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的思考与探究

2022-12-07陈世海

时代汽车 2022年21期
关键词:驾驶人员驾校行车

陈世海

中共闽清县委组织部 福建省福州市 350800

1 引言

汽车作为人们出行最为普遍的交通工具,截止至2022年6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超3亿辆,汽车数量激增,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愈发普遍的交通安全事故。汽车驾驶员行为、意识作为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通过增强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能够为降低交通事故发生频率提供支持。因此,思考安全驾驶影响因素、探究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提高方法是必要的。

2 探讨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增强必要性

2.1 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驾驶员作为汽车于道路上平稳行驶的控制主体,安全驾驶意识直接关系到其驾驶决策、行为的科学合理性。从当前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情况来看,一些驾驶人员存在饮酒驾驶、不遵守交通规则等情况,成为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通过增强其安全驾驶意识,能够让其在意识主导下主动约束自身行为,使其具有规范驾驶、安全驾驶能力,从而降低因驾驶人员导致的交通安全事故的概率与数量,保证汽车驾驶、人员出行安全。

2.2 强化职业道德素养,增强社会秩序

安全驾驶意识培养、增强需要从多个角度落实培训教育工作,最终增强驾驶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在驾驶途中主动遵循社会准则、交通法规,维护社会秩序。汽车驾驶人员并非单一指向私家车,还包括出租车、公交车等驾驶员,通过增强这部分驾驶人员的安全驾驶意识,能够使其规范参与社会生活,遵循职业操守,自觉遵守交通规范及要求[1]。

3 思考影响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的主要因素

3.1 缺乏基于安全意识的驾驶习惯

对于行车安全而言,最大的前提条件是良好的驾驶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并不能在短期内快速养成,需要长久的保持良好驾驶行为,掌握交通安全驾驶知识,进而让行为、意识观念习惯化。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情况,很多人并不能够保持规范、安全的驾驶习惯,比如酒驾、行驶途中接打电话、疲劳驾驶等,这些都不属于良好驾驶习惯范畴,极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除了这些行为鲜明的不良驾驶习惯,还有一些安全风险低但更为普遍的不良驾驶习惯,比如不打转向灯、红绿灯路口和校门口不主动降速等,这些不良习惯都是恶劣安全事故的诱因,极易酿成大祸。

3.2 驾驶环境影响

驾驶环境主要是指天气、路面状况、交通信号等方面,也包括驾驶员周围环境。当出现恶劣、极端天气时,比如暴雨、雾霾、大雪等,路面湿滑,在较低的安全驾驶意识下,过快的车速将会导致交通事故。而且,当驾驶人员行驶车辆时,车内环境放松,出现与驾驶员交谈情况,可能导致驾驶人员分心从而出现安全事故。

3.3 驾驶员驾驶技能水平高低

汽车驾驶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汽车类型考取相应的驾驶证,在此期间要学习基础驾驶理论知识与驾驶技能,但是存在部分汽车驾驶人员在基础知识理论、驾驶技巧、规范要求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甚至存在无证驾驶情况。在相对较低的驾驶技能水平下,安全驾驶意识较难、较慢形成,甚至随着驾驶经验的增加形成错误的驾驶习惯,不利于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安全保障。

3.4 心理方面影响因素

在汽车驾驶过程中,驾驶人员的心理活动与反应对驾驶安全具有直接影响。人存在消极心理和积极心理,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使得每个人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反应是不同的。积极心理能够使驾驶人员时刻保持清醒,理性判断驾驶情况,保障行车安全,而消极心理则会带来路怒症或是恶性冲撞,进而导致交通安全事故[2]。

4 基于影响因素探究增强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的有效方法

4.1 基于驾校培训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养成良好驾驶习惯

为从根本上提高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应在其学习之初就落实全面、规范的安全意识教育工作,使其在学习阶段就打下良好驾驶习惯的基础。考虑到每年新增驾驶员数量上涨情况,将驾校培训作为切入点,地区有关部门可以与驾校联合开展,面向驾驶学习人员的安全驾驶宣传教育工作,强化新学员安全意识教育力度,提高安全驾驶教育在驾校培训教育中的地位,以此增强学员安全防范意识。

在实际培训教育过程中,最好使安全驾驶教育贯穿于驾校培训教育始终,注重行车、驾驶理论知识讲解,传授驾驶技巧的同时,摆正学员驾驶思想意识,使其理解安全驾驶对自身、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提高其安全驾驶意识水平。与此同时,将安全驾驶教育与练车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在日常培训教育中夯实学员安全驾驶意识,教练也应时刻关注练车细节,及时指出不规范的驾驶操作及相关行为,并给出改进建议,提高其安全责任意识与能力。在当前信息化发展环境下,驾校可以录制学员练车视频,待培训教育工作告一段落后与当地相关部门一同对视频进行分析,研究哪一种行为是常见交通事故的诱因、会产生什么影响、造成什么伤害等,将这些一一讲解给学员,促使学员认识到安全驾驶的重要性,增强其安全驾驶意识[3]。

其中,良好的驾驶习惯内容应包括以下要点:①汽车启动前应对周围环境进行仔细观察,根据自身需求对座椅位置进行调整,检查仪表、后视镜等正常情况,系好安全带。②准备车内应急物品,包括警示牌、急救包、铁铲、灭火器等,在长时间使用车辆后开展全面检查、保养工作,确保车辆运行状态良好。其中,车辆检查以刹车为主,应对刹车液、刹车盘(鼔)和刹车片进行仔细检查,若是存在相对严重的磨损情况则要技术更换,确保汽车刹车灵敏。在车辆日常行驶过程中,驾驶人员应养成时不时听声辨别刹车状态的习惯,若是出现“嘎吱嘎吱”响声,意味着刹车片可能存在磨损严重,从而要及时更换保证驾驶安全。

4.2 营造安全驾驶环境,掌握突发情况处理方法

针对汽车驾驶文化环境营造,应分为两方面,一是外部环境,二是内部环境。具体方法措施如下:

4.2.1 掌握应急处理方法,应对不良外部环境

如上述影响因素分析可知,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主要是天气、环境等,这些将带来涉水路段、泥泞路段、路面湿滑等不良行车环境,进而给道路交通带来安全、疏通等方面困扰。因此,为有效增强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意识,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加大力度传授、宣传突发情况处理措施,使驾驶人员以更为冷静的态度完成事件处理,做出科学合理的驾驶决策。

以转向不足为例,掌握突发情况应急处理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驾驶人员的安全驾驶意识,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当驾驶员转向不足时,驾驶人员应第一时间判断出现该情况的原因,通常状况下,主要由前轮破裂或行车速度过快导致。因而,针对这一现象,为避免车辆三百六十度转弯,驾驶人员不应盲目的猛踩制动踏板或转动方向盘,而是应该保持头脑冷静,收油门逐渐降低车速,从而实现车身重量到车轮车胎的分摊,降低侧滑等现象的发生。在车辆制动失灵过程中,驾驶人员应熟练掌握制动技巧,根据驾驶的车辆特点冷静采取处理方法,即将制动板踩到底,躲避障碍物,尤其是在恶劣、极端天气下,路面湿滑且行车视线不佳,因为车轮打滑出现制动失灵引发交通事故。所以,除了掌握紧急应对方法外,在此类天气出行还应对汽车发动机、刮水器、制动器等进行检查,主动降低车辆驾驶速度,进而即便遇到阻碍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刹车、闪避,以此保障汽车驾驶安全,依托于应急方法的掌握提高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

4.2.2 考虑安全驾驶内部环境,相关部门做好线上教育宣传

为进一步增强汽车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意识,使驾驶宣传、安全意识教育转变为长期、系统性工作,依托于有关部门及机构常态化安全驾驶意识教育工作机制的构建营造安全驾驶氛围,使驾驶人员有意识的约束自己,不在驾驶途中分心、聊天。在地区有关部门的相关工作中,尤其是与驾校、社区的合作与科普过程中,可以将文化氛围作为安全驾驶意识的传递载体,不仅要培养新手的安全驾驶意识,还要提升老驾驶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将长久行车经验下形成的不良驾驶观念、行为予以规范、校正。在现代化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应构建安全驾驶意识教育平台,依托于线上平台传递至每一个车厢内部,条件允许下开通移动终端软件、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丰富安全驾驶意识强化通道,扩大安全驾驶意识宣传与教育的覆盖面。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连接地区交通管理部门,实时、定期推送一段时间内的交通安全事故,通过将事件、数据直观的传达给驾驶人员与乘坐汽车的人员,使其重视行车安全,让更多的人了解危险驾驶危害,进而主动约束自己,实现驾驶安全意识的有效提高[4]。

4.3 深入了解最新交通法规,落实安全驾驶五要素

在行车技巧方面,除了学员时期在驾校学习到的知识理论与技能技巧,更为重要的是主动了解最新公布的交通法规,正确、仔细解读内容,并落实安全驾驶五要素,从而提高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保障交通、出行安全。具体而言,驾驶人员在行车过程中,各项行为均应符合交通法规要求,严格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相关规章制度,定期签订《安全行车目标责任书》,依托于制度的了解、责任书的签订强化安全驾驶意识。由于我国社会还处于转型发展阶段,所以面对日益完善的交通网与不断增加的汽车保有量,交通法律法规出现变动、调整是较为正常的情况,一些规章制度在调整后下达给驾驶人员的要求也发生变化,因此,汽车驾驶员应关注相关法律法规调整、增加等内容,尤其是交规,在了解后尽可能熟记于心。同时,交管部门也应面向驾驶人员开展定期分析与责任书执行情况考核工作,以此为基础调整有关交通安全目标计划的制定内容,从而有效增强汽车驾驶人员安全责任意识。

而汽车行驶作为一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过程,不仅需要掌握实践经验,还需要落实知识理论,其中重点就是安全驾驶五要素。所谓安全驾驶五要素是指观察清楚路面情况、正确迅速判断驾驶状态、善于发现问题做好安全风险全面预防工作、遵守交通规则以及车速安全。汽车驾驶员造成安全事故大部分原因就是错误预估行车安全风险,存在侥幸、经验为主的心理,所以汽车驾驶人员应时刻谨记五要素,并落实到驾驶行动中。比如在预备超车时,应对周围交通状况进行仔细观察,准确掌握安全区域,在车与车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完成超车,而超车结束后也不可立即松懈,而是要对行车盲点、后视镜、转向灯等进行检查,确认没有问题后方可继续行驶。尤其是在夜间,由于光照不足很容易出现视线盲区,出现判断不当的问题,所以应遵循行车安全,超车前打开远光灯按两次喇叭,给周围车辆提示,然后通过规范操作完成超车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在交通事故预防培训方面,地区防控中心人员应主动联系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司,加强事故预防培训,提高驾驶人员安全意识的同时具备预防、准确判断、预估交通事故发生的能力,以此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形成[5]。

4.4 建立稳定心理状态,做到平稳驾驶

稳定、积极的心态对行车安全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尤其在遇到行车危险的情况下,因此,在增强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时,应建立稳定心理状态,进而在一些情况下使驾驶人员的大脑思维更好运作,做出正确判断与指令。驾驶人员应主动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不因道路拥挤、车辆加塞等冲动、路怒,以更为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道路交通中遇到的各项问题。若是在行车过程中出现摩擦、矛盾或是安全问题时,应以平和的心态、冷静的处事态度进行交流,主动控制自身出现的消极心态与情况,以此杜绝过急、危险行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5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交通线路愈发完善,车辆数量也与日俱增,所以为有效减少交通安全事故,保证人们的出行安全,应从多个方面增强汽车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以驾校培训教育为起点,主动对其良好驾驶习惯、安全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深化,地方相关部门应加强安全驾驶观念与方法技巧的教育宣传,依托于现代化技术扩大宣传面,进而从根源上解决驾驶不规范等问题,以此维护城市交通环境与社会秩序。

猜你喜欢

驾驶人员驾校行车
极端天气中的车辆安全驾驶技巧分析
如何提高机关事业单位驾驶人员的服务意识
地铁运营非正常行车组织及要点相关阐述
浅谈高速公路行车的安全驾驶技术
驾校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汽车驾驶技能的形成与驾驶技能的培养探讨
工读驾校
一件难忘的事
工读驾校
太原工读驾校的品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