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坩埚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探讨*

2022-12-07于大猛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普济炭火本草纲目

于大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北京 100700

东汉炼丹家最早使用坩埚,宋以后坩埚多用于金银冶炼。中医文献中坩埚的异名包括:甘窝子(《证治准绳》)、甘锅子(《证类本草》)、坩埚(《本草品汇精要》)、甘锅(《世医得效方》)、甘埚子(《太平圣惠方》)、窝子(《古今医统大全》)、锅子(《本草纲目》)等。坩埚的形制多为日用陶器,明清时期,坩埚还被称为“罐”“泥罐”“砂/沙罐”“土罐”等[1]。坩埚是中药炮制药物的重要工具,古人对其材质、固济、封口、揭口与歇口、炭火位置、药物的前期处理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记载,兹分述如下。

1 制作坩埚材料

坩埚多用粘土制作,形制多为日用陶器,甚至是煎药锅。如宋代王璆《是斋百一选方》“白丹”载:“用烧药罐子一个,盛得十两药。”[2]陶器烧制的温度较低,胚质疏松易碎,气孔率高,硬度低。亦有用瓷器者,瓷器多用高岭土制胚,烧制温度要高于陶器,胚质坚固致密,气孔率低,硬度高。由于瓷器的成本高,古人有用瓷器屑制作坩埚的经验,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甘锅”载:“吴人收瓷器屑,碓舂为末,筛澄取粉,呼为滓粉,用胶水和剂作锅,以销金银者。”[3]315文中所载将瓷器捣成细粉,再用胶水粘在一起。但是并没有说明用何种胶水,推测可能是一种粘土。亦有更简单地用黄泥制作,如宋代张锐《鸡峰普济方》“洞阳金丹法”载:“黄土六斤,入盐三两,故纸数幅,以净水和作熟泥大挺甘锅一个。”[4]370文中“熟泥”指经过踩炼的细泥。如北魏代贾思勰《齐民要术》“插梨”载:“插讫,以緜幕杜头,封熟泥於上。”[5]这种质地细腻的泥在烧制时膨胀系数相近,不易破裂。

2 固济之法

陶器用作坩埚,往往要在外表面涂泥,亦有在内壁涂泥,均是为了防止陶器在加热过程中出现裂隙。坩埚涂泥要待泥干燥后,才能进行煅制。使用的泥料如下。

第一种是盐泥。盐泥混合是坩埚固济最常用的方法。如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震灵丹”载:“入坩埚内,以瓦盖口,盐泥固济。”[6]184文献中亦常简称为“泥”,如《普济方》卷404载:“用泥固济牢固。”第二种是盐醋泥。如《鸡峰普济方》“中丹方”载:“固济一坩埚子,亦用盐醋纸泥固。固济埚子内先用醋薄泥三重如纸厚,候干入药末。”文中用坩埚内壁先涂醋泥。第三种是盐纸泥。如《鸡峰普济方》“烧中丹法”载:“用坩埚子一个,外以盐纸泥固济。”纸中的植物纤维增加了盐泥的张力。将湿纸先敷坩埚外壁,纸上再涂薄泥。第四种是醋调赤石脂。如《普济方》卷219载:“次用中建盏一只。曾经火煅者好。安顿坩埚上。使铁线十字缚令牢固。却用醋调赤石脂末。密固济盏缝。又单用醋调赤石脂膏涂坩埚口缝。”文中赤石脂亦为丹家所习用的一种固济材料。第五种是水调赤石脂。如《本草纲目》“石硫黄”载:“以水和赤石脂封口,盐泥固济,日干。”[3]465第六种是六乙泥。如《本草纲目》“石硫黄”载:“入坩锅内,用六乙泥固济底下,将硫黄碎之,入锅中。”[3]463文中六乙泥是古代用来封固炼丹炉的一种专用泥,其制作一直是丹家的秘密。晋代葛洪《抱朴子·金丹》列出了六乙泥的配方:“用雄黄水、矾石水、戎盐、卤盐、矾石、牡蛎、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数十斤,以为六一泥封之。”《普济方》卷106载:“合六乙泥法,矾石黄泥裹烧一伏时研细。”第七种是六一泥。如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白颈蚯蚓”载:“其屎呼为蚓土娄,亦曰六一泥,以其食细泥,无沙石,入合丹泥釜用。”[7]文中指出蚯蚓粪质即六一泥,质地细腻,适合用于固济。第八种是醋灰泥。如《鸡峰普济方》“洞阳金丹法”载:“以净灰二升用醋和得所,自头涂裹在半腰,锅头及缝口约灰泥一寸厚,余皆薄敷之。”[4]370第九种是醋调煅无名异与盐。如明代彭用光《体仁汇编》“升阳起石法”载:“口以石膏土子,即无名异,先用火煅通红,研极细末,用醋调成膏子,加煅过白盐二三钱,为末,同搅极匀,将瓦盏用粗铁绵札之,用前膏先涂下口缝一层,不可多。”文中将无名异与盐均煅过研细,用醋调成膏状。涂于包裹瓦盏的铁绵外面。第十种是黄土煤灰马毛盐水。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升打灵药固罐法”载:“次用黄土二分、煤灰二分,以马毛以盐水合之,固罐一指厚,阴干,裂缝再固,必要完固听用。”第十一种是石膏无名异食盐。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打灵药封罐口法”载:“入药毕,盖铁盏,用铁丝毕;用石膏、无名异等分,食盐减半俱煅过,为极细末,醋调成膏;次加炭火二三块于盏内,烧盏热,以笔蘸药周围涂之,随干随涂,以口平为率。一用石膏、生白矾、食盐三味,等分为末,水调涂之如前。”亦有一些特殊的药物明确指出不需要固济,如《本草纲目》“硇砂”载:“用硇砂一两,以纤霞草末二两和匀,用小砂罐不固济,慢火烧赤。”[3]460文中砂罐外不固济,上不盖口,显然是为了使其挥发。

3 封口之物

坩埚一般没有专门的盖子,所以在炮制往往要需配以封口之物,具体如下。

第一种是圆瓦。瓦当出现的时间很早,在安徽寿县寿春城址出土的汉代瓦当中就发现有圆瓦当[8]。《是斋百一选方》“白丹”载:“填满罐子,上用圆瓦儿盖合口,坐在地上。”[2]瓦当耐热,圆瓦当的形圆面平,盖于坩锅上缝隙小。第二种是盏。盏的本义是浅而小的杯子,陶制的小酒杯称为瓦盏。明代彭用光《体仁汇编》“升阳起石法”载:“入黑油礶中,上以瓦盏盖口。”文中盏的外形与坩埚口相合,缝隙亦小。第三种是碗。如《万氏家抄济世良方》“痔漏治痔疮方”载:“然后以新碗盖锅顶,簇炭火煅青烟尽为度。”第四种是醋纸盐泥。如《鸡峰普济方》“中丹方”载:“以好纸五重醋湿过盖上,用薄泥一重,四下立炭十斤,煅火尽为度。”[4]156文中用浸过醋的纸五张封坩埚口,外敷薄泥。同书卷9“烧丹”载:“平放埚子,却以盐泥作盖子,以醋纸数重先盖了,次用盐泥盖了。”[4]155

4 揭口与歇口

中药传统炮制在使用坩埚时多要求封口,但是也有些药物要求开口或留有缝隙,具体如下。

开口煅。指在煅制药物时坩埚敞口,亦称揭口。如《济阳纲目》“卷帘散”载:“以上先将炉甘石末入砂锅内开口煅,令外有霞为度。”[9]文中炉甘石开口煅的目的是易于观察颜色变化。《普济方》卷100“痫”载:“白矾,川甘硝,寒水石,盆硝(以上四味各等分)上入甘锅子内,揭口。用炭火煅令烟尽,取出候冷。”文中开口的目的是烟易于排出。歇口煅。由于部分中药在煅制过程中需要观察烟色的变化,所以往往需要在盖子上面打一小孔或在固济时留出缝隙。如《本草纲目》“狸”载:“同入罐内盖定,瓦上穿一孔,盐泥固济,煅令干。作一地坑,以十字瓦支住罐子,用炭五秤,煅至黑烟尽、青烟出取起。”[3]1882《鸡峰普济方》卷4载:“坩埚子上用瓦子一片盖,微歇口一分,以来候烟色渐青。”

5 栎炭与桴炭

炭火分为桴炭火、烁炭火。桴炭,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浮炭,谓投之水中而浮,今人谓之桴炭。恐亦以投之水中则浮故也。”据容志毅[10]考证,民间至今仍有称“桴炭”者,为家中炉灶所取之炭,此炭质轻,投水而浮。故“麸炭”“桴炭”“浮炭”实一物也。煅制药物所用的“软炭”即是桴炭,如《鸡峰普济方》“洞阳金丹法”载:“好朱砂四两,木炭三十斤,如炭软更加五斤。”[4]370至于栎炭,其制法是将栎木类的硬木用窑外熄火法[11],即将烧好的炭扒出窑外,用水、泥沙、炭灰等覆盖而熄火。这种炭燃烧时不发烟,硬度大,发热量高,燃烧时间长,燃点高。桴炭与栎炭的使用区别,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炭火”载:“栎炭火,宜煅炼一切金石药。桴炭火,宜烹煎焙炙百药丸散。”“桴炭取其力慢,栎炭取其力紧。”[3]297煅制药物所用的“硬炭”即是栎炭,如《仁斋直指方论》“泄泻”载:“入坩埚内,以瓦盖口,盐泥固济,候干用硬炭一十斤煅通红,火尽为度。”[6]188

6 炭火位置

古人在使用坩埚煅制药物时,并非简单地将坩埚埋于木炭之中。而是对木炭的放置位置有着丰富的经验。

第一种是顶火。顶火是道家炼丹常用的术语,据张觉人《中国炼丹术与丹药》记载:“齐药火又叫做顶火,是指火焰到达罐中药面处的火力,将烧炽了的炭堆在丹罐顶上烧的火力,也叫做顶火。降丹都是用的顶火。也有人把升丹称顶火,把降丹称底火的。”[12]第二种是顶火四面。即将木炭火置于坩埚的顶部及四周。如《本草品汇精要》“铅”载:“上同研匀,入砂合子固济,灰池中顶火四面,养七日七夜。”第三种是上下四面。即将木炭火置于坩埚的四周及上下。如《活人事证方后集》卷3载:“入新坩埚子内装载。用木炭每排三两行,用炭排十字,眼中放药锅子,再四围聚木炭,以多为佳。自顶放熟火,令慢慢烧,下不得用扇,直至火与药通红。”文中可见,坩埚的四周上下均有木炭火,木炭每排三两行成十字,说明每次操作所用的坩埚是多个。第四种是四面。即将木炭火置于坩埚的四周。如《鸡峰普济方》“中丹方”载:“四下立炭十斤,煅火尽为度。”[4]156文中四周有炭,还应该包括了底部。没有特别指出顶火,说明没有上部加热。

7 药物的前期处理

药物在用坩埚煅制前往往要进行切制。切制的规格如下。

第一种是如豆大。如《古今医统大全》“煅青礞石法”载:“云南青礞石有金星松放者,打碎如豆大。”[13]第二种是粗粉。如《鸡峰普济方》“肾喘汤”载:“以左顾牡蛎文片色白者二两,先杵为粗末,以坩埚子盛,火烧通赤。”[4]143第三种是细粉。如《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细辛丸”载:“石膏半斤,研细,入坩埚子内,火煅过,飞去石末。”[14]第四种是制成丸。如《杨氏家藏方》“金宝神丹”载:“上件(注:青礞石、硝石、赤石脂)滴水丸如小鸡头大,候干再入坩埚内,用少火煅红收之。”[15]100

8 煅制火候的掌握

木炭的燃烧与通风的多少密切相关。辅以气袋风箱则火力强,称为活火,如宋代《杨氏家藏方》“中丹”载:“气袋活火鉟成汁。”[15]295炭火假以风力,温度很高,足以熔化铅铁。通风少则火力弱,称为慢火。中药煅制过程中的火候,往往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第一是药物色泽的变化。如《本草纲目》“礞石”载:煅至消尽,其石色如金为度。”《仁斋直指方论》“玉华白丹”载:“阳起石,入坩埚煅通红,酒淬。”第二是药物烟色的变化。如《本草纲目》“狸”:“煅至黑烟尽、青烟出取起。”《幼幼新书》“黑神散”载:“用甘锅子一个,先入胆矾在内;次入龙胆草,用盐黄泥固济,留一眼子,周回用炭火烧至眼子上,烟断为度。”[16]第三是木炭的用量。如《鸡峰普济方》“中丹方”载:“四下立炭十斤,煅火尽为度。”[4]156《活人事证方后集》卷2载:“用炭一十斤煅过,红火尽为度。”另外,用坩埚煅制药物虽以金石类为主,但是亦有动物与植物药物需要煅制,其要求多为“存性”。

9 讨论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炮制通则”和大部分地方炮制规范中,对煅制药物的容器并没有专门的规定。但在一些地方的炮制规范中仍能看到传统坩埚的应用。现代煅药机的研制过程中仍需与传统坩埚的应用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承。笔者并非从事中药机械的专业人员,提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仅作厂家参考。

第一是煅药机的锅具。中国古代的金属冶炼技术起源很早且很发达,但是金属锅具极少用于中药的煅制。中药传统的煅制锅具仍是坩埚,故煅药机的锅具应符合传统陶制的坩埚。当然,现代的石墨坩埚、石英坩埚均可尝试,但是不宜使用金属类坩埚。第二是坩锅的固济法。传统坩埚的固济法的目的是防止坩埚在煅制的高温条件下出现破裂,现代方法制作的坩埚显然已经突破这个难题,故固济之法似可以省略。第三是坩埚的歇口。传统坩埚在炮制一些药物时需留有缝隙以观察烟色的变化,故煅药机应设置通烟的通道,在煅制需要观察药物烟色时打开。第四是锅具的加热部位。传统坩埚在加热时根据不同的药物,有顶火、底火、四周火等不同。故煅药机应在锅具的上下四周分别独立地设置电阻丝,能够分别加热,模仿古法。第五是设置观察口。由于部分药物在煅制过程中需要观察药物的色泽变化,故需在锅具上设置观察口。

猜你喜欢

普济炭火本草纲目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走进名厨厨房
In the kitchen with the chef 走进名厨厨房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唯余一朵在
普济疮疡纳米银喷雾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菌性研究
普济消毒饮加味联合西药治疗眼部带状疱疹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