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展品呈现的情境要素关系研究
——以辽宁域内博物馆为例

2022-12-07王晓楠

中文信息 2022年3期
关键词:虚拟空间参观者展品

王晓楠

(联勤保障部队第四工程代建管理办公室,辽宁 沈阳 110005)

根据统计,辽宁地区目前拥有已建设完成并对外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数量26座,主要设立在沈阳、大连、抚顺等地。其中最大的博物馆是辽宁省博物馆,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座博物馆。馆藏文物包括书画、铜器、漆器、瓷器、雕刻、碑志等几大类共5.7万余件。藏品的时代,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辽宁省博物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播的最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也是考古专业最重要的调研资源;“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以及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等,这几所纪念馆担负着国家历史荣辱的铭记与传承的责任。此外,还有民族类型博物馆:沈阳锡伯族博物馆、抚顺满族民俗博物馆,从民族的历史到民族的民俗等方面讲述一个民族的发展与成就,为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作为叙事性质的信息载体,文化传播功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展示内容的特定专属人群很难依托某一个数字平台在短时间内建设如此严谨、庞大的虚拟空间场景,客观条件严重影响了受众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不计其数,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严重地被削弱,文化传播功能也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1]。

基于数字技术构建成的用于展览展示的公共空间,数字博物馆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以实物展览展示的形式,探索出以人为本的全新的人与物的关系,突破实物展览展示空间的限制,用数字化的手段,对叙事、参与、视觉等各方面改变参观者整体的感受。这个空间数字化的构建过程,是未来博物馆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数字博物馆现阶段应用的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将实体博物馆360取景拍摄后经过数字化处理,参观者可以自主控制前进后退等多种形式的行动方式,行走或者驻足,细看端详或者截屏保存。比如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全国美术作品展各类作品的展示,就是采取这种模拟实体展馆空间观展的形式。但是由于这种数字模拟空间的手段过于简单,包括网络质量、终端设备的品质都影响了单纯模拟空间的参观体验;第二种是以博物馆为独立域名,对展品信息一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再以平面视觉传达为桥梁,大多是将展陈物的高清图片连接在一起,目的只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展品。比如,大英博物馆的线上展厅,就是采取这个形式,它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时根据大数据信息调整更受欢迎的展品并给予优化,但是很显然,这种方式虽然快速直接,但是缺乏了博物馆传统展览展示的空间感受,以及对展陈物多层次视觉传播方式,不能完全模拟或者接近参观者的博物馆体验[2]。

博物馆传统的展览展示空间,是一个实物性质的叙事空间,无论是展示文物,还是展示场景,每一步都是预先以严谨的尺寸计算安排出来的,在这个以理性为主导的逻辑空间中,空间的宏大、色彩的配合以及灯光的氛围渲染都配合且突出了展品的特点,参观者可以随着路线的安排和建筑空间的创造沉浸在展览展示的环境中,然而,与此同时参观者的鞋子与地板材料的摩擦噪声、照明、周围人的影响以及参观者本身的疲劳感甚至是展品的灰尘等等客观因素,都可以影响这个叙事环境的沉浸程度,也容易带来枯燥的感受,甚至错过有意义的展品。

综上,由此带来的思考与挑战,数字博物馆的实现是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创造,信息技术、艺术、考古学、教育、学术以及文化创意等各专业的人才都应该投身进来。如何让博物馆在一个最恰当的发展方向上构建数字化;我们作为艺术工作者与考古学者,应该如何投身其中,才能实现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研究数字博物馆形式下的展品呈现情境。

博物馆从实体变成虚拟,首先要考虑的是展览展示的空间。在我们的概念里,博物馆通常指的是以建筑物为空间载体,向参观者提供展览展示行为活动过程的空间。空间为展品服务,同时也为参观者服务,空间的尺度、灯光照明、色彩、材料的质感等,都直接影响着参观者的参观行为,博物馆离不开物质,在这个人与物的关系里,物为主角,而人的行为则是在被动围绕物的活动中展开的,而虚拟空间里的,主角变成了人,那么考虑所有的因素的出发点,就都变成了以人为本[3]。

一、关于空间

这个虚拟空间的情境是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呈现的,尝试总结提炼实体博物馆的空间叙事方法,应用到数字化信息空间中。甚至是用新的视角来重新定义这个虚拟的叙事空间。数字博物馆肩负的社会责任依旧是传播历史文化、展示城市形象、承载社会意识、再现场所精神和彰显地域特色的,依旧是博物馆空间叙事的核心,是数字博物馆技术应用部分的指导目标。数字展示空间的主题来源、展示叙事要素的选取、叙事路径的组织与叙事氛围的营造,围绕展品信息展开的展现形式与手段,参照实体博物馆的实际建设与设计的案例,构建数字博物馆的虚拟空间,围绕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展开,展示相应的空间叙事信息。本论文目的在于以实体博物馆的叙事视角指导数字博物馆的虚拟叙事视角的设计,以此能够对数字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无论是传统博物馆还是数字博物馆,都已经不是单纯展览展示的叙事空间,它参与城市的规划、城市建设,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与城市的文化融为一体,那么数字化博物馆的设计,是否也可以以所在的地域城市紧密结合,在展示展品的叙事过程中,也展示城市发展的活力呢?本论文组成员一致认为是可能的。其一,数字化博物馆在展示辽宁区域内的文化同时也成为城市的客厅和名片,让参观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认识辽宁、了解辽宁、喜欢辽宁。其二,数字博物馆虚拟空间的灵活可变性。辽宁省地区内的博物馆多数为基本陈列空间,基本陈列空间内一般展示博物馆的永久藏品,因此空间的美学元素设计以及空间的展览路线设计基本上也是固定不变的,带来的参观感受难免重复、枯燥乏味,数字博物馆虚拟空间的好处在于可以灵活改善展馆的美学空间,也可以根据现代化的大数据信息手段收集反馈意见,调整空间、调整展览内容和展览线路,及时满足参观者的观展心理需求。这是体现在陈列基本陈列空间内的数字化手段,还有针对一些临时性的、满足短时期、小规模的展览展示要求而产生的数字化虚拟空间,随着数字博物馆信息功能的不断拓展、参观者对于新事物的渴求、以政府经济发展政策为指导的经济需求等,数字虚拟博物馆可以不定期地举办有特色有主题的临时展览,迅速地达到地域文化传播与经济产业发展的目的。实体博物馆的空间环境、照明装置大多是固定的,如果临时展览过于频繁,根据不同主题的展览都要随时调整展览展示空间,不同主题展览对于展览内容的不同、心理感应的不同以及展陈材料的损耗等产生会产生环保等可持续利用问题,这些实体博物馆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数字博物馆的展陈手段以数字信息的形式一并解决,由此可见,数字博物馆的虚拟空间展览展示的需求是广泛的,并且是迫切的。其三,数字博物馆的虚拟空间环境可以更好地体现展览展示的趣味性。实体博物馆已经成为城市最主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文化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体现着现代社会消费主义价值观,也深深地沉浸在信息爆炸的潮流时代中,无时无刻地不在消费着文化产品,数字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也需要在兼顾收藏、学术研究、全民教育、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基本使命,承担起为社会不同群体提供文化消费甚至娱乐大众的社会功能,在这样的功能背景下,数字博物馆需要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和主题展品中研发出更多隶属于虚拟展陈空间中趣味性更强、更吸引人注意的新奇点。

二、关于物

展品的种类、性质、内容、年代、特点等,也就是我们本次论文中的“物”元素基于辽宁区域内的博物馆特点,将展览展示的“物”可以大体归为几类,一类是文物、藏品,包括青铜器、陶瓷器、字画等,主要是辽宁省博物馆的藏品为主要展示对象,借这次论文的机会,艺术设计专业的成员与论文组内考古学专业的成员可以共同深入探讨物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从空间美学、到灯光照明美学再到叙事性语言要素的开发,都可以得到一个加深互相了解、融合的机会。第二类除了文物展览展示的内容,辽宁地区对于叙事性博物馆也有广泛的建设成果,比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锡伯族民族历史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等主题博物馆,除了涉及物品展示,还有以全景画为主要展示展览手段的叙事性氛围营造,在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全国美展的线上展厅,美术绘画作品的展览仅仅是靠实体展览空间的360摄影手段实现的,然而在本次论文中,我们为围绕“物”元素要探讨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将这些场景利用数字化手段形成动态的视觉影像,加入声音元素,使参观者的参观感受更真实,仿佛置身其中,历史代入感更强。相比于实体博物馆中高额的静态场景再造费用,这种动态呈现情境的方式无疑是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以沈阳市沈北新区的锡伯族民俗博物馆为例,场馆中使用了大量的静态模拟场景,这种静态场景的展示手段是目前的博物馆行业中最常用的,这种形式的弊端其一,所需要的施工费用造价不菲,平均每平方的造价要达到1300元,其中还不包括场景中艺术品价值。其二,更新缓慢甚至不更新,不能满足参观者的心理需求。本论文组设想把这种静态情境变为动态情境,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表现形式可以是动画、可以是拍摄短视频,使之成为和数字空间一样的数字视觉信息,可以在参观者自主操控下或者自动嵌入展开与之有关的更多的信息,相比于静态情境,这种围绕主题的展览动态叙事方法更立体、更真实并且信息量更大。围绕“物”探讨的第二个设想,是针对出土文物发掘现场的,由于工作性质和场馆空间的限制等因素,我们只能看到被清理后的文物,却不了解挖掘出土的过程,对于考古学相关受众人群来说,这不免是一种遗憾,如果在考古挖掘工作中能够将工作全程记录下来形成纪录片,再以多媒体形式在市博物馆中播放的话,那么这个学术价值将会是巨大的。辽宁区域内,有相当多的有价值的考古发掘工作现场,以最著名的“红山文化”为例。红山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辽宁西部的朝阳地区恰巧是红山文化的参与带,起始于5000~6000年前,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细石器工具最发达的时期,大量的发掘现场的震撼实景都很少参与到红山文化的石器、玉器等展品的展览展示的活动当中,如果数字博物馆创建,诸如此类的珍贵的记录影像就可以突破空间的阻碍以数字化形式被大量的展示,这样做的意义,无论是对文物本身,还是对辽宁地区的文化硕源,都是积极的。这也是本论文组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作为情境呈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如此有人类价值的文化以现代人能接受、能理解的甚至是愉悦的方式呈现,并且能够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呢?

博物馆虚拟空间根据展品的展示需中除了要对情境的呈现进行再设计,通过现代的数字化手段使人与物产生互动、融为一体,成为承载历史文化、重温革命场景的一个虚拟空间场所,实现传播文化与教育传承的目的。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东方足迹”展区中的动态《清明上河图》。以放大原图30倍的尺寸将这一展示百姓过节赶集盛况的古代经典画作通过动态影像的形式还原到长130米、高6.3米的屏幕上,通过动画展示,我们可以看到车夫牵引毛驴缓缓走向城门的景象、纤夫拉着船索高唱号子的情景,还有大船在众人帮助下晃晃悠悠通过虹桥拱洞的场景,等等,配合声音、灯光照明的光影效果等辅助因素,带给观展者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身临其境的感受,当然,这还仅仅只是在实体展览场馆中,用数字化影像手段来实现的,如果把这种数字化影像在全数字化虚拟空间里实现,那带来的感受更是非同一般。这也是在本次论文中期待能够探索出来的一条道路:该如何衔接,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使数字博物馆的表现形式走向多元化。

三、关于人

这里的人指的是参观者,参观者的体验感是我们论文组在本次论文中探讨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将实体博物馆中,以物为中心的思想转变成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数字空间的氛围营造、各内容之间的数字化衔接,还包括展览内容路线的设定以及不断地灵活更新,各方面紧密配合才能使参观者对数字博物馆的体验感达到最佳,可以让数字博物馆不受地域限制,扩大文化传播力度与范围,从而让参观者真正接受这种新的博物馆形式。

立足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区域特点,以主题性博物馆偏多,又是满清王朝发源地,文创产品的消费市场与可开发潜力巨大,随着经济形势逐渐由线下大比重转为线上,以数字博物馆的开发为目标,传统博物馆向数字博物馆的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在全球经济数字化的大趋势下,本论文组旨在立足于辽宁丰富的展览展示文化资源,以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转向更深层次理论研究,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辽宁自身的数字博物馆的艺术表达语言。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参观者展品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最美的蝌蚪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基于虚拟化的相向行驶车辆间通信机制的研究
脑洞大开
数说InnoTrans 2018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场馆学习中的参观者研究:进展与挑战*
CCMT2016展品预览(1)
奇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