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人文视角的中国历代瓷器龙纹造型简析*
2022-12-07牛相林
陆 圆 牛相林
(1 上海陶瓷科技艺术馆 上海 200441)
(2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 200083)
1 龙和龙纹
龙是中国远古的图腾,它是许多动物的结合体:狮鼻、猪嘴、马牙、鹿角、兔眼、牛耳、蛇身、虎脚、鹰爪、蜃腹、鱼尾、鲤鱼鳞甲,集合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于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后逐渐演变成为皇权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基本信仰之一[1]。龙是自远古时代民间想象出来的一种神化了的动物,大多存在于神话传说中,民间对龙的形象进行丰富的塑造与神化,成为集所有动物之长,能呼风唤雨、上天入海的灵物。
从新石期时代末期开始,龙的形象就作为礼器纹饰不断地出现在石器、玉器、青铜器和陶器上。在浙江地区出土的南朝晚期至唐朝时期的青瓷上,就发现有龙纹图案。龙纹作为瓷器装饰纹样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技艺表现形式上,当时的龙纹装饰手法多为刻划、贴塑等。
龙纹图案演变到了宋代,才有了比较规范的样式,不同时代人们对“龙”的想象和诠释的形式不同,造成各个时代的龙纹样式差别较大,表现形式迥异,时代风格特别明显,龙所表达的意义及形态造型逐渐演变。随着历史发展,龙的形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到华丽、由不足到充实的过程,龙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 早期瓷器龙纹的演变
龙纹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早期(夏文化)发掘的陶器上,陶器表面刻有浅的龙纹图案。发掘的商代前期与中期的灰陶器及白陶器,陶器表面刻有夔纹图案,习称夔龙纹(夔为一脚的龙)。西周印纹硬陶上,有夔龙纹图案。出土的战国及汉代彩绘陶上经常出现龙凤纹和蟠虺图案,也是一种龙的形象。发掘的六朝时代陶器上的龙大多为鳄鱼形象,神态凶猛。唐代龙的形象就像一般动物,富有生气而无神威。
3 宋代瓷器龙纹的演变
宋代时期龙纹图案在宫廷和民间获得广泛使用,是瓷器龙纹发展的成熟时期,宫廷使用的龙纹图案形象威武,极有神彩,象征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民间使用的龙纹多呈寓意吉祥、素雅秀美、富寓祥和。宋代时期的龙纹立体感强,大都能表现出龙的细节,龙腿很长,尤其是后腿,曲折度大,看起来不像唐代的那样有力;宋代龙的爪子有3个或4个,小腿部位有汗毛,以短阴线表示;腿毛呈钩形,多在龙腿的关节处;像火焰一样的装饰物多在尾巴的尽头处。宋代磁州窑、定窑、吉州窑等窑产品上都有龙纹出现,此时,中国龙成为帝王的象征,代表了封建帝王的权威,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龙纹为皇帝所专用。
4 明朝瓷器龙纹的演变
4.1 明朝早期瓷器龙纹特点
明初朱元璋登基稳定时局后,宫廷对瓷器需求增加开始烧制各类瓷器,猫脸龙在洪武朝瓷器上出现,龙纹头部呈圆形猫脸,变化很大,俗称猫脸龙。永乐朝、宣德朝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朝野朝气蓬勃,龙纹图案形体肥大粗壮、有平直披发和竖直披发,形象威武凶猛,龙发有怒发冲冠的气势。龙爪呈鹰爪形,爪有三爪、四爪、五爪等。正统、景泰、天顺三朝通常被称为明代御窑发展史上的空白期。龙纹平稳、秀美的态势在“空白期”末年御窑瓷器上出现,龙纹大多与海水纹、缠枝花纹、火焰纹、朵云纹等搭配。
4.2 明朝中期瓷器龙纹特点
明朝中期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成化、弘治皇帝性格温和,治理朝纲平和守势,正德皇帝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社会政治人文也体现在瓷器图案上有所变化,较长的龙身,扁长方形龙头,较短的龙须,向上卷曲飘动的毛发,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两眼并列,圆睁平视,呈现精巧清秀的特点。穿花龙大量出现在这一时期。
4.3 明朝晚期瓷器龙纹的特点
嘉靖、隆庆、万历属于明代晚期,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奉祀玄天上帝,道教题材的八仙、暗八仙、寿字、云鹤纹等元素与龙纹构成组合题材,在瓷器上大量出现。不再追求立体感,用平涂的绘画手法在龙身上体现。龙纹呈圆眼方头,龙眼的圆点状眼珠常用实笔点出,用轮廓线勾描圆形。龙嘴有张嘴和闭嘴两种形象,张嘴时常露舌,且舌呈“S”型曲线,龙嘴形状多为猪嘴状。爪甲的锋利程度不如前代,“风车爪”形状更明显。龙发不再像清代龙发分缕,常采用平涂后勾线描绘手法,龙发冲天。这一时期的龙纹的总体形象为:描绘简化、较草率、随意,不拘泥于细节,形成了一种洒脱、奔放的风格。
隆庆时期允许民间海外经商贸易,明代的北部边患问题得到了解决。更加中规中矩的龙纹在此朝御窑瓷器上出现,在嘉靖、万历两朝中形成过渡。在近30年不理朝政的万历皇帝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官搭民烧”制度普遍实行,瓷器上龙纹使用也不非常严格,龙纹失去气势、呈现没落之感。青花瓷器上的形象明显纤瘦乏力,五彩瓷器上的形象更为狂放和随性,有的龙纹图案甚至呈现一种张牙舞爪类似卡通的形态,身体多“S”型扭曲、龙头缩小,龙发常采用平涂后勾线描绘。与其他朝代对比,没有了龙纹与皇权相对应的威严。
5 清朝瓷器龙纹演变
5.1 清代早期瓷器龙纹特点
清初顺治时期龙纹多是云里雾里、半隐半现,一身三现,乃至五现、七现,甚至九现,龙为阳,九为尊,一身九现乃顶级龙纹。故宫博物院藏青花云龙纹花觚,纪年明确:“江西饶州府浮梁县西乡里仁都伍图信士程仲麟喜助中壹副,奉九华山金刚洞佛前供奉,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十三吉日。”此觚云纹带火珠,龙身一身三现,翻云覆雨,为顺治朝标准龙纹器。[2]
康熙时期云龙纹有较强的动感,“弓”字形龙身,威武气势。龙的嘴下颌明显长于上颌,多为“地包天”,龙爪舒展张扬,龙鳞立体感很强。康熙自幼亲政丰功伟绩,反映到龙纹上可见其政治力的影响。康熙龙纹生猛,透着一股关外的生劲,多出现四爪或三爪,五爪比较少见。可见当时宫廷还是天朝心态,少清规戒律,多宽松随意。
雍正朝瓷器在器型、胎釉上以精细著称,龙体态肥硕,中规中矩,一丝不苟。鬣毛整齐,向上飘前,角光滑如修饰,上下颚平齐,开合有力,身体甩动,四肢粗壮,五爪精美。雍正朝的云龙纹继承了康熙朝的风格,并又有创新,龙角特别突出,增添了威严之势,龙爪的画法都比较尖利。云纹也增加了如意状的卷云纹,且其火焰纹多为鹿角状或是连续弧线形,有别于康熙时期的“山”字造型。
乾隆时期国家鼎盛,龙纹瓷器数量巨大,遍及朝野,龙纹千姿百态,蔚为大观。乾隆朝云龙纹龙头较长,龙尾秃而卷。更注重龙鳍的描绘,结构明确,尾鳍呈放射状。龙腹麟甲整齐匀密,多为长脚如意纹。此时云纹即卷云纹与火焰纹相结合,而卷云纹类似于长脚如意云,龙纹全都是歌舞升平之相,乾隆时期的龙纹作品有助于我们理解乾隆的自负。
5.2 清代中期瓷器龙纹特点
乾隆的文治武功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国家开始衰退、经济下滑、民心不稳的状态也反映在瓷器龙纹上面。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也反映在匠人手里,就再也不会出现盛大华美、祥和安宁的作品。嘉庆之后的龙纹的龙爪趾间距变大,失去锋利感,有形无力,可称为“鸡爪”。这个时期龙纹更多继承前朝,龙爪仿效康乾,龙趾更粗糙。划龙舟、婴儿戏龙等世俗化的龙形图案大量在陶瓷器出现,成为世间的玩物,龙的神圣威严龙大大失去,皇权的至尊至上的形象也逐渐式微。
5.3 清代晚期瓷器龙纹特点
清代晚期是大清王朝逐步走向衰退、政局不稳、民生飘摇的时期,多数人为了生存而奔波,无暇顾及政治和艺术了,工匠无心烧造瓷器也都反应在了瓷器纹饰上。同治时期龙纹特征表现为:颈细、腿粗、尾上翘,状如走兽。光绪时期瓷器上的龙纹,就有的躯干无背鳍;有的背鳍呈短柱状;有的为猴头作直立行走状;有的细颈粗躯,腿壮胫瘦。从咸丰到宣统时期龙纹特征的工艺表现特征是:细颈,粗躯,腿壮,胫瘦,尾粗秃上翘,反差明显,状如走兽,脖子比较细长,龙磷有点大小不一,特别是龙的腹部是蛇腹,画得略草率,靠长短不一的线条点缀在当中,背鳍成三角形,有的背鳍呈短柱状,大小与距离都不规则。清晚期龙纹,龙纹画的软弱无力、没有威严神态,多呈老态龙钟形态。皇朝没落对龙纹瓷器制作工艺的衰落和龙纹图案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自远古始,瓷器龙纹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人文的发展也经历了千年演变,由最初具体动物造型演变为集所有动物之长的神兽,不同历史时期造型特点鲜明,也由真龙天子图腾演变为大众图腾,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