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研究
2022-12-07刘秀莲
刘秀莲 李 尧
(1.江汉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2.江汉大学 智能制造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语言交际功能的体现在于使用该语言的群体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有效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使用的沟通模式有听说读写,其中听的方式约占45%,说占30%,读占16%,而写占9%(Hedge,2007)[1]。这里不难看出,听是人们进行交流最基本的方式,是信息交流的首要环节,而且不受听者教育水平的限制,只要是群体中生活的正常人,均能使用。而要实现语言的功能,仅有语言自身的知识还不够,对此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早在上世纪70年代在其论著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中就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的概念,强调了语言的使用不仅要有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更要有其使用的可接受性或文化上的可行性,也即语言最主要功能是体现其社会交往能力(Hymes,1972)[2]。随着上世纪中国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内的语言专家们在此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有胡文仲(1999;2004),[3]关世杰(1995),[4]林大津(1996)[5]等专家学者,其研究均指出了文化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进行信息沟通时,离开了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其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很难实现的。英语听力理解的关键,是听者必须借助相关的先前知识和听力材料中的语境来理解话语。而在聆听英语声音信息时,听者不仅要辨识所听到的语言信息,更重要的是能解码其交际信息。而对于原语交际信息的处理,离不开原语文化环境。在英语听力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对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对其语言使用的限制及影响作用。大多数中国学生的英语聆听能力提高缓慢,不是因其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不足以用于语言交流,而是很大程度上因为不了解语言与其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在当今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弄清楚英语听力理解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的创造是人们基于在群体社会生存中的所需,用以达到沟通的目的。所以语言的功能要能清晰地反映使用该语言群体的文化内涵,那么语言的意义与使用惯例也就会受到这个群体的文化思想、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的牵制(陈国明,2009)[6]。而语言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同时影响人们的认知系统,给言者提供一种解释其经历的习惯性模式。但无论是语言决定论还是语言相对论(Brown and Lenneberg,1954)[7]都认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人类不同的语言系统有着不同的文化模式,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模式给国际的交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要想有效地使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就必须弄清楚其使用的文化特征,也即了解语言使用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二、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我国的外语教学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随着新科技及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进行国际交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无论是线下或是线上沟通的便捷性和即时性,均要求言者有较好的外语听说能力,而对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来说,这恰恰是个短板。传统的教学模式除了技术手段不够先进外,教师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也不够深刻,并且在教学中缺乏跨文化意识及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储备不足,特别是对英语听说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缺乏研究。他们常常以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一门语言的符号及构架规则就可以用这门语言进行交流。这种认知往往忽略了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听力教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尽管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英语词汇,进行了大量的精听或泛听训练,但他们对材料中的某些信息依然不能理解,甚至还会误解。因为不了解英语中的某些文化现象,学习者就以自己文化的标准去解读,结果只能是对所听材料一知半解,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听力理解能力的滞涨,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教师自身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储备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外语人才的培养。那么,英语听力教学中有哪些跨文化问题呢? 下面就此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发现问题,改进教学。
三、英语语音及表达上的跨文化问题
英语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在其传播过程中,不同的语言文化给英语词汇、句子的发音也附着了其不同的文化色彩。最为典型的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等。英语发音的变化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国际交流中。如deck,大多数英美国家发音为/deck/, 而在新西兰,人们通常念成/dik/。 除此之外,各地的口音如伦敦音也是学生面临的困难,再加上英语口语交际时的连读,省音,略读及同音异形词等问题,更加大了学生听力理解的难度。再有,中英在许多方面的表达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如英语数字的表达就与英美文化密不可分。在英语里有基数词和序数词之分,而且年份、电话号码中“0”及金额数字的表达就与中文大不相同。如1970,在被看作年份时,念成nineteen seventy; 电话号码中的数字0在发音时即可念作zero,也可读作字母“o”;但在作为金额数字之意时,既可念作nineteen hundred and seventy, 也可读作one thousand nine hundred and seventy。英语中一般的金额数字的表达通常是按从右到左的顺序将数字每三个分为一组,其数字群级从右到左分别是hundred, thousand, million, billion及trillion等。比如大数字198765432105160在口语表达时,首先按此规则分为198,765,432,105,160五个组,从右到左分别对应的群级名称是hundred, thousand, million, billion 和trillion,所以这个一百九十八万七千六百五十四亿三千二百一十万数字的英语表达则是one hundred (and) ninety-eight trillion seven hundred (and) sixty-five billion four hundred (and) thirty-two million one hundred five thousand one hundred sixty,这样的表达不像用汉语表达时那么直接易懂, 学习者必须在解读过程中将这一组组的数字转化成母语方能理解。这无疑会使他们在听的同时用掉更多的时间去转换思维,从而影响了对紧接着又不断涌来的语音信息的接收。英语与汉语在表达上的这些巨大区别,时常困扰着英语学习者。
四、英语听力材料的语义跨文化问题
学生对于语言材料中词语句子意义的理解困难问题,首先来自于对词汇自身概念的认知差异意识的缺乏。如听力材料中出现的固定搭配词语“Her husband is very happy, for she isin the family way”,在这个句子里,in the family way就不能按字面的意思理解为“在家庭里的方式”。当in the family way这四个词形成了固定搭配时,其语义就由family在英语文化中原指一个家庭是由父母及孩子组成之意转变为本句中妻子将为这个家庭孕育新生命的理解了。所以,若再理解成“在家庭里的方式”,就不符合这个语境下的逻辑了。而事实上,在这句话里,言者想表达的就是“妻子怀孕了,丈夫很高兴”,in the family way变成固定搭配时的意义“怀孕”与其字面意义已发生了巨大改变,如若学习者不知道这一文化知识,其对该听力材料的理解就会被卡住。又如在句子“The defendants themselves suddenly brimmed with an aggressive confidence as if the verdict wasin the bag”中,“in the bag”按字面理解应为“在包里”,可如果这样解读该句的话,就没办法理解“as if the verdict was in the bag”,因为verdict指的是法庭审判的裁决行为,它不是物品,可以放进包里。实际上,这个固定搭配词组的意义源于上世纪20年代,“纽约巨人队”(棒球队)在每次比赛领先且快结束时,都会把场内事先预备装有替换球的球袋带离球场,他们认为这种领先情况下不再需要更换球,并迷信地认为这样做的话该球队就可取得最后的胜利,于是固定搭配in the bag就转为稳操胜券之意了。此外,在颜色和数字及动植物的认知方面,英汉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如在句子“When John’s brother got a new bike, John was green-eyed”中,green-eyed是指嫉妒之意,而在汉语里我们表达嫉妒时常说“得了红眼病”。对于嫉妒的表达,英语里用的是绿色,而汉语则是红色。这些句面意义和其真正要表达的意义差别巨大,而究其根本原因是该语言的文化引起的。没有这种跨文化的意识和知识,在聆听理解过程中自然会困难重重。
五、听力材料中的句法跨文化问题
在接收听力材料的信息过程中,语句的惯用表达常常可以帮助听者预构所听内容,但在句式的构成和表达上英语与汉语之间常常存。较大差异。英语的表达注重分析性和直接性,而汉语则侧重于综合性与间接性。如在句子“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中,[8]句子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分析形态,先综述再分析解释;而如果用汉语进行表达,则会先陈述原因,再做出综合之势,即总结“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在句子的构成中,英语句子的主语还往往强调物性,而汉语则重人性。比如:“…when her vision had failed, looking down for a long time…”(Momaday, 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9]划线部分的句子主语强调的是客观事物,而如果以汉语思维表达的话,其主语就会变成“她”而不是“她的视力”。这样的句子结构差别往往使学生在聆听时不能直接解读到句子的信息,大脑中总要进行一番英汉思维的转换才能明白所言之意,这无疑加大了大脑理解语料的难度,而且耗时。因此学习者也就难以跟上即刻又出现的新的听力内容,造成理解滞后,对整个语篇的理解也就只能是不连贯的一知半解。所以,学生常常感觉听力语速过快,而实际上学习者的大脑在加工所听到的信息时,遇到了跨文化问题,需要更多的时间转换成自己的母语思维,进而影响了后续听力内容的接收。句法的跨文化问题即便是在阅读看得见文字的情况下,也会使学习者的认知感到疲倦,更何况听力过程中只有听觉这唯一通道去接收瞬间发生的信息传递。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它将是更大的挑战。
六、听力材料内容自身的跨文化问题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还有一个常遇到的跨文化问题,也即听力材料自身内容的跨文化性。学习者对听力材料所涉及的领域越熟悉,就越容易解读所听到的内容,对于不熟悉的领域,即便是在用母语交流也会感到困难,更不用说在外语交流的环境了。英语听力材料中的文化现象如果在自己的母语中缺失,这对于学习者来说等于无预备知识可以激活,即便学生能听懂每个单词,也未必能理解语篇传递的信息。如一段关于感恩节的饮食文化材料的介绍,对于不了解西方感恩节文化的听者来说,只能说他/她听到的只是一串语音符号的声音,并不能对其材料中所提到的食品制作及使用的意义内涵有深刻的解读,更不能领会这些食物与感恩节文化的关联,自然也就理解不了这些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英语语言中有许多表达都来自于基督教的«圣经»故事,而我们的文化中鲜有这些内容,学习者在聆听时遇到类似的问题经常会感到大脑一片空白,无法对听到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所以,这种听力材料自身内容上的跨文化性会直接带给听者理解上的困惑,因为听者无法从自身母语的体验中去感知。
七、交际模式的跨文化问题
语言的交际模式往往受制于其群体共有的文化影响。如见面打招呼的方式,称呼的使用习惯,表达上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等,无一不是群体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宗教信仰、习俗、生活模式等往往会给一个群体的交流模式打上其文化的烙印。如英语对话中人们相互之间称呼的原则就与中国文化大不相同。即便对方是长辈或是自己的老板,在称呼上一般情况下也常常是直呼其名,这让许多学习者十分不习惯,没有了长幼、上下级区别的称呼,听者难以即刻辨识听力材料中的人物关系,从而影响其对整个语篇内容的解读。
结语
英语听力是进行国际交流最基本的方式,在这个语言信息输入的过程中,听者必须不断地对所听到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做出有效的反应。但在其认知构建过程中,除了要面对英语语言自身的符号问题,听者还要就其符号所蕴涵的跨文化交际问题进行辨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解读和跨文化沟通。而对于英语听力教学者而言,弄清楚学习者听力认知过程中的构建困难,才能真正帮助学习者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训练量,收效甚微;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让英语成为人们在国际交流中真正有效的使用工具,使所学语言能活学活用,服务于人们的所需。教师只有自身有了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英语听力中的这些跨文化交际问题,才能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学习研究对策,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水平,在日益增强的国际交流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