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W”模式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22-12-07吴奇隆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2年5期
关键词:受众思政政治

◆吴奇隆

“5W”模式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吴奇隆

(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210095)

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主体认知不足、思政网站内容乏味、网络社会道德和社会法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受教育者主体性逐渐增强的同时也存在信息茧房困境。因此必须引进技术人才,丰富网络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升辨别能力;完善网络法制法规,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5W模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性技术的产生与新的社会形态的到来关系密切。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彰显着人类社会逐步迈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必然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产生影响。早在200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1]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一个全新的、亟待解决的命题。

2 “5W”模式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5W”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其创始人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与过程。拉斯韦尔认为传播由五种基本要素构成——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和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基于五种基本要素的英文首字母均为“W”,因此被称为“5W模式”,并且为后来构建传播学经典的理论分析框架提供了基础[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传统思政课之外的,依靠信息化网络平台开展的,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传递给大学生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传播的组成要素来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一一对应,组成了连贯一致、逐层递进的系统体系:教育者——传播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内容、网络——传播媒介、受教育者——传播对象、教育效果——传播效果。

其中“传播者”作为传播的源头,是指将信息解码并传递出去的角色。传播者可以是独立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机构。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者主体地位在逐渐丧失,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同样大学生也可以成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是指传播者传递出来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组合的讯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传播内容,准确有效掌握讯息动态。“传播媒介”是指信息传播所凭借的物质载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介自然是网络。“传播对象”也称为“受众”,主要是指讯息的接受者。网络思政的受众为大学生,其最大特点是突破传统单向传递的模式,是受众与传播者双向互动的过程。“传播效果”是指受众接收讯息之后产生的反应,这是检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质量与实效性的重要指标。由此看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运用传播学的“5W”模式去分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自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网民人数呈现指数型飙增。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学生网民占总的21%,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占学生总数的19.8%[3]。由此可见,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在大学生人群中处于高频。2019年,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了“八个统一”的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创新方法论,其中明确强调要加强网络育人,挖掘思政教育的资源,实现思政教育的功能[4]。但是目前看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5W”模式进行以下归因:

(1)传播者层面

随着校园网络建设的逐步深化,校园网速、校园网用户等基本数据不断增加,通过校园网能够办到越来越多的事,覆盖的人群也越来越全面。这种高效、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本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网络能够将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共享,从而营造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但是由于高校教育者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利用率低下,难以发挥其全部功能。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传统的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其教育者身份具有复合性,既可以是思政课教师,也可以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划者与组织者、网络管理者与内容创作者。而如今大多数高校教育者对这一实践主体身份的认知还不足,仍将思政课教师或者辅导员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在开发网络平台、创作传播内容等方面并不是行家。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5]同样地,不懂得网络技术的人,也不会真正懂得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网络。这种未将教育目的和内容隐藏在网络之后的教育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并无差别,也就无从谈论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2)传播内容层面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避免强硬的“灌输”。近年来,高校教育者将互联网和全媒体技术与课堂、第二课堂相结合,碰撞出了不少思维的火花,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育的实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高校片面认识网络教育的功能,虽专门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专题网站或者在线学习网站,但其内容仍然是照本宣科式的,没有发挥好音视频相结合的传播效果,只注重政治作用,未能根据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思政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

(3)传播媒介层面

人类科技的发展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道德观念等领域的变化。互联网走进中国人民的视野不过30年,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暴露在互联网的“拟态环境”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现实社会的道德与伦理。

首先,网络传播需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的弘扬。网络环境的监管一直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思政工作的重点,也是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关键。源于网络开源性特征,网络传播必然会暗藏具有鲜明意识立场的反动及西方异质伦理文化,这对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具有颇大危害,容易受到西方错误言论的误导。

其次,网络社会道德和社会法治建设任重道远。互联网营造的“拟态环境”对道德和法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环境中存在传统道德的消解现象。许多道德问题在现实中销声匿迹,却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滋生,网络暴力、失范行为越来越多,互联网网民道德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互联网法治法规的建设还不完善,对于互联网环境中的违法犯罪信息的抓取力度应该逐步增强。因此,网络道德与法治的建设以及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影响颇大。

(4)受众层面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逐渐走进教育视野的中心,并且自我教育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今的大学生大多使用网络来实现获取知识、人际交往和表达自己的目的,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在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改变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发挥了愈来愈大的作用,相比于传统“面对面”教育,网络教育的效果更强。这是因为,一方面,网络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播直观化、现代化的内容,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受众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网络教育打破了教师主导的格局,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内容,并通过网络平台与老师或同辈进行在线沟通,及时表达观点。

(5)传播效果层面

互联网时代的受众就像水中的鱼儿,其自主选择权利可以涵盖互联网所提供的绝大部分内容,但也处处受到互联网的限制。人们愈来愈被自己喜欢的讯息所掣肘,而无暇关注甚至是没有机会接触到处于自己兴趣圈之外的讯息,逐渐被“信息茧房”所包围。以抖音APP为例,其为受众提供包罗万象的短视频,在丰富受众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在逐渐缩小受众的眼界。这是因为抖音APP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后台分析受众的行为习惯、爱好兴趣等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为受众推送相关视频。表面上看抖音APP为受众提供了更多感兴趣的内容,实际上也在不断缩小受众接受其他信息的渠道与可能。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主体,被“信息茧房”包裹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其次,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知识鸿沟”越来越大的时代,虽然互联网赋予了全民平等接触知识的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比低者更快更多地获取讯息。除此之外,还主要体现在:受教育的程度、知识储备与阅读量、人际交往的圈层、对讯息的选择接受与记忆、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受众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互联网传播的效果差异。

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发挥也必然会受到“信息茧房”以及“知识鸿沟”的影响,如何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作用于被“信息茧房”、“知识鸿沟”所包围的大学生,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

4 启示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运用传播学的“5W”理论去创新教育举措具有重大意义。

(1)引进技术人才,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首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其次,高校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身份具有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在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作用的同时,必须引进一批精通艺术文化与计算机技术的高端人才,完善高校思政网站,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提供平台。

(2)以三类优秀文化为主体,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发挥好文化艺术的育人作用,创作一系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具有生命力、感染力的文艺作品,让学生在校园活动和网络空间中都能全方位受到艺术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网络和红色艺术的思政功能。

(3)完善网络法制法规,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关于网络空间治理,应当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整治网络中的不良内容,尤其是注重西方错误意识形态言论的渗透,不断提升网络生态治理监管技术与能力;第二,加强网络内容建设,鼓励新时代优秀文化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发展,不断提高网民审美趣味;第三,完善网络安全法及其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定,提高网络内容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4)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升辨别能力

媒介素养主要指学生在数字媒体时代应具有的多重品质与能力[6]。目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自发性明显:如对网络信息缺乏辨别力;信息道德缺乏;泛娱乐化的偏向严重等等。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必须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网络心理、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边界与底线意识,通过分析网络中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帮助学生增强意识形态观念、政治嗅觉和敏感度。

(5)提升高校媒体话语权,建立反馈机制,提升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检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质量与实效性的关键指标,想要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应该两手抓。首先应该提升高校媒体的话语权,确立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阵地地位。在确保拥有主导话语权的前提下,通过大数据技术研究受众喜好、习惯,并建立反馈机制,处理好受众的评价与反馈,不断调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向,从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展江,何道宽.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朱英.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2/03/ content_5584518.htm,2021-02-03.

[4]姜晨.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2019-03-1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李国武.媒介素养融入思政课教学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9):81-82.

南京国家农创园委托项目“长三角农村基层党建发展观察”(项目编号:SKGL201901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KCX2020008)

猜你喜欢

受众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