲跟他下棋讲过棋谱上的“兵”勇往直前,最后“兵”成功地扳倒了“将”。他收起眼泪,按下委屈,又打起精神投入到枯燥而又乏味的学徒生活中。
随着电脑普及,手摁计算器的时代过去了。传统的线切割用人工计算程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用电脑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吃过午饭后,汪和平所在车间,有一位香饽饽的“本科生”,还没画完的电子图纸亮在电脑屏幕上。安静的车间里,汪和平上前试着用鼠标开始琢磨起来。他太专注,没顾及到“本科生”已走到身旁。
“动什么动,一边去……”汪和平粗糙的手瞬间僵在了鼠标和键盘上。那一刻,他像是被人狠狠地扇了一耳光,头脑嗡嗡响,脸上也火辣辣地疼。这个兵硬是把泪水憋了回去。
汪和平明白,掌握不了关键技术,最终就会被无情淘汰。他起早贪黑,勤学苦练。那段时间,他不敢洗头,因为一洗头,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他和往常一样走进车间,只见老板和工友围着电脑,都在抓耳挠腮。原来时间紧迫,收货方要的零部件,电子加工图因技术瓶颈却迟迟画不出来。
“我可不可以试一试?”汪和平小心翼翼地说。瞬间,人群里杂乱的声音摁下了暂停键。“本科生”向他斜了斜眼,露出了轻蔑的眼神说道:“你不行就别在这捣乱……”而工友们却为他让开了一条道。
汪和平参加公益活动
汪和平夫妇
汪和平深吸一口气,指尖在电脑键盘上飞舞,鼠标轻点,设计图生成后,发给收货方,通过。大家为汪和平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走出人群的汪和平没有回头,这一次,汪和平任由热泪挂满腮帮。
赶超一流,爱妻助力成行家
6年的学徒时光,汪和平不敢有一丝懈怠,因为生活给他的磨难从不吝啬。每当他筋疲力竭时,都会唱响军歌,想着父亲说的那个新四军的兵。
也许上苍动了恻隐之心,上苍开始怜悯这个伴随苦难成长的山娃子。2000年,妻子吴顺籽步入了汪和平的世界,为他苦涩的生活添加了丝丝甜蜜。
吴顺籽的到来,不仅给汪和平创造了一个家,送来了女儿汪雯徽、儿子汪文杰,更让汪和平在数控线切割领域成为了数一数二的行家里手。
汪和平对妻子最愧疚的地方,就是结婚时,连一张像样的结婚照片都没有。女儿和儿子无法想象当年父母为何没有一张像样的结婚照,就像汪和平,他无法理解父母当年漆黑的冷夜,为何没有一把手电筒。
青梅竹马的初中同班同学加同桌的吴顺籽,与汪和平一路走来,无怨无悔地付出再付出。子女的到来,让夫妻俩肩上的压力更大。
2001年,夫妻二人带着结婚剩余的5000 元开始艰苦创业。为了引进一台2 万多元的数控线切割机,吴顺籽二话没说,从自己父亲那筹来了1.8万元。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那段时间,汪和平和妻子白天跑客户、拉订单,晚上通宵干活。半年后,汪和平夫妇又筹钱添了第二台设备。为了揽生意,从甲方把最难加工最繁琐的活接过来,汪和平自己研究设计夹具,硬是把产品切割出来,参数指数完全符合标准。
送货没有帮手,炎热的夏季,爱妻吴顺籽挺着8个月的身孕,弱小的身体驾驶着大型商务车,驰骋在无锡的大街小巷,任凭汗水浸透衣背。
每每说起这一段,汪和平的眼眶里充满了心酸的泪水。如今的吴顺籽,不仅操持家务,还操持企业的财务、食堂等后勤琐碎,管理着一个车间的生产。
哪有什么英雄,只是爱得深沉,才把自己逼成了英雄。在汪和平那里,吴顺籽就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尤其想到创业初期,办理营业执照一波三折。设备买回来了,执照却办不下来,如何开工?也是吴顺籽为他打气宽慰:“和平,没事,再想想办法,实在不行,我们回老家,还有几亩地。”汪和平难以置信,这样一位弱小的女子,为何能在艰难时刻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
共同致富,携手乡亲奔小康
改变悄无声息,上场一鸣惊人。“拼命三郎”汪和平,懂得和平是战士斗争来的,而不是眼泪哭来的。这位怀揣梦想、梦想当兵而没能当成兵的“兵”,再也不是躲在被窝里哭泣的大男孩。
汪和平后来想,即使进不了军营,我也要做党的人。尤其是在2009年,他看到电视里直播国庆60 周年大阅兵,受阅部队一往无前、排山倒海之势,令他倍感振奋。随即他向老家梓坞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连续4年向梓坞村党支部递交多份入党申请书的汪和平,终于在201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年,汪和平研究市场后和妻子商量决定,抢占市场先机,主动转型升级,拿出积蓄的50多万元,又抵押贷款,花了200多万引进了一台大型数控龙门,也成为当地第一个引进数控龙门的人。同行为汪和平捏了一把汗,而汪和平深知技术装备改进创新,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很快,多家上市公司慕名而至,订单源源不断。
如今,汪和平的企业在无锡锂电和风力发电等绿色低碳能源行业已小有名气,生产的工程器械在全国建筑行业享有一定知名度。汪和平很庆幸自己遇到新时代,能够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
吃水不忘挖井人!梓坞村是休宁境内的两个革命老区之一,这些年来,汪和平时刻牵挂乡亲,千方百计想让乡亲们走出贫困、共同富裕。他为乡亲们解决就业,再以就业带创业,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笑脸多起来。不仅如此,老家的孤寡老人、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的生活就医等,每一样都挂在他的心里。
被推选为无锡黄山(徽州)商会秘书长后,汪和平更忙了。2020年7月7日,安徽歙县遭遇50年以来降水量最大、损失最为惨重的特大洪涝灾害。汪和平火速筹集多笔善款,为家乡人民抗击洪灾,增添力量。今年5月,老家休宁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口罩、防护服、消毒剂等防疫物资短缺,他第一时间带着20 余名在锡的徽州企业家的捐款和物资,长途跋涉将疫情防控物资和捐款送到休宁。
在新时代的大好春光里,汪和平像一名士兵永远吹响冲锋号,向着心中的目标发起一轮又一轮进攻,不断打开乡村振兴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