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元素在人居空间中的运用
2022-12-07季在巷
季在巷 高 昱
(南昌航空大学 南昌 330063)
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到处都是钢筋混泥土的建筑,人们越来越迫切追地求自然环境,这也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景观元素在人居空间中的重要性。在绿色、生态的理念下,这种追求室内环境室外化的设计成为了当下室内设计的一个趋势。通过将景观元素融入人居空间的设计手法,不单极大程度增添了人居空间的艺术表现,还能依靠绿植的光合作用改善室内的空气环境。进一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并能缓解的生活压力,体验绿色、生态的人居空间。
1 景观元素与人居空间的相关概念
1.1 景观元素
景观元素指的是能够提供休闲娱乐观赏的各种构成要素,通常由道路、水体、山石、植物以及景观建筑组成。景观造景提倡因地制宜,因此道路地形是构成景观元素的基础,任何景观的变化与依托都不能离开地形,同时借助园林道路展开布局。所谓“一石三山”,可见水体和山石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景观的样式与形态不断变化,形成了许多丰富的内涵。除了能够提供人类活动场所的传统建筑,如亭台楼阁等,还出现了许多景观构筑物并形成了新颖独特的景观小品。为了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在景观设计中夜景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设计师通过将富含韵味的灯饰与园林景观想成呼应,相得益彰。景观元素的表现常常很抽象,通常不依附于任何具象来展现其特征,是具有独立特性的审美对象。但同时它也能在人居空间中体现,因而也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客观性和规范性[1]。
景观设计讲究沉浸式体验,将内心活动与景观元素充分融合达到心物合一。加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之中,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用以表达具象、意象,调动游客观者的非理性因素,置身其中的受到感染和熏陶,让游客沉浸在一种高层的精神世界[2]。
1.2 人居空间
人居空间的设计是通过分析室内环境的状况,运用设计手段创造出符合居住功能,满足人在室内环境中对物质使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同时在空间中还能反应出历史背景、地域人文、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现代人居空间设计早已脱离古代那种一味追求体量、重装饰的时代。人们很清楚的划分了工作空间和人居空间。早期在经历快速发展时期的人们对人居空间的定义是能睡觉即可,没有过多的要求,疑问他们待在人居空间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可是随着现代工作时长的合理化,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工作赚钱,他们更看重自己与身边人的生理心理的需求,公共空间和人居空间的环境设计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更需要设计师不断思考如何通过对人居空间的升级来达到居住对象的满意。这种满意不单单是在材料、价格上的满意,更多的是入住后的体验感带来的舒适性[3]。
2 景观元素在室内运用
2.1 发展与现状
2.1.1 景观构筑物
古代一般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才有能力追求更为雅致的人居空间。他们将传统造园的方式融入人居空间的设计,例如障景,利用屏风将居室隔开,达到一定的功能分区。在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普通大众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上也有所提升。人居空间则是大众最为关注的设计之一,他们希望既有雅致,又具有现代感。不论人居空间大小,人们都希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元素来处理空间,将其空间利用到最大化,而传统造园的手法恰好能将景观元素带入室内空间并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布置,以达到现代人居住的要求[4]。
景观元素在在设计空间时善于烘托营造气氛,比如苏州园林的漏窗,既能起到遮挡的作用,又能展现若隐若现的氛围。将这种造景墙用于厨房空间与用餐空间,烹饪者可以透过镂空隔断看向外面,用餐者也可以透过镂空隔断观看到烹饪者繁忙的景象,这样的设计既美观又能加深两者间的参与感和沟通[5]。
2.1.2 景观绿植
在景观元素融入室内的进程中,室内绿植在我古时便开始用作室内装饰。隋唐时期,盆栽就作为室内的一种观赏性的装饰被人们所喜爱,到宋代是我国室内绿色植物陈设艺术发展的高峰,当时的文人喜欢到处游山玩水,观赏假山盆景,绿植被摆放在许多文人的书房当中,在民间更是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明清时期,植物盆栽在室内的运用更是得到了普及[6]。
室内绿植的运用在历史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已不再是人们为了装饰空间而随意置放的摆件。1984年,曾获得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的香山饭店是景观与建筑空间融合最佳的典范代表。它既满足了中国人通过建筑抒发对山水的寄托之情,又将中国山水式园林充分还原,并取之精华。常春四合院则是一个典型案例。四合院的设计思路来源于古代造园师对前后庭的梳理,利用假山和水体将前院与后庭发生紧密联系。四季厅的设计虽看似北方的四合院但是更有着苏式建筑和园林的味道,常春院的顶是采用现代的玻璃来制作的,极大程度的开阔了室内的采光,造型上借鉴了传统的九脊顶。从室内的假山和造景可以感受常春院是贝聿铭在中国传统大院的基础上,利用制作景观园林的手法以及现代设计的手法去重新定义院内的空间[7]。
2.1.3 意境营造
在现代人居空间中,人们开始重视入户空间的设计,这个空间也称为玄关。往往用在建筑入口处到客厅之间的一段过渡,在东方常常体现为藏景。其真实的用意是将屋内进行一段缓冲,这样做能使得两个不同的空间之间有个隔断。中国古典的入户空间常常摆置一个屏风或是供桌,供桌上会放置一个花瓶,这种摆放的模式是充分让这个过度空间能协调而不空泛。而现代由于居住空间尺寸的限制,入户空间往往不大,这种较小的空间,设计师常常用矮柜、木雕的栅格来进行装饰,矮柜和栅格都能置物,摆放一些主任喜好的小装饰,或做成储藏隐蔽空间,例如鞋柜。这恰恰是体现中国传统意境中的含蓄和内敛。
2.2 价值与意义
景观元素在室内的运用还能缓解室内人员的疲劳,减少视觉污染。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封闭的建筑把人禁锢在一个个小格子中,长期伏案的工作者往往由于高强度的工作环境灰产生头痛、呼吸困难、视觉疲劳等身体机能下降的情况,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而一个绿色、生态的人居空间可以有效的舒缓室内人员的神经疲劳。
无论是景观中的绿植、景观小品、水体或是地形能在满足功能上的同时,在室内同时也是非常理想的装饰元素。如果室内都是豪华的家具,家用电器虽然也极具审美,但是也是毫无生机可言。因此合理的运用景观元素作为室内的装饰,可以改善室内的氛围,既能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能合理的规划空间。
绿色生态已经成为21世纪设计行业的趋势,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与之相适应,运用景观元素的室内设计也将趋向生态化和环保化。
3 景观元素在室内运用的设计原则
3.1 绿色生态设计,注重环保概念
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将人和生态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淋漓尽致。中国景观设计也正是在这种艺术熏陶下形成了自己的造园形式,古代设计师寄情于山水,将山水之美浓缩于庭院之中,尽显情景交融之艺术高度。
在现代,在将景观元素融入人居空间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更好更有效的利用好可再生资源并避免无效的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最后在考虑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建造一个健康、绿色的室内空间环境。在将景观元素融入人居空间的同时,我们要贯彻绿色、有机、可持续发展设计的设计理念,因为绿色生态设计是同时也是未来人居空间设计的趋势,同时也是契合了可持续发展设计的理念。从考虑保护环境出发,通过设计的手段,极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建造一个适合人们生存居住的生态环境。
3.2 人性化设计,注重实际体验
在注重个性化居住空间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他们自身的居住需求。因此以人为本、个性化的室内设计理念在室内装饰中也越来越受到了青睐。“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从用户本人的行为习惯、心理、思考方式等多方面考量后,在满足最基础的功能需求的同时利用设计手法将人作为设计主题,将设计产品进行优化。像有些室内设计中,会考虑在玄关处放置折叠椅。这样能使人们在换鞋时变得更为方便,不需要使用时还能折叠靠墙,能满足功能同时还能提高室内空间的利用率,使人享受更为舒适方便的人居空间。
因此在将景观元素融入人居空间的同时,不仅要在功能上实现装饰室内的作用,还能极大程度感受到方便、舒适。室内设计更应该考虑在满足室内功能实现的同时,维持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双向平衡。
3.3 多元化设计,注重创新理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降临,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加的频繁,一些国外的设计案例和设计手法传入我国,并在设计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许多从事设计的工作者并没有对这些设计思想进行剖析,而是生搬硬套,从而项目落地时,问题增出不穷。新时代的设计更应该走向多元化,对于景观元素的运用更不应该是直接将园林搬进室内,而是通过设计手法,结合建筑对象、地域文化、使用群体等因素,实现景观元素在人居空间的运用。同样是景观元素在不同的人居空间中展现出来的效果也应该是多元化、多风格化的。
3.4 因地制宜,注重人与空间的关系
室内设计是对室内空间的整体计划,是通过设计师在对建筑现状认真分析和充分满足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对建筑空间进行整体设计的过程。在实践中,建筑的现状往往与使用的内容与目的有一定的距离,甚至矛盾很大。
在当下的某些设计便探寻人与空间的联结方式,通过对当地城市背景、地理环境、桥梁、道路、空间等条件的探寻,利用设计手法将室内外环境有效融合。其中许多装置艺术都能探寻到当地的历史文脉,通过设计元素来唤醒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因此室内设计的布置方法首要的是因地制宜。对空间开展室内设计需要做好充分准备,要求设计者必须非常熟悉场地的样貌和特征,结合地域、人文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方案要考虑周全,既要从整体考虑,也要顾及到室内的每个节点,这样才充分体现室内各个设计元素之间的协调性。
4 结语
在现代化的都市,人们离自然景观越来越遥远,同时人们对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想法也越加强烈。通过景观元素在室内的运用就是想要满足人们这一祈愿,让室内空间成为自然景观在室内的一种延续,同时使室内的形式也可以更加的多元化,让建筑形态也能更加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