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2022-12-07张孟娟
张孟娟
(福海县第一高级中学,新疆 福海 836400)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国际地位不断增强,这也加大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开始在各大校园普及化,创新型人才开始作为教学培养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便显得很重要了,通过良好问题意识的形成,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通常来讲,学生获取知识是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的,只有在脑中提出问题,才能实现对知识的有效理解和利用,进而解决问题,使自身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只有建立问题,才能培养思维,学会思考,并落实到行动中,对问题积极探索。也因此问题对学科教育来说十分重要。
1.对知识深层次的掌握
学生学习本身就是建立在形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来的,如果学生只接受课堂所讲内容,而不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提问,就很容易导致思维机械化,难以真正对知识进行了解,只是一种低效率、形式化的学习,最终学习效果不符合理想。学生在对知识点思考的过程中,就是在与认知思维相碰撞,最终基于自己的疑惑而形成问题,并深入思考。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2.拓展学习思维
对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来说,思维拓展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强化的能力,从课本知识点来看,包含了文言文、散文、古诗文等多种文体,在学习阶段经常会面对许多不熟悉的知识,这时候想象思维将发挥很大作用,学生通过思维对知识进行思考和理解。而思维调动的基础条件就是问题的提出[1]。问题在发现后,学生会建立思考,而这个过程将形成对应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
3、提升做题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在学习以及测试的过程中,通过树立问题并展开分析,久而久之就会了解这类问题的规律,加强对知识的利用,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最终应试能力得到提升。通常应试试卷都是通过问题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加强对题型的了解,最终提升学习能力。
二、高中语文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在落实上存在问题分析
1.学生方面
第一,未对学科建立正确认知,导致学生问题意识难以形成。在高中课程中,语文课程的难度相对要小一些,同时作为我国的母语,学生之间的分数差距相对不大,而教师在教学期间通常不会涉及难度较大的问题,加上学生所做的课后习题正确率相对较高,倒是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难度不大,对课程学习不重视,也就难以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基于这种情况,学生很难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2]。
第二,教学模式的常规化导致学生未建立问题意识。学生从幼儿园期间学习语文就只要单一的教学模式,并在深入小初高后仍未产生较大改变,最终学生形成了对应的学习方式。通常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对知识内容进行讲解,很少建立问题教学,导致学生也更注重于背诵、写作方面的学习,学生在课上状态基本是以听教师讲课为主,他们缺乏高度的激情,担心向老师提问后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最终导致上课时很少发问,这种情况很难提升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淡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传统观念扼杀学生问题意识。传统观念下学生对教师的信服度很高,通常就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课本中写的就是真理这种情况,学生基于这种观点影响,对于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很少主动去探索,提出问题,最终弱化了自身质疑能力,并形成习惯,教师在台上说什么,他们在本子上就写什么[3]。
第四,应试教育使学生忘记问题意识。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他们日常需要做大量高考习题,为提高做题准确率,他们通常会使用固定模板来套答案,也因此学生很少去思考答案是否有其他可能。虽然现如今语文试卷得到改革,相关内容开始注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量,但其模式化的问题还未得到完全解决,即使问题题材创新是基于培养学生发散能力而形成的,但学生在升学压力下,缺乏对探索问题的激情,最终很难形成问题意识。
2.教师方面
第一,传统教学方法的频繁应用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受到抑制。现如今一些教师在日常教学环节仍在使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课堂满堂问现象非常常见,虽然这种授课模式比较轻松,但很难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问题探索意识无法在课程教学中被激发出来。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很多时候都过于简单,无法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首先,问题问的相对笼统,提的问题更具宏观意义,不够具体,表述问题也有些模棱两可,不够准确,教师在建立问题时有必要认真组织语言,提高表述能力,精准问题。其次,教师只通过单一角度来提出问题,问题局限于比较狭窄的知识范围,师生探讨时很难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如果这种情况长期进行下去,学生问题意识就不能有效建立,学习兴趣受到打击,最终无法针对问题展开深层次分析,构建解决思路。最后,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存在模式化的问题,教师想要提升教学效果,就需要加强课堂趣味性,如果课堂教学过于模式化,就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4]。比如,说在《木兰诗》一课中,涉及到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名词,教师就可以基于此来建立问题,将其与诗词对联中的“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做对比,彼此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差异?这种提问能够将问题水平提高,更易吸引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兴趣。教师需要具备很高的知识储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引申,同时在建立教学问题时注重于趣味性的塑造,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思考问题时,需要调动自己的智力来寻求答案,这个环节智力操作越重,问题水平越高,更易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培养问题意识需要考虑问题性水平问题,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引入新思想,强化专业水平,丰富教学内容。
第二,高考使教师被动扼杀学生问题意识。目前受高考影响,应试教学模式仍为当今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模式,在这种背景下,问题意识的培养会占据有限的教学实践,而在培养问题意识后,也很难快速在学生身上体现教学效果,并会缩减习题训练实践,这就导致问题意识培养工作常被语文教师所忽视,在课堂上教师更注重讲解与高考相关的题型,同时还会强制让学生将固定答题模板进行背诵。虽然当今社会奉行素质教育,但受高考影响,语文学科教学还是更注重于灌输式教育。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而言,是其今后发展必备素质技能之一,教师应加强对其的认识,以学生发展角度思考,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序性。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头脑非常活跃,思考问题时自身探究能力也将得到增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将受益他们的终生,而问题意识培养需要保障有效性,应结合课堂实际来将其具体贯彻落实。
第三,教师本身素质高低将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造成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在综合素质方面无法得到统一,教师个体能力的强弱以及自身所具备的责任意识,将决定问题意识培养的最终效果,也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依据。通过实地调查可以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对于师生群体而言,有必要认清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三、问题意识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落实的方法
1.为学生创造勇敢发言的机会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学都更加突显教师的教学地位,教师的权威性很高,而教师在知识讲授时通常是不可置疑的,学生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下,导致他们即使产生问题也不敢向教师提问,学生因为担心受到批评很多问题都积攒在心中,最终不了了之并形成习惯。因此,想要在学生群体中有效培养问题意识,需要为其创造提问环境、提问空间,促使学生敢问问题,积极问问题。由此可有以下几点来具体落实。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来了解教材,学生只有清楚地认知到教学工作中教师与教材所发挥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通过素材来展开学习,但素材的内容并不是百分百正确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但并不是不可挑战的。学生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框架。其次,教师应秉持鼓励态度来引导学生提问,比如常说的相机诱导,教师在课堂中主导,以学生对课业的困惑为依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展开独立的思考,并在合适时间将问题提出,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索;也可以通过激励评价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展开提问。学生所形成的问题不一定有价值,但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来深入挖掘,以此对学生提问问题进行肯定[5]。
2.多措施应用来让学生喜欢上提问
在教学工作中,学生需要对知识点建立兴趣,才能更投入的听讲,对此展开思维拓展,主动建立问题并探索研究,培养问题意识也应该以兴趣为基点。为此可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推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如果发自内心的喜爱教师,就会在其课上保持高度激情,那么问题意识培养也更加容易推进。因此,教师应改善传统模式下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教学中心地位,树立师生平等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基本的尊重,同时多展开一些情感沟通,将学习主动权移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信任,增加对教师的好感,最终有效地缩短师生距离。而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要融入自己的感情,为学生营造更轻松愉悦的学习平台,促使他们能够更放松地将自己的疑问告诉老师。另外,缩短师生距离也可以通过教学技巧的灵活应用来实现。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注重用诙谐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绚丽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文字、语言的魅力,提高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喜爱,最终更积极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同时,现代化电子技术也应被灵活应用到语文课程中,通过图文声像的集合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感官,在这种模式下激发学生想象空间,在这种多感官教学模式下,更利于学生对问题建立思考,最终让学生喜欢上提问。
比如,学习《听听那冷雨》课内容时,可以先通过大屏幕为学生播放课文朗读,以此将课文所带有的那种意境营造出来,之后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比如文章题目的用意,作者在其中都听到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等。学生在建立问题后,反复对课本进行诵读分析,最终实现对教材的深入化解读。
3.立足学生合作,健全语文思维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来建立合作学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光能够拉近彼此的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构建良好的问答环境,为学生带来更大的思考动力,并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语文思维[6]。不过在学生合作探究阶段,教师还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发现学生的问题后及时进行解决,以此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得到发挥。学生在小组中的学习情况需要教师实时的关注,保证其语文思维在其中得到培养。比如,在学习“谏太宗十思疏”时,为提高学生对本篇文言文的了解,懂得其中主要知识点以及思想情感,可以根据教学课堂学生情况来对展开分组,让学生一起合作来翻译课文与赏析课文,在翻译阶段学生针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纠正自己对文章的读写问题,实现语言运用的优化,促进语文思维的养成,最终形成相应的语文素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彼此之间探讨问题,结合自己的推理和认知为对方解答,同时如果这一问题有过多学生疑惑,也会激发学生向教师提问的勇气,提高他们对提问的自信和积极性,长久下去有利于养成问题意识。
结语
总的来说,高中语文课程注重于学习思维的培养,而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后,能够发挥探索精神,深化知识点的理解,形成语文思维,这与上述语文教学要求相对应。因此,教师需要多多开展问题教学,改进现今存在的学生问题思维薄弱现象,优化教学方法,提高问题的质量,通过建立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来提升学生学习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