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升“通阳化饮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思路探析
2022-12-07棒施卫民李正富范永升指导
刘 棒施卫民李正富范永升(指导)
1 金华市人民医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3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体,并可累及其他器官造成多系统损害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育龄期女性多发[1],目前中医学多将之归属为“燥痹”范畴,病机总括为阴虚津亏,以滋阴润燥为基本治法。此法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多有验效,相关论治经验亦不在少数,然临床亦屡见单用此法治疗效用不佳者。范永升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从事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已有40余年,在中医药治疗风湿病领域中具有很深的造诣。笔者在跟诊期间,常见到范师用滋阴润燥法治疗此病,但是临床也能见到阳虚水停证,用通阳化饮法以收功。是以干燥之“症”虽同,干燥之“证”各异,曰阴曰阳,其实难测,运用之妙,存于一心。范师治疗干燥之证每获良效,与其对病机的精准把握分不开。目前对于阴虚津亏型干燥综合征的论治多如牛毛,在此不再论述,本文试从“通阳化饮法”探析范师对干燥综合征的诊治思路,以飨同道,提高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效果。
1 理论探源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津,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揆度以为常也。”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肾司水液的气化,因此,水液的输布与脾、肺、肾等脏器密切相关。若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职,则津液不得正常布散;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液,则津液不能上承而口咽干燥;肾失气化,则关门不利,聚水为患。《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气化不利,则水道不通,升降失常。若肺脾肾和三焦功能失常,则可导致水湿内停,阻滞气机,使津液不能输布于周身肌肤、孔窍及内脏等,从而出现口干、眼干、肤干等干燥症状。《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亦曰:“胃虚则无所受气而亦虚,津液不濡,睡觉口燥、咽干,而皮毛不泽也。”[2]气属阳,津液属阴,气能生津,亦能行津,津液的生成、输布、代谢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气化得行,则津液得布,官窍得养;气化不行,则津液不布,干燥之症丛生。此外,若患者阳气不足,温煦推动之力减弱,易致寒邪内生,寒主收引,阻滞气血津液,气机不通,郁久亦可化热,从而使燥热加重进一步耗伤津液。且阳气不足,防御之力下降,外邪易侵犯机体并循经入里,使病情加重,容易发生变证以及坏证[3]。由是可见,阳气亏虚、水饮内停是导致干燥综合征诸多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治法概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而《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载:“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胡文秀[4]等认为“湿阻气机”“湿伤脾”是干燥综合征的重要病机,故治疗干燥综合征,应当重视辛温甘润之剂的使用,以开腠理,致津液,则燥证自除[5]。范师在深研《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针对阳虚水停的证候类型,临床表现为口咽干燥但不欲饮水、口中黏腻不爽、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淡有齿痕、苔白腻或滑、脉沉紧或滑,多采用“通阳化饮法”,疏方多选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汤等加减治疗,每获良效。基础方:茯苓15~30g,桂枝6~9g,白术15~30g,炙甘草6~9g,干姜5~9g。若口干明显,酌加麦冬、山药、白芍健脾滋阴以治其标;乏力纳差,需加黄芪、太子参、鸡内金等益气健脾消食;关节疼痛者,则加威灵仙、豨莶草、乌梢蛇等祛风湿通络;瘾疹瘙痒者,酌加僵蚕、徐长卿、蝉蜕等祛风透疹止痒;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姜半夏、北秫米等养心安神;口唇紫黯,舌质黯红,酌加丹参、川芎、地龙等活血祛瘀。
3 验案举隅
张某,女,63岁。2019年7月19日初诊。口干、眼干5年余,目前口干眼干症状明显,饮水量不多,满口义齿。抗核抗体+(1∶1000),抗SSA+++,抗SSB++,抗Ro52++,平素烦躁,饮食较少,寐差,痰多,二便尚可。舌质淡黯红、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西医诊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断:燥痹(阳虚水停,瘀血阻滞)。治法:通阳化饮,活血安神。处方:茯苓、天花粉、淮小麦、丹参、首乌藤各30g,秫米24g,炒白术、焦六曲各15g,炙甘草、姜半夏、大枣各9g,桂枝6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用。
二诊(2019年8月2日):口干、眼干症状好转,痰量减少,寐差稍改善,气短,腰腿酸,舌质淡黯红、有齿印、苔腻,脉沉细。拟通阳化饮,宣肺益肾为治。处方:茯苓、天花粉、淮小麦、丹参、首乌藤、杜仲各30g,秫米24g,炒白术、焦六曲各15g,滑石粉(包煎)12g,炙甘草、姜半夏、大枣、佩兰各9g,桔梗5g,桂枝6g。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9年8月16日):患者口眼干好转,无明显咳痰,腰腿酸痛减轻,余无不适,舌质淡黯红、苔薄,脉细。治宗前法,去首乌藤、佩兰、桔梗,加炒白术至30g。此后患者坚持服用中药半年余,随访患者口干、眼干之症明显改善,余症稳定。
按语:患者口干、眼干,渴不多饮,痰多,苔白腻,脉沉细,为脾阳虚弱,痰饮中阻,以致气化不行,津不上承,从而出现口干眼干等症,故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方中以甘淡性平之茯苓为君,《神农本草经》载其“主胸胁逆气……口焦舌干,利小便”,有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之效,既可消已聚之痰饮,又可平上逆之饮邪。而以桂枝为臣,取其温阳化气,使津液上承。苓桂相配,辛开淡渗,为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常用组合。白术为佐,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另以炙甘草为佐使,合桂枝辛甘化阳,合白术崇土制水,兼可调和诸药。四药合用,温而不燥,利而不峻,配方严谨,标本兼顾,以振脾胃之阳气,以利中焦之水湿。待水饮得消,气化能行,津液得布,官窍得养,则干燥症状可自除矣。患者烦躁、寐差,有“脏躁”表现,故予甘麦大枣汤、半夏秫米汤加首乌藤养心安神,和胃化痰。考虑患者舌质偏暗,综合考虑病情迁延,久病成瘀,故用炒丹参活血化瘀。另患者纳差,选用焦六曲消食开胃,调畅气机。佐以天花粉缓解药物温燥之性,且使上承之津液得源,配方严密,调度适宜。二诊时,患者诸症好转,新增气短、腰腿酸痛,苔由薄腻变为腻苔,守原方之效,加用桔梗宣肺祛痰以开通上焦,杜仲补肾强骨以疗腰腿酸痛,佩兰、滑石以增化湿之功。三诊,患者无明显寐差、气短,诸症改善,故去首乌藤、桔梗,舌苔不腻,去佩兰,脉细,加大白术用量以补气健脾。统观整个治疗过程,范师抓住阳气虚弱、水湿不化导致津不上承从而出现干燥之症的根本病机,采用通阳化饮之法而收效良好。
4 结语
干燥综合征病因复杂,迁延难愈,治疗本病时,需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针对不同个体,从多方面考虑,制定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范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一部分干燥综合征患者为阳虚饮停证候,以滋阴润燥之法恐难收全功,亦须重视通阳化饮法。在治疗过程中,范师尤为重视脾胃的功能,因脾主运化水液,不仅在津液的生成方面起作用,在津液的输布过程中更是不可或缺。此外,尚需根据病情灵活运用滋阴润燥、益精养血、活血祛瘀[6]及调畅气机[7]等治疗方法。总而言之,在临床上治疗干燥综合征时,须审明阴阳虚实、了解正邪偏衰,综合运用益阴、温阳、祛湿、化瘀等法,不可一味滥用滋阴润燥之品,否则,非但效果不显,而且使疾病更加迁延难愈,使治疗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