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
——以“快递箱”为载体对丝网版画语言的新探索
2022-12-07刘建军
刘建军
九江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0
众所周知,丝网版画是版画艺术中的一种,它是以色彩印刷制作为主体的新兴版画。它是具有极大的宽容度和无尽的变幻性的表述语言,广泛的适应性,强大的色彩遮盖力,还有鲜明色彩的变化且平整细密、图像清晰,正是这些特性使得丝网版画深受大家的喜爱。但丝网版画主要以在平面上印刷为主体,笔者创作尝试突破它以平面为主体印刷制作的特性,由“平面”转向“立体”,来探索其更多的可能性。而这,既是笔者本次作品的切入点,也是创作的出发点。
一、丝网版画语言概述
1.版画语言中的丝网语言和发展
版画所利用的媒介与其制作过程注定了它不同于其他的绘画语言,对于版画来说,由于版画类型的区分,用的材料不同,在刻制过程中用的工具以及技法也就各异,所以就产生了各种版画语言的独特性。
众所周知,时至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李桦先生的倡导下,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建立了大陆第一个丝网版画工作室,从此,中国的丝网版画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至今仅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从1982年至今,以中央美术学院为首的各大美术学院及相关院校都相继建成丝网版画工作室,其以现代化、系统化、规模化等为特点,大大加快了丝网版画在中国的发展速度。
2.丝网版画技法概述
作为一个渐为潮流的版画种类,丝网版画的制作工具、方法及流程显得尤为必要去梳理、整理。
从丝网版画的工具和制作方法来谈,丝网版画所用的工具是:200目的丝网、丝网框、胶刮、绷网胶、洗网液、透明胶片、感光液、颜色等。丝网版画的制作方法按其水印和油印的不同印刷要求,分刻膜制版法和感光制版法等,而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新的制版方法是感光制版法。
针对丝网印刷的方法而言,检查印版、刮刀的选用、印料配制、施放印料、刮印、擦洗网版、套色印刷以及印刷后的干燥等环节显得尤为必要。
当然,开始要稳定地获得理想的印刷质量,必须对一些可变因素加以调整。简而言之,诸如印版堵网、版面发粘、版面漏墨,以及印版、印迹发糊等方面则是手工丝网印刷作业调整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寻求一种新的东西出现呢?显然,对于版画的反省、认识、转型、扩散和回归等这些问题的思考,将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而这种尝试又会反过来促进对丝网版画技法以及理念的重新认识与更新。笔者试图通过毕业创作得以尝试这种探索,进行大量的尝试和查阅资料显然必不可少。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看似“破”的尝试其实是一种建立在原有层面之上的“立”,并非简单地取而代之亦或是标新立异。
二、个人创作的生成与思考
1.由“平面”到“立体”
显然,一旦对问题进行切入并细致地探索就必然要处理与协调固有问题的矛盾。打破以前的思维方法和制作方式,换一种方式来体现丝网版画,将“印刷的平面性”打破从而转为“立体的写实”。同时还能体现丝网版画的语言和特性,显然通过现代语言为媒介和版画相结合是一条探索的途径之一。笔者以此为创作的出发点,通过几种具体的方案进行尝试与探索,以期能在“作品生成”的过程之中找到较多的可能性。而将“现代媒介”与版画相结合的实验在学术界有诸多事例。譬如日本著名版画家黑崎彰和他的两位中国高足张珂、杜松儒合编而成的《世界版画史》[1]就生动地描述了日本同仁对此类问题的看法和实验。
较为重要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之中涉及作品形式的视觉效应这一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众所周知,艺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正是有赖于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形式是关键之一,形式往往对视觉艺术的艺术感染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克莱夫·贝尔关于“艺术乃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论断广受重视,自然有其道理。而“快递箱”作为创作的载体,其在视觉效应上因其“形式”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以“快递箱”为载体
那么,在确立了尝试的出发点之后,作品得以呈现的载体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众所周知,以网购为典型代表的现代生活节奏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快递箱为元素符号的载体与人们变得息息相关乃至不可或缺。倘若进一步追问,这种“快递箱”与人们接受它的那一刻的心情有何种微妙的联系呢?“快递箱”又在某种层面上承载着何种意义?显然,它不仅仅是传递物品的载体,而且是沟通着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在“发”与“收”的过程之中,经过“手”的传递完成由起点到终点的使命,而这显然与个体的“人”有着共通性。而以“快递箱”为触及点和契合点,显然以其符号性的呈现、自身传播的广泛性、以小见大的表达方式以及立体构造的天然优势成为了笔者创作的最佳选择。
具体而言,笔者想通过材料的转换和立体的印刷来体现一个写实的生活物品。鉴于此,笔者最终选取了以玻璃钢为材料,用玻璃钢为底来做快递箱等实体作品。接下来,又收集了大量快递箱和快递相关的各种物品,并做了大量的相关实验。通过翻模打磨等前期工作之后开始了印刷制作,在以往印刷中都是以在平面纸上印刷为主,但这次创作改为立体印刷,自然而然也由平整的面变为起伏有坑的面了。难以避免的,也给印刷带来了较多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六个面的印刷和肌理图案效果,并兼顾外装图案、胶带以及签收单等等。当然,版画制作本身就会有偶然性,笔者通过完善思考和反复试验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这之后进行的基本顺利了,但难免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持进行则显得尤为必要。
3.语言探索中的相关问题
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之中,语言探索中的不确定性需要特别加以阐述。“不确定性”的本义为:系统状态过程随机或者无规律可循,显然这种随机和无规律可循正支撑着创作者不断去尝试,在众多的可能性之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然而随机和无规律也不是盲目地去变化,应当是在被限定之中求变。从另一方面来讲,不确定性恰恰又给创造者带来了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创造者所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这种不确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的变化当中找到创作者的个性化语言。至于创作过程之中的不确定性,则亦是如此。
当然,对于“韵律”的把控也是创作过程之中必然要重视的问题之一。韵律,是常被运用到音乐和诗歌里的词语,然而它的这种本身带着节奏感的特点,也存在于其他的艺术媒介中。相对于“快递箱”而言,将这种常见的生活用品以丝网版画的语言进行“重装组合”,让观众身在其中对其产生陌生的错觉,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跳跃性的而似乎又有规律可循的感受。然而韵律也不单表现在画面里,也体现在版画的复数性。而这种复数性也具备了韵律的特点。在《五个复数系列》作品当中,徐冰认为他的探索性还在于“象征性展示着一个艺术消亡的过程,它的深刻意义在冲破了艺术品总是作为一个固定结果出现的一般认识,揭示出艺术存在的另一隐蔽但却真实存在的方面,使以往的艺术活动得到大大的延伸。它不仅强调了行动的过程,而且完整地体现了艺术家的思维线”。在韵律和节奏中认识规律并突破常规,也需要有跳跃性的思维。显然,“快递箱”以其“习以为常”的普遍性沟通着创造者与观者之间的感情,打动着人们内心深处对自我生命本体的思考。
三、结语
通过这次毕业创作不但产生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还改变了以往传统单一的制作方式,从以往的单纯在平面纸上制作转变为在各种立体上制作,同时开阔了自身的思维,使自身对于丝网版画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也在某种层面上寻找到了契合内心的语言特性及方式,从而使自己向着更为成熟的作品前进。即所谓的“不破不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创作积极性和动力,也使自己学会了如何利用丝网版画这一画种,在创作过程之中锻炼思维的缜密性、创作的毅力,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