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对川渝地区 设计艺术历史的影响研究
2022-12-07朱文奇
朱文奇
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 重庆 400060
在中国移民史中,“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移民的主要因素分为两次,一次是元末明初玉珍入川,另一次是明末,张献忠入川。巴蜀移民来源主要以湖北孝感居多,辐射到广东、江西、福建等。现今,国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渝地区属于重要战略位置。成渝政府也推出了成渝一体化打造双城经济圈[.李波,曾珍,张荣佳. 凝聚成渝双城合力,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N].中国文化报,2020-07-10(004).]的政策,在此背景下,重提“湖广填四川”这段记忆意义深远。此次规模宏大的迁徙运动对巴蜀地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四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对巴蜀移民的保护与深入挖掘其价值是势在必行的。
移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需要包括政策、组织、市场等复杂系统。只有先去发现了移民文化,才能发掘其中的艺术价值。本文从艺术方面出发对移民文化中的荣昌陶、湖广会馆以及夏布进行探究,探究“湖广填四川”给巴蜀艺术带来了哪些东西,以及其对巴蜀今后发展的价值导向。
一、“湖广填四川”对川渝建筑的影响
在移民过程中,水路、陆路驿站在迁徙过程中不断完善,驿站不仅提供休憩游玩的功能,也提供了关系建立和维系的功能,也是有力的见证者。湖广会馆是其产物之一,会馆建筑大都建在商道和移民通道上。以重庆湖广会馆为例,从现状、形态结构以及装饰艺术三方面出发,进行简单的阐述。
1.会馆现状
根据统计在四川就有会馆建筑1400多所,移民会馆占了近三分之一。在经过两三百年岁月的积淀之后,移民会馆被破环得已经所剩无几。政府开始重视起来,刘正刚[.刘正刚.清代四川的广东移民会馆[J].清史研究,1991(04):10-15+42.]、何智亚[.何智亚.重庆湖广会馆历史与修复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6.]、郭璇[.郭璇.移民社会的缩影——重庆“湖广会馆”文化内涵三题[J].华中建筑,2002(01):71-74.]等学者也将目光聚集在此,并对其进行探讨与研究。移民会馆建筑主要分布在川东的重庆,长江上重要交通枢纽和移民必经之路;川西成都,四川的政治中心,是移民的主要迁入区;川南自贡、宜宾,物产丰富,商业繁荣,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移民和商人;川北和陕西接壤,有大量从陕西过来的移民。移民会馆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变迁。
2.重庆会馆建筑特色分析
湖广常有水患,为防止水患,将他们信仰的大禹作为主要供奉,这也是迁徙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寄托。会馆建筑也有其附属功能,内设祠堂、戏楼、茶室等。在选址上大都建在码头、港口等位置,或者黄金地段,彰显气势。湖广会馆建筑保留了大量的移民原地的特色,例如,建外墙黄色是根据汉族传统民族的徽派建筑和赣派建筑而来。“禹王宫”的木材也是从家乡搬来的,寓意免灾少病。在齐安公馆的外墙上有高而小的窗户,这是广东围屋建筑的特色,是出于防御性的目地。除了保留原有的特色,会馆建筑也融合了本土特色,例如,在重庆的湖广会馆建筑群体都是依山而建,布局灵活,层次丰富。北方的封火墙呈直线,严肃庄重,而重庆湖广会馆的封火墙体现了其灵动,连绵不断,与山地相结合,呈现造型多样,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空间。
3.会馆建筑装饰艺术
湖广会馆作为在明清时期的一个公共建筑,沿用了原来地方的传统文化和营造技术。在选择题材上,每个会馆都有自己的风格,有几何纹样、花草植物、动物,以及民间戏曲和故事等题材。比如重庆齐安公所雕刻的《二十四孝图》和广东公所的《西厢记》等故事,在木雕中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画面,描写的是山西。每个地方的雕刻手法也不一样,所代表的都是源地的高级技法,最常见的有木雕、石雕、砖雕等,还有一些其他装饰手法,比如在广东会馆的屋顶的脊部,有一层瓷片装饰,译为“岁岁平安”的意思,也能增加朴素致雅的观感。
“无处不雕刻,无处不装饰”来形容湖广会馆不过分,小到每个栏板,大到屋顶,都完全彰显了在建筑上追求极致的态度,也表现了当时移民者来源地的高超技艺,汇集了明清时期工匠的智慧结晶。
二、“湖广填四川”对川渝制陶的影响
荣昌陶又称“安陶”,位于重庆荣昌,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桂陶、云南建水五彩陶齐名。据考证荣昌陶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存在时间长,但也经历了三起三落。“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给荣昌陶注入了新的生机。
1.荣昌陶的文化变迁
荣昌陶在移民之前,就有大量的制造,因此保留了很多窑洞,例如安富鸦口村的甄子窑,但原地发现的大多为粗陶。作为荣昌陶手艺人的肖德森曾记录祖先从湖北迁移过来置办窑厂,新建了中兴窑。制陶的手艺随着移民运动的迁徙在荣昌种下了种子。除了肖德森之外,还有陈、周二姓,本就在原地懂得土陶技术,发现荣昌的泥土适合做陶,也做起了陶业。手艺是原籍的,但利用荣昌的陶泥和老窑洞来烧窑,使荣昌陶这种粗陶重新回到历史长河中,让荣昌陶再度繁荣起来,给制陶文化打上了移民的烙印。现今荣昌陶作为非遗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梁先才作为荣昌陶传承人,将夏兴古窑重新点燃,并召唤了一批老工匠人,如钟鸣、刘吉芬等人。他们开办教学、工厂,举办文化活动,提升了荣昌陶的知名度,使千年窑洞的火继续燃烧下去。
2.荣昌陶的装饰工艺变迁
荣昌陶在移民运动以前,以黑釉为主,再加上一些清釉类的简单釉色,但在移民之后,釉色从黑色淡化,出现了更多的特有色釉。从雕刻装饰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半干的陶坯上精修,创造了荣昌陶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法——刻花。后来“刻花”[.陶瓷刻划花装饰是指在尚未干透的坯体表面上,用竹制或铁制工具来刻划出各种深浅、面积不同的纹饰.]逐渐又演变成“贴画”的方式。这时期还出现了用镂空的手法做一些装饰纹案,把荣昌陶原来粗糙的制陶工艺变得更加精致,这种在装饰上的变化是非常直观的。移民运动也并不是一味地接受外来文化,也对本土文化有所保留,这样的碰撞融合才是有意义的。
各种非遗技艺都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和文化因子,荣昌陶是移民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因子之一,文化积淀深厚,但现在史料比较零碎,部分手艺已失传。从“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里也可总结出一点,不能固步自封在原地,只有去接纳、接受新的事物,进行重组,才能将技艺传承下去。
三、“湖广填四川”对川渝布艺的影响
夏布是川渝这场运动的见证,在明代其作为主要的布料,甚至远销印度,但经过战乱等,在四川地区夏布产量明显下降,直到这场移民运动,巴蜀夏布又重新复兴起来。夏布最早出土是在江浙一带,在初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客家人过来之后种植了大量的苎麻,苎仁是夏布的原材料。客家人沿袭了原地农商兼营的方式,除了自给自足,多余的夏布还会拿来卖,尤其是在客家移民聚集的地方,夏布更加明显,比如隆昌、荣昌、江西万载、湖南浏阳都是麻布制造中心。荣昌夏布有“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美誉。夏布本来就是一件艺术品,手工的编制加上精细的雕琢结合。
夏布在经过几代传承之后,演变至今,如果不注入新的血液,也将会被遗忘和代替。服装设计师张义超[.张义超杭州香舍服饰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和设计总监,主持"薰香"、"玫瑰香舍"、"CiCiCi西西可"三个品牌的设计工作.]就将夏布和折扇推上了国际时装周的平台;夏布传承人张小红[.渝州绣坊夏布绣博物馆的创办人张小红,她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针对夏布的粗糙的纹理,研究出了一套适合夏布的针法和绣法,将夏布造出了一种独有的韵味;马琳沁与唐艺也是夏布传承人,她们将夏布的制造技艺与现代元素相互融合,应用在刺绣、折扇、床上用品、家具用品等方面。保留荣昌夏布的传统工艺,注入新的创意,将非物质文化重现在当代,挖掘其独有的价值。这种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碰撞,让荣昌夏布在新的时代发光。
四、结语
在移民影响下,各地文化相互碰撞,形成了川渝地域的特有文化艺术。本文通过对湖广会馆、荣昌陶和夏布的分析,可见“湖广填四川”这场移民运动除了给巴蜀地域带来了人口和活力,还带来了许多艺术性的影响。古老传统的手工艺是民族文化的展现,艺术归结为民族文化。“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将全国各地联系起来,汇集了民间智慧,不断的文化碰撞出艺术的东西,这是民族的宝藏,因此对这段历史的文化考察和艺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抓住这个美好时代的发展机遇,在政策支持下,研发更多的文化艺术的作品,促进各地更多的文化经济上的交流,并且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也有了一个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