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彩发展的前溯今身

2022-12-07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彩釉上彩五彩

张 倩

景德镇 333000

古彩,是我国陶瓷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古彩名家龚龙水先生《浅析陶瓷古彩装饰艺术特点》开篇宗义中曾言:“‘古彩’又称‘五彩’、‘大明彩’、‘康熙彩’、‘硬彩’等,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一门优秀的传统装饰。”古彩最初从“大明五彩”(一般指嘉靖、万历年间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到了康熙时期日趋成熟。从工艺与技术角度看,古彩的诞生与发展和陶瓷原料及制瓷进步息息相关,同时,古彩也随着时代审美及风潮在不断演变发展,尤其近几十年间,陶瓷古彩开始展现出不同的新气象。

一、明代陶瓷技术促进古彩的诞生

明代彩瓷的发展是我国陶瓷装饰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因彩料配方及原料冶炼技术的进步,陶瓷装饰审美开始由单色釉、釉下青花、褐彩瓷等等转向更为丰富的多彩陶瓷审美装饰,也因此促成了陶瓷古彩的起源。

首先,是明代陶瓷釉上色料的大力发展。明代时期,景德镇御器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工匠吸收了宋代磁州窑“宋红绿彩”的技术,以硝的形式在低温色釉化学组成中引入了K2O(氧化钾),完成了釉上彩配方的重要改革,形成了古彩得以发展的技术基础。其次,在明之前,因瓷胎受冶炼技术限制,大都呈现黄白或青绿胎色,因此之前的陶瓷装饰以单色釉或釉下青花为主流方式。至明代时期,逐渐增加了高岭土用量从而减少变形,精工粉碎好淘洗原料增加了瓷器的白度和透光性,并改进了装匣支烧方式增加了美观度,使得白瓷质地显著提高:胎薄且细腻洁白,给人以透快明亮的沉浸之感。因此洁白瓷胎做底,各种彩色陶瓷绘制装饰有了可呈现绚丽效果的条件,釉上彩绘逐渐成为审美主流之一,是进一步发展出陶瓷古彩装饰的重要前提。

因此,由于明代陶瓷色料配方与制瓷工艺的进步与支持,陶瓷装饰审美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多色的陶瓷彩绘蓬勃发展,曾经占统治地位的色釉装饰及单一青花装饰不再独占鳌头,开启了中国陶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在彩瓷装饰风行的势态之下,明彩瓷发展出釉上红彩、成化斗彩、大明五彩(指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等等重要的陶瓷装饰。

同时,在彩瓷综合装饰中青花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对比成化斗彩与嘉靖、万历时期的青花五彩,成化斗彩是青花图画面占比为主,配饰釉上彩进行局部性点缀装饰,虽然增加了色彩表现,但依然以青花为主;而发展到青花五彩时期,青花不再占画面主导地位,仅仅作为蓝色的替代,与釉上红、黄、绿彩料是平等的画面组成,因此青花五彩算是古彩真正的初始,它更重视多种色彩之间的相互对比特性,为后续进一步看重古彩颜色的鲜明透亮提供了审美铺垫。

二、康熙五彩的成熟

按照《南窑笔记》对彩瓷的分类,“五彩”已是单纯的釉上彩了,但是,虽然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已经发展出以红、绿、黄为主的釉上五彩,因为当时釉上蓝色料并未出现,明代五彩主要是青花代替蓝色五彩,这种釉上与釉下的结合形式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才使得“五彩”进入到真正纯粹的釉上形式装饰。段庆新先生《概议古彩》 :“到清康熙、乾隆二代,古彩已达到辉煌鼎盛时期,成为正宗传统古彩的圭臬范本。当时古彩还未定名,干脆就以皇帝康熙名字命名,称古彩为康熙彩。这在陶瓷彩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首先,康熙时期釉上蓝彩(古翠)的出现,替代了之前瓷器上只能用青花表现蓝色,免去了过去五彩装饰中釉下彩绘的工序,降低了烧制工序中破损风险与制作成本,促进了釉上五彩的进一步发展,使五彩真正步入纯粹的釉上彩绘阶段。且康熙蓝彩烧成的色调艳丽程度超过青花,衬托在画面中极大地加强了画面的明艳对比效果。

其次,康熙黑料的出现具有黑漆光泽,康熙五彩采用生料勾线,其线条比明五彩时期的红色线条更具劲挺有力的艺术特性,除了本身的明朗秀丽,更显现出其大气开阔的沉稳,进一步奠定了古彩的硬朗风格,后人也将康熙古彩与后续出现的柔润粉彩区分开,谓之“硬彩”。

此外,康熙五彩除了出现釉上蓝、黑料,景德镇工匠们还进一步以大明五彩料为基础进行混合色料,出现了多种色阶,拓展了古彩颜色的鲜艳性、层次感,明艳生动,是康熙五彩能实现从版画、明末清初文人画派中借鉴的材料支持,以呈现更多绘画性的成果,不再是大明五彩时期平铺剪影的方式,拓展了工匠的发挥空间及陶瓷古彩的主题。同时康熙时期改进了釉上彩料配方,使其具有玻璃质感,色彩玻化清透,同时不脱色、不混色,画面不失文雅清秀的同时恒久大气,这些是建立在釉上彩料在康熙时期的技术发展上才得以实现的,由此可见清康熙时期五彩瓷技艺逐渐成熟,标志着真正釉上古彩成熟时期的到来。

康熙五彩材料的发展真正促使了传统釉上古彩的成熟,但明清时期更多是为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审美标准,譬如“大明五彩”具有装饰繁密、奔放自由的特点,而康熙五彩虽然对大明五彩仿制与继承,但因统治阶级喜好不同,康熙古彩审美较为雅致大气、明朗秀丽,线条更是工整严谨、一丝不苟,又譬如康熙古彩主题广阔,涉及花鸟山水及宗教、生活等,雍正时期画面主题却没有康熙丰富,多以仕女花鸟为主,少见山水。以上可见传统陶瓷古彩的审美呈现极大程度受技术制约,且服务于统治阶级审美。

三、当代古彩受到的新影响

当下,中国科技腾飞迅速、信息交互便利快捷、经济实力强劲,古彩艺术不再如同旧时:技术材料壁垒不断被打破,不再是制约陶瓷古彩变革及发展的主要因素,工艺材料逐渐作为必要性的辅助支撑;其次,高等教育大力发展培养了更多精英艺术人才,西方美学思潮的进入拓展了美学领域,最重要的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大力复兴,促进了陶瓷古彩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代新古彩艺术发展的新影响力。

首先,大量精英艺术人才辈出,他们致力探索西方美学与中国民族艺术的融合性,并赋予了个人艺术家意味的表达,增强了陶瓷古彩的艺术个性。在这背景下,陶瓷古彩的艺术表达产生了笔法、设色、构图的新变革。笔法由单一的铁线形式加入了更多的书写性、构成法,无论是细节表现还是轮廓线条,在古彩语境下加入了适当变化及流畅性表达;设色上采用了更多色彩的融合,包括综合材料的加入及部分配景融入适当粉彩表现在其中,突破了古板的桎梏,增加了陶瓷新古彩的层次;再有构图上不局限文人画、年画、剪纸等传统式样,不再呆板地“仿古”,而是融合了西方版画、中国当代新工笔等等的新式构图意味,甚至跨门类应用在陶艺、陶塑、空间装置艺术中,拓展了陶瓷新古彩的艺术语言样式,也为陶瓷古彩带来了更广阔的受众。

当然,作为实现古彩陶瓷艺术家审美理念的必要性支撑,当代陶瓷工艺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材料广阔的变革性、丰富的试验性、快捷的便利性。譬如,现在可使用材料融合媒介,将原高温陶瓷彩料在中低温烧成显色,这一步极大地拓展了古彩设色的范围,增加了颜色的丰富性;同时对于古彩颜料属性的鲜艳程度可进行了调整和降温,调整色彩明度、艳度,使色彩更加雅致、统一,而不是五色相互夺艳,使得画面更具有整体性,同时又不缺乏古彩材料陶瓷语言的审美价值。又譬如,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窑成本降低,烧窑更为便利,许多艺术家都可自行建窑,不同于大窑统烧的试错率、破损率,降低了试验色彩融合及色彩呈现探索的成本,这些都增加了古彩艺术家对材料掌控的自主性。

在当代艺术理念的拓展创新下及材料工艺进步支持中,当下的古彩艺术家们面对传统古彩材料媒介时,不断通过艺术的试验、材料的烧制,对于色块、团块的切割和重组,民俗图案化的方式转向了更具艺术的构成方式。持续探索古彩材料本身的基本属性,以保留古彩基础语言形态、基础的表现方式等框架下,以当代科技、当代艺术审美意识,赋予个人艺术处理方式与古彩材料特殊性之间相互嫁接的广阔可能,填充更多的当下性认知及表达。这种填充与发展是艺术家以自身特有的对中国化艺术的理解方式,在陶瓷古彩本身民族性魅力上的改良及外延。

四、结语

陶瓷古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说最初的传统古彩是由技术促进而获得的大力发展,但现当下的古彩艺术,更多的是科技发展与民族文化复兴背景下,艺术家参与的理念传承及审美变革。当下新古彩在遵循传统特性为基础,以材料试验的反复切磋下,探索出一条既有传统审美意味,又有当下审美表现形式及个人艺术意味的新语境,当下新古彩整体格调由传统的民间、民俗意味上升至更广阔的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

猜你喜欢

古彩釉上彩五彩
《圆梦》釉上彩瓷瓶 作者:余晓霞
瓷画艺术家
五彩的秋
神奇的五彩混色瓶
当代古彩作品选
快编五彩绳
王延天作品精选
卞哲甫作品精选
论古彩的继承与创新
许书瀚古彩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