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服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2-12-07李子豪
李子豪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在中国的封建历史时期,明朝是最后一个汉民族大一统的王朝,从公元1368~1644,共计276 年,这一时期是元灭明起恢复汉统的时期,与历朝代相似,“王者改制,必易服色”,明朝的服饰改制既是排斥前朝异族蒙元文化又是维护其封建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令恢复唐代的衣冠制度[1],但不同的是政治上地方废除行省制度,分别设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以及提刑按察使司,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制度与内阁制度,到了仁宣之治之后还设有监察机构和特务机构,这就使得明朝的官职人员人数之多,其等级划分又十分之细,官服上形成了传统服饰大集成的时期,同时又展现出注入新内容而发生新转换的景象。百姓服装虽一开始本着“戒奢侈、求俭素”的宗旨设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民众自身意识的觉醒,到了明中后期同样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
2022 年2 月20 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通知》要求:“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使命感。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断提高遗产价值挖掘阐释和传播推广水平。强调抓好学习宣传贯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整体了解和系统掌握明代服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现状,准确把握我国明代服饰的研究重点和研究取向,笔者以明代服饰文化史论研究、礼法等级制约角度下明代服饰研究、艺术考古角度下明代服饰研究、形制与结构及图像角度下明代服饰研究、社会文化角度下明代服饰研究五个层面为研究对象,解读明代服饰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明代服饰发展趋势。
1 明代服饰的研究现状
1.1 明代服饰文化史论研究
明代服饰史论研究以文献为指引,结合考古学与图像学等实证研究为主。首先是针对明代的纪传体断代史研究,以专著为主,代表性成果有《明史》[3],其中舆服志占四卷。卷中对不同等级人物的冠服和特殊服饰的形制进行了叙述,同时记载了明代各时期服饰禁令等。它集中反映了明代服饰的形制特色,为明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籍资料,更为明代服饰史论研究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王熹[4]系统完整对各阶级人物服饰进行了叙述,此外还详尽考证和论述各区域的衣料的织造、服饰风俗等;王群山[5]等人对明代服饰中富有代表性的结构、图案、色彩、染色、刺绣等做了深入研究,总结规律,归纳方法,并复刻出实物供他人学习;伊永文[6]以衣、食、住、行四个部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较为详细的勾画出明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基本情况;崔荣荣[7]等以汉族民间服饰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运用了艺术考古、图像视读以及田野考察等方法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通史研究,以专著为主,代表性成果有:沈从文[8]梳理了从旧石器至清代各时期的典型服饰,在明代这一章节,对巾帽、戴网巾的农民和工人、制墨工人、男女乐部、妇女时装与首饰、暖耳和罩甲、贵族阶级的男女、明宪宗行乐图中杂剧人内监宫女和帝王、金冠和丝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包含明代服饰在内的三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发展绘画出清晰地脉络,在研究中具备极好的史料价值;周锡保[9]系统地描绘出各时期服饰的产生、演化、特征以及前后的递迁、传承,在明代这一时期,对不同类型的服饰、明代礼仪以及衣料及纹样进行了详细且严谨的叙述,这些文献资料对于理论研究与实践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期刊和学术论文中,周绍泉[10]从史的角度研究分析统治者为何重视服装制度、明代服饰有何特点以及同明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有何关系,有效的深化并细化了明代服饰的史论研究。
1.2 礼法等级制约角度下明代服饰研究
国内以礼法等级制约角度划分对明代服饰研究成果颇丰,如张志云[11]以“礼治”角度来分析“衣冠之治”,从礼治规范和社会控制两个层面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明帝国的服饰规制。张志云[12]从皇权与礼制角度分析了服饰的兴衰,探究了儒学的礼仪制度与传统封建皇权的和谐与矛盾之处。此外,还有大量从服饰的颜色、形制、质料角度来展现等级制约,如李雪艳[13]以丝裘棉麻等质料的使用为出发点,展现明代严格的社会礼法制约,详细的论述了皇室贵族阶层常用的罗、绫、纱、绢、缎等织物类型特征以及士庶阶层冠服使用粗绸、素纱、绢等织物类型特征。熊瑛[14]着重论述了明代丝绸服用的禁限与僭越,以最初制定的典章制度中的禁限为出发点,到后来特赐导致的章服混乱和官民僭用风气的形成,最终导致丝绸服用制度的崩坏这一过程。李美霞[15]从商品经济角度探究明代服饰流变,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服饰规制,伴随着明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导致越服现象泛滥“礼崩乐坏”的境地。盘应福[16]从明代产生的屯堡地戏角度出发,将明代服饰的礼法等级制约与屯堡地戏服饰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此外,还有大量研究明代服饰文化的文献资料,研究者通过对明代服饰的礼法等级制约角度的各个方面考察与阐释,深刻叙述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服饰的特征及其演变形式,展现了各时期各地区明代服饰的艺术价值特色与艺术魅力。
1.3 艺术考古角度下明代服饰研究
结合考古实物进行观察研究的成果颇丰。李雨来、李玉芳[17]夫妇以实物为依据,陈述纹样样式、织物品种、纹样类型、和名称泉源等。蒋玉秋[18]应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将服装实物的形制进行分类比较研究,以“类—型—式”的分类方式对不同类别明代服装形制的层层解读,探求了明代服装的形制规律和协同关系。宋春会[19]以艺术考古的研究视角,分明代男袍的服饰形制与种类、纹样类别与文化内涵、服饰面料与典型工艺和服饰结构分析与实物结构复原四个方面建构明代服饰文化体系,拓展明代服饰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刘畅[20]对八件明官袍近距离全因素观察,对标本的数据进行了采集、测绘、复原了结构图,并对标本结构与工艺进行了复原,集中细致的数据考察采集和论点提取既是对传统服饰结构的完善,又为明代服饰的渊源及其流变提供了探讨的基点。许晓[21]以文物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作为辅助考证,钻研孔府旧藏明代的服饰,文中对服饰的形式特征、工艺技巧、图案样式等,并绘制出款式图、纹样线图,详细的论述考证了旧藏的服饰。此外以文物资料与文献资料互证,对文献中出现的名物词目进行训释的学者有刘冬红[22]、丁艳芳[23]等人,以达到解释、分析名物的目的,对明代服饰理论研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4 形制、结构及图案角度下明代服饰研究
以形制、结构及图案角度出发研究明代服饰,多见于期刊与学位论文。刘畅[20]基于明官袍标本,对明代贴里的服制与结构、官袍中“缯角”结构、官袍袖型、方形与圆形胸背和补子样式中的细节与特征做了详细的考证。宋春会[24]廓清了曳撒形制发展过程,认为明代马面式曳撒、褶子衣与辫线袍及三种形制并存,并对三种服饰形制进行考释。胡晓东等人[25]将明代道袍以普通型、省略褶子型、拼补褶子型分类研究考证,并对普通型“摆”的道袍进行结构复原实验。孔府旧藏是传统东方服饰文化优秀的集聚者,佟萌、李雪飞[26]探究了孔府旧藏中常服、公服、朝服,复原了服装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服装的组合建模,将其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崔莎莎,胡晓东[27]对孔府旧藏中的男子服饰款式,例如赤罗朝服、素面赤罗袍、云鹤补红罗、香色麻飞鱼袍、白罗无袖衫的结构细节与特征进行详细论述,并且还对交领的结构、褶的结构、摆的结构以及大袖的结构进行叙述。此外还有研究图案在服饰中的运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元素是中国画元素,张瀛等人[28]以明代服饰中的丝织、刺绣与印染作为研究样本,考察明代服饰中中国画元素展现的重要作用。刘重嵘[29]以印染设计作为出发点,分析了在印染设计中,中国画元素与明代服饰的关联应用与应用特点。
1.5 社会文化角度下明代服饰研究
《明史》[30]作为官方典籍,系统详细的论述了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的状况以及明代各阶级之间的状况,将其作为明代服饰研究的时代背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陈宝良[31]从社会史与文化史两个角度,论述了明代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何孝荣[32]从科学技术、学术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社会风俗、图书事业的兴盛、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对明代的文化研究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论述;赵丰等人[33]以明代纺织生产概况、纺织考古发现、纺织生产技术、纺织品种、纺织艺术、纺织品的对外交往六个部分对明代纺织文化进行了概述,这为对于明代服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柯律格[34]通过丰富的实物材料与图像资料,讨论了明代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的七个侧面,为研究者进入明代史提供了一组新颖的切入点。
2 明代服饰研究的保护发展趋势
2.1 明代服饰的研究领域
明代服饰在研究领域上,涵盖了轻工业手工业、中国古代史、考古、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旅游、档案及博物馆等学科,多集中于讨论明代官服与民服的发展源流、服装形制及其穿戴规制,或着重分析个别实物并对其进行复原实验。关于明代服饰研究的学科分布,轻工业手工业学科领域占比最大,中国古代史学科领域次之,考古学科领域位居第三。
2.2 明代服饰的研究方法
国内普遍的服饰研究方法偏向于对其物质文化层面的研究,从精神要素、语言和符号、规范体系、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物质产品角度阐述。在对明代服饰的研究方法上,可以以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展开研究。
就物质层面而言,可以参照刘畅[20]在《明代官袍结构与规制研究》的标本研究方法,以服饰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标本进行图像数据采集、结构数据采集以及织物数据采集,从而获得标本的主结构、饰边结构、包边结构以及里料织物结构等,再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结构复原图进而得到款式复原图,通过款式复原图中的主结构图、饰边结构图、包边结构图以及衬里图得到净样分版进而得到毛样分版以及排料图;结合面、里料织物结构图以及纹样图对其织物进行判定,再与织物的光谱检测和碳-14 检测的结果相对照,进而得到基础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可以与古籍文献与遗存画像等资料互证,构建明代服饰研究的学术框架。
从非物质层面来说,以考古实证为导向与历史图文资料互证,挖掘明代时期政治背景、经济发展、技艺进展、文化精神对服饰制度所产生的影响;探究明代时期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审美观,完善理论根基,为明代服饰的研究提供一定指导基础。
2.3 明代服饰的研究内容
近年代对于明代服饰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首先对明代服饰的划分基本认同为前、中、后三个时期,承认中后期出现了日渐奢靡、僭礼越制的情况。其次运用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去分析研究明代服饰。再者随着文物的发掘,越开越多学者积极采用实物作为研究样品,对其研究系统而全面,并充分结合当下先进手段,更加准确的分析其质地,复原其样式。最后研究的方向逐渐增多,研究的对象逐渐丰富,内容涉及彩塑人物、通俗小说、地方戏、壁画等等方面。但也有部分领域鲜有人涉及,首先以区域性划分,讲述明代地方服饰的研究文献较少,大多都集中在对于明代典型服饰的研究,缺少与地方的关联性。其次明代中遗留的蒙元服饰在民间是如何演变的也值得探究,官制服饰有专门的染织机构,受禁令要求可以直接替换前朝的官服,但民间监管力度远不及朝中,这大量的前朝蒙元服饰是如何转变的也十分值得探究。再者明代作为汉统的朝代,分布在各地的少数民族服饰是如何演变的同样可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最后,虽然学界基本认同明代服饰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但中国土地辽阔,各地方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方服饰的具体演变也值得分析。
3 结语
近年来,有关明代服饰的理论探究以及实践设计工作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今后明代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同样具有深刻意义。在未来,明代服饰史论的考据工作如何稳步的前进,历史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如何积极进行,将成为新的时代议题。作为专业的学习者与研究者,应积极树立担当意识,加强与多方的合作,推进明代服饰乃至民族服饰更快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