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中坚持人民至上三维探赜

2022-12-07苏勋强张晓敏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贫困地区群众

苏勋强,张晓敏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都匀 558022)

一、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至上思想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的人民观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奋斗目标消除贫困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质造成无产阶级贫困。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财富越多,所生产出的产品越不属于工人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工人阶级变得贫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仅够维持工人的生存,工人生产的大部分财富被资本家占有,工人阶级生活越来越困难。恩格斯指出,“贫困是现代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离开这一点,只能找到贫穷的某种表现形式的原因,但是找不到贫困本身的原因。”[1]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生活困难、无法摆脱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的雇佣劳动关系,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产生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才能被彻底清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把人民群众放在主体地位,只有把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是为了人民群众能够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阶级的迫害,而且深入研究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揭示了资本家是如何压榨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如何丧失。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下,“劳动资料为资本家阶级所垄断,由此造成工人阶级的依附性是一切形式的贫困和奴役的原因”[2]。资本家拥有大量资本,购买工人阶级的劳动力,工人们被迫依附于资本家过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机器化大生产规模扩大,机器大量使用导致大量工人下岗失业。此时资本家一方处于主动状态,工人一方处于被动状态,为了生存下去,工人之间发生生存竞争,争取工作机会。资本家用很低的工资雇佣到工人做工,工人被迫依附于资本家,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工作,导致工人主体性缺失,缺乏创造性,严重影响社会发展进步,没有生活的选择权,生活苦不堪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肯定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历史并不是由某些神秘力量或英雄人物造就,人民群众是历史剧目的主角。无产阶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发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和创造性,消除贫困现状,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使得人类社会持续繁荣发展下去。

(二)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扶贫论述中的人民至上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始终进行消除贫困斗争,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人口众多、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伟大飞跃,彰显了为人民幸福生活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毛泽东消除贫困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主要与土地问题紧密联系。毛泽东指出,“目前我们对农民应该领导他们极力做政治斗争,期于彻底推翻地主权力。并随即开始经济斗争,期于根本解决贫农的土地及其他经济问题。”[3]土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重大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带领农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领导人民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把田地分给没有土地的劳动人民,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毛泽东认为,推翻封建统治和资本主义压迫是消除贫困的首要前提,但是最终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消除贫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力量。同时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邓小平扶贫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主要体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消除贫困需要丰富的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邓小平指出,“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4]面对农村地区贫困现状,邓小平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充分吸收利用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逐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鼓励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方式,释放农村地区发展活力。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除贫困的首要任务,改变过去落后僵化的发展思想,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发展生产力,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发展的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江泽民扶贫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主要关注农村贫困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当前,农村贫困人口最盼望最着急的就是吃饱穿暖。”[5]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将扶贫重点从贫困地区逐步过渡到贫困人口方面,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开发扶持力度。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6]注重发展人民群众的个人能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发展动力,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同时国家实施了“八七扶贫计划”,计划用七年的时间也就是到20 世纪末解决八千万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把贫困群众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想人民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断实施开发式扶贫政策,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贫困群众抵抗风险的能力。

胡锦涛扶贫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要。进入到21 世纪,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政治、社会、文化等层面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的各方面生活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胡锦涛指出,“到2020 年,深入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7]改变过去扶贫方式,在保障贫困群众吃穿不愁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贫困人口的教育问题,继续加强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建设,对贫困地区大量投入资金建设的同时,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能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知识水平,让贫困群众掌握生产技能,增加抗风险能力。加大医疗水平建设,保障困难群众有病能看起病,不会因为生病导致贫困。保障贫困群众有稳定安全的房屋住所。这些扶贫举措都体现了人民至上理念,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助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至上思想深厚意蕴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情况对反贫困理论进行创新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

(一) 发展为了人民:人民至上思想根本目的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中所蕴含的价值目标是为了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得到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8]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作为追求目标,为了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国家制定的扶贫政策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更好发展。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是“五个一批”脱贫举措中的一项举措。摆脱贫困最持久最可靠的方式是大力发展当地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带来就业机会,贫困人口有收入来源,不仅为贫困地区发展带来生机活力,让贫困人口利用自己的技能脱贫致富。深刻体现扶贫重要论述的为民立场,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帮助摆脱贫困,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是保证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改善医疗条件,贫困人口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有安全牢固的住房,落到实处的扶贫政策体现着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时刻牵挂人民群众的大小事情,老百姓的小事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大事,把人民群众的每件小事做好,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大做强。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是对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关注农民的贫困问题,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情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能够有效辐射贫困群众;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改变过去粗陋的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不断创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扶贫方式,精准帮扶到每一个贫困群众,有针对性去帮助他们摆脱贫困。不仅给予金钱和物资帮助,还需要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首先要有摆脱贫困的志气。在政府政策帮助扶持下,贫困群众努力奋斗,发挥主体性作用,改变生活困境。同时也要提高智力,学习一技之长,得到稳定工作和收入实现顺利脱贫。这些扶贫举措深深体现了为民情怀,真正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彰显中国共产党为民的初心和使命。扶贫工作是实现共同富裕路重要环节,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至关重要,走好了扶贫路线,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二) 发展依靠人民:人民至上思想动力来源

中国共产党一直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建设。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理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消除贫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带领人民群众与贫困作斗争,国家处于发展阶段,消除贫困主要靠政府对贫困人口进行救济,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消除贫困局面。随着经济发展,政府帮助贫困地区进行扶贫开发,发展当地经济,贫困人口的收入增加,逐步摆脱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要求,一定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从思想上首先摆脱贫困,摆脱等靠要思想,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中体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激发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用自己的勤劳双手改变贫穷的生活状态,共同消除贫困。

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消除贫困,还需要依靠社会各界力量来进行扶贫,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带动全体人民群众一起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事业不仅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更需要社会企业和广大民众一起进行扶贫工作。发动全体人民一起进行扶贫,不仅可以发扬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凝聚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力量,还能够增强政府脱贫攻坚的力量,补齐扶贫工作中的不完善之处。消除贫困应该从制度层面来着手,坚定走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大家的力量来办事情。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消除贫困,改善人民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条件,不断满足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人民至上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中人民至上理念强调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还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消除贫困,消除思想上贫困,树立脱贫的志气和信心,提高知识技能。贫困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激发内生动力,发挥群众的发展自主性,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

(三)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至上思想价值取向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价值旨归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阐释。社会主义本质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共建共享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脱贫攻坚是一件系统工程,聚集大家的力量共同努力,实现美好的生活追求。扶贫政策的好坏最终要在扶贫实践中进行检验,扶贫成果最终由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够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是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始终牢记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使得经济发展韧性更加强劲,人民生活水平才会提高,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共享政治发展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国家治理中,充分享有政治权利,通过扶贫实践,贫困人口可以享有生存权利和发展权,真正当家做主,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好社会发展工作,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资源,更加先进的医疗服务,拥有稳定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让贫困地区享受发展成果,也让经济落后地区共同享受发展红利。让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生活热情和积极性。人民群众共享美丽的生态环境,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生活在天蓝、水清、空气清新的环境中。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人民至上理念的价值指向是让贫困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福利,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扶贫重要论述中的共享理念是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打好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和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的氛围中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三、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至上思想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中国扶贫事业取得了辉煌成绩,不仅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全体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消除贫困,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一)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历史,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重要位置,把为民造福作为终生奋斗目标。消除贫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实践,每个发展时期扶贫的具体举措不同,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初心未改。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消除了存在几千年的绝对贫困,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这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为人民谋幸福、创造美好生活的新起点。继续践行党的为民初心和使命,对广大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脱贫攻坚虽然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事业还将持续下去,广大干部不能有歇歇脚喘口气的想法,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为民造福放在心中最重要位置。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建设,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在心,增强为民办实事的责任担当。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工作,始终坚守为民造福的立场,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脱贫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脱贫攻坚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帮助贫困群众继续创造美好生活这个目标没有停止,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帮助脱贫群众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创造更加美好生活。

第二,担起为民责任,持续助力脱贫致富。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始终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把为民造福的责任扛在肩上,尽最大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担当是一种品质,让人民群众更加信任党的干部。习近平指出:“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9]扶贫过程中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扶贫干部面对困难没有退缩,考虑到自己做的工作能够让贫困群众生活好起来,心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这份责任并没有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而减弱,中国共产党会继续带领人民群众为美好生活奋斗。

第三,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取得胜利,首先源自于扶贫干部心中有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奋斗,离不开踏实为群众干实事。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发展基础,扫清农村发展的障碍,乡村振兴战略更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农村发展更具有活力。党中央谋篇布局,实事求是加强农村建设,为农村发展画好发展蓝图,为农村繁荣发展指明方向。政策的好坏最终要看真正落实情况,最终看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如何。需要发扬真抓实干的精神,干在实处,禁止搞形式主义。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小步,不能有松懈的想法,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大范围的返贫现象发生,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乡村振兴事业保驾护航。

(二) 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和能力

消除贫困最重要的因素推动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激发主体意识,改变过去等靠要思想,让贫困群众树立“我要脱贫、我能脱贫”的信念,才能改变贫困现状。建立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信念和决心,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政府的帮扶政策,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使生活更加美好。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脱贫群众要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增强自力更生意识,提高自身发展技能和文化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

第一,增强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念。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中的观点是树立摆脱贫困的志气和信心,在物质方面给与贫困群众帮助,精神方面也要给贫困群众加强起来,摆脱过去等政府救济的传统观念,美好生活要靠自己的奋斗创造出来。社会在发展进步,落后的发展思想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人只有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环境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思想对人民群众有着巨大影响,很多贫困群众守着一亩三分地过自己的日子,不去考虑外界的发展变化,当遇到强有力的市场经济冲击,无法有效应对。很多贫困群众过着“单打独斗”的生产生活,辛苦劳作之后没有取得好的收成,遇到风险考验无法有效应对,这些都是导致贫困的因素。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加强贫困群众抵抗风险的能力,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群众利益。政府的扶贫政策再好,人民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没有激发出来,扶贫的效果也会有折扣,很难形成长效扶贫效应。人民群众在今后生活中不断培育自力更生的观念,充分利用好国家发展政策,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念,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的富裕之路。

第二,不断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消除贫困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习近平指出:“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10]大力发展教育,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能力,提升贫困群众的文化水平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最持久的措施,有效防止返贫。贫困家庭中有一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学到一技之长,能够为家庭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有效摆脱贫困。乡村振兴战略更加需要贫困群众有知识和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教育投入,让贫困人口接受公平良好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享受到和城镇学生一样的教学资源。改善办学环境,完善教学基础设施,让学生有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网络教学设备,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教育,增强贫困群众的技能本领。家有良田百亩,不如有一技之长,技不压身,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有了专业技术,通过努力奋斗拼搏,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在今后的教育扶贫过程中,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发展要求,培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技能人才,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更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教育扶贫,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 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

我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已经消灭,贫困群众吃穿不愁,生活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但是贫困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有明显发展差距,需要全国上下一心,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追求的目标和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没有忘记为民谋福利的初心,为国家独立繁荣富强的使命,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发展情况结合,进行国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党带领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生产力,取得了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社会各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富裕目标取得明显成果,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道路。

第一,在经济发展方面,不断加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脱贫群众有稳定收入来源,防止发生大面积的返贫现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首要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有效衔接工作。贯彻新发展理念,改变过去经济发展粗放的发展模式,不再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将重点放在经济发展质量方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利用国内的发展优势,尤其是挖掘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更加关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逐渐缩小经济发展差距,更好满足发展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要求。

第二,在政治建设方面,让贫困群众有序参与政治建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有序参加国家建设。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参与国家建设,多倾听脱贫群众的政治诉求,畅通表达意愿渠道,更好为人民服务。加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政治建设,让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参与到国家建设中,充分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亲身参与社会建设中,及时回应贫困群众的诉求,形成和谐发展政治环境,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政治基础。

第三,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不仅物质得到极大丰富,而且精神文化也得到极大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发展需要。贫困地区摆脱贫困之后,持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贫困地区得到快速发展,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重点进行文化建设,提高贫困群众知识水平,改变过去落后的发展思想,形成幸福生活需要奋斗的文化氛围,为共同富裕建设营造良好文化舆论气氛。

第四,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贫困地区社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贫困群众吃饭穿衣问题得到解决,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也得到改善,贫困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建设,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习近平指出:“要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有效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负担,提高低收入群众子女受教育水平。”教育方面让脱贫人口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不让一个人因为上学而导致贫困;“要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加大贫困地区公共医疗服务水平,确保每个人都能看得起病,避免因病返贫;“要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第五,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的乡村环境可以带动经济更好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通过脱贫攻坚贫困地区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改变过去发展经济破坏自然环境的发展方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更加美满,也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建设绿色屏障。

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丰富和发展坚持人民至上重要历史经验,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将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和党的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结合起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将党的百年奋斗中坚持人民至上历史经验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贫困地区群众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比亚迪集团扶贫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