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意境研究
2022-12-07黄信
黄 信
陶瓷绘画是依附于中国画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随着装饰手法、工艺形式、纹样的不断进步与变化所表现出的一种独有的艺术装饰语言。在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两者的创作手法、表达形式、内涵等,均有很大的相容性、互通性,且陶瓷绘画较好地体现和传承了中国画的技艺,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两种艺术的意境[1]。
一、中国画与陶瓷绘画的互通性
(一)构图方面的互通性
自唐代以来,瓷器装饰中开始应用了中国画法,而元青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其构图布局,在程式和笔法上均大量借鉴了中国画的画法。同时其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延伸与升华,在平面的构图上虽做法不同,但呈现的效果是好的。中国画与陶瓷绘画的艺术形式和题材均完全不同,然而两者都是中华艺术的代表。
(二)技法方面的互通性
在画面风格和布局方面,中国画和陶瓷绘画的上下左右关系、虚实关系均具有共通的原点,后者吸收了前者对点线面的布局与运用精华,并融进了前者对技法的严谨与气势,前者非常注重笔法和气韵的融会贯通,强调线条的流畅、画面的气势腾飞及淋漓尽致的艺术效果。从古至今,最能够直接反映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的结合与影响、中国画与陶瓷绘画的共通性,当属元代的青花瓷莫属,其陶瓷绘画与当时的中国画技法同属于笔墨水性的技法[2]。
(三)意境方面的互通性
陶瓷绘画艺术中的意境与中国画对意境的探索、追求可以说是一致的,前者追求气韵生动和器型的结合,后者追求意境的体现。艺术家通过恰当的处理,给人一种多变、完整的想象空间,这也是中国画意境所富有的一种独特魅力,而陶瓷绘画艺术将意境的追求作为最高的境界。两种艺术形式在意境上的共性也就是意境的表现,中国画的构思重点强调了立意胸有成竹,陶瓷绘画具有明确的思想和意境定位,其在继承中国画以立意为重的基础上,还进一步调整了自身的陶瓷特点,从而得到了最佳的视角意境。
二、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意境的体现
从古至今,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实现了良好结合,促使中国艺术得以不断创新发展。艺术家们通过细致地描写景色或是生活现象来呈现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境,一些艺术家在两种艺术形式的表达过程中,一般都是因心造境。在具体的创作与艺术表达中,艺术家们会将两种艺术形式的意境转变成艺术精神,提升其艺术表现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两种艺术形式的审美精神。如:在展子虔的代表作《游春图》中,画家在创作中借鉴了自然景物,且在作品中不断融入自己情感,向观赏者呈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的绘画意境,有效提升了中国画的魅力、精神。又如:在唐代之后的青花分水作品中,艺术家通常选择中国画的用墨,并在作品中充分融入中国画的理论,体现出了艺术的自然神韵和审美精神,也成为明清时期彩瓷的良好表现。
关于陶瓷绘画的创作,进一步创新发展了中国画的“墨分五彩”,从而延伸出了“料分五彩”,正是这种演绎方式呈现出了一种浓淡分明、水色淋漓的奇妙境界。关于中国画与笔墨技艺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是借助水色晶莹清澈、笔法简练且意思完备的创作技法来呈现出良好的审美意境,由陶瓷绘画艺术来实现[3]。此外,在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通过结合气韵生动与器型来较好地展示自己的作品,立足于中国画来对陶瓷绘画艺术的特点加以调整,突出作品的精髓与灵魂,从而更好地表现出两种艺术形式的审美意境。
三、结语
自宋代以来,中国画和陶瓷绘画一直是同步发展,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两种艺术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均充分呈现出时代性的艺术特征与表现形态。促使两种艺术形式形成良好的艺术境界,进而推动我国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的不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