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理工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五位一体”实施体系构建研究*

2022-12-07姜盼秋

中文信息 2022年6期
关键词:理工类五位一体劳动

姜盼秋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1731)

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大纲》)都明确提出,高校要采取有效举措切实加强劳动教学工作,把劳动教学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进一步丰富、拓宽劳动教学实现渠道[1]。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提出要完善劳动教育评估,研究设立劳动清单管理制度,明确确定全国中小学生参与劳动的基本内容和条件,引导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学会勤劳、学习勤俭精神,强化过程式评估,并把参加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情况和实施状况列入全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理工类大学生作为中国实现科技兴国的重要人才储备来源,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新时代理工类学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保障机制“五位一体”实施体系构建研究,增强理工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技能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理工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与内涵

开展新时代理工类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与历史使命就是立德树人,理工类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备坚实理论基础、专业知识整合和集成的能力,在未来能够推动国家学术前沿、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与社会文化现代化建设,堪当中华民族复兴重责的创新型人才。通过构建新时代理工类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引导我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念、培养科学创造需要的先进劳动技术和积极的劳动精神、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与品质,并掌握科学创造的劳动技能,为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实现,为构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进行的人力资源储备,和造就“大国工匠”和“科学大师”的迫切需要,对于提升理工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其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广大青少年在投身实践、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在增长才干和磨炼意志中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进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这就说明,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习惯养成,还包括形成合理的劳动价值体认,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中国大学生劳动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培养合理的劳动价值理念、优秀的劳动品质、端正的劳动观、劳动精神和现代化劳动技能[2]。《意见》中明确,“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塑造科学合理的勤劳人生观,即经过教育引导中小学生重视劳动、尊重劳动,形成了勤劳最荣耀、勤劳最伟大、勤劳最崇高、勤劳最美好的价值理念。通过学生从劳动教育的不同层次中感受、探索劳动的价值意义,在艰苦奋斗、诚信劳动、创新劳动上下功夫,从而将之内精神化为社会价值观,成为广大学生的一种自觉情感。培养学生现代化的劳动技术,则可以利用学校劳动教学课题、科研设计课内外的劳动课题等,带动学生全面学习、掌握所必需的现代化劳动技术。

二、新时代理工类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

《意见》和《纲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事业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尽管当前全国高等教育系统更加关注劳动教学在综合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部分院校也开始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和教学计划,但比照上述《意见》和《纲要》的规定,理工类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仍存在着若干问题。

1.人才培养环节未体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

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时,往往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拓展以及国际视野等的培育,对于劳动素养的培养较为缺乏,导致课程设置中专业教育可以得到充分重视,往往会弱化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甚至忽视了劳动教育课程[3]。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一些高校未将劳动素养与创新能力纳入考核,系统性组织和实施劳动教育较少。在各种考核标准和学校毕业要求中,基本忽视了对劳动素质的教育和对劳动价值观的引导,由此造成了本科生的劳动教育弱化,从而导致了本科生的劳动安全意识淡漠、劳动能力低下,甚至形成消极的劳动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2.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不够完善

新时代理工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关键是劳动价值观引领和新时代劳动技能培育。理工类大学生作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人才储备来源,其劳动教育存在系统性、科学性不高,科技创新思维训练不足,价值被弱化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劳动素养评价和组织保障方面,未一体化设计劳动教育内容和劳动教育实践[4]。

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理工类院校进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日常宿舍卫生清洁、社区实践与志愿服务、劳动教学、专业实习、生产实践等,但存在校内外的劳动资源较少,学生生活劳动区域也比较狭小,且劳动教学课程设置并不齐全,劳动频次不够等问题,无法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对理工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缺乏可行性。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长期、系统的计划与组织不足,实践活动多停留在表面,实际操作性不强。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生产实践等劳动环节设置上更偏重劳动技能和知识传授,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情感不足[5]。并且大学生劳动教师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也较少,无法适应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普适性、系统性以及劳动教学实际的需要。

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系统尚不完善,部分高校劳动教育考核是结果性考核,以证书或者总结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缺乏过程性考核以及定量考核,并且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体系等考核体系中未体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无法形成尊重劳动的氛围。

三、新时代理工类大学生劳动教育“五位一体”实施体系

新工科建设赋予理工类大学生劳动教育新的内涵,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必须明确劳动素质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关键地位,把劳动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不断探索构建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保障机制“五位一体”实施体系,培养学生的匠人敬业精神、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1.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是完成劳动教学目标的基本渠道[6]。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理工类大学生培养方案,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已有的教学课程,并整合优化校内课程设置,逐步建立富有开放式、综合型的劳动教学体系,从而提高理工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能力,并推动其在构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有所贡献。

《意见》还明确,普通高等院校研究生阶段劳动教育专业课不能低于三十二课时。受到系统性的劳动教育及课程资源影响,在课程设置初期,可以探索采用主体课程与主题劳动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育课程全覆盖。以某高校光电工程学院学生为例,学院推出《种植体会生命的力量》,从开辟农田、种植、浇水、施肥、除草再到收割,学生经过了一连串的劳作过程,通过出力流汗、磨炼意志,促使学生最终形成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良好品格。主题劳动教育课程则借助学校、学院的劳动资源,如园林养护、环境清洁与动物喂养等现实需求,采用承包制的方式,由学生主体来完成相应劳动,通过校内成建制的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爱校、护校的意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负责、奉献、勤劳的品质。

理工类专业也要根据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开展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素质教育,主要涉及新科技、新工艺、前沿技术,以及科研伦理、工程伦理、社会道德等方面内容,并指导大学生培养诚实劳动的意识,崇尚创新劳动与科学创新。学科特色劳动实践教学应当以夯实基础知识,激发科技创新思想,指导学生创新地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为目标,并对教学的整个实践和评估环节都加以科学设计和论证,以便于促进学生在专业特点劳动实践中逐步累积职业经验,从而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2.完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建设

除了课程体系外,劳动实践体系也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理工类大学生的劳动实践体系,主要分为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实践、社区实践与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生产实践、勤工助学等方面。虽然很多理工类院校在劳动教育的教学实施方面已有不少积淀,如工程训练中心、校内企业见习实践基地等,但仍分别面临着部分实验教学内容相对过时或体验不够深入的问题,因此高校需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开辟实验平台,建立产教融合教育培训基地等,以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掌握科技创新企业的产品发展趋势,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最新动向和新兴科技发展,并以此培育科学创业精神,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创新劳动能力。《意见》还认为,高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这就要求理工类高校要与周边科技企业建立实践平台,加强与企业合作的深度,整合丰富的产业资源,为大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提供便利。

3.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设计

评价系统是学生完成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保证。加强劳动教学评价系统设计应强化对劳动教学课程、教师劳动实践和学生劳动素质的综合评估考核。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实践考核课程教师、企业导师等联合考核。学生劳动素质综合评估考核系统则将融入全国大学生劳动综合素养评价系统,同时适度增加其比例,并强化过程性评估,结合量化评估,指导学生热爱劳动、创新劳动,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质和创造力。

把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引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将能够有效增强劳动教育评价的有效性。以某高校光电工程学院为例,通过设计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劳动教育的综合评估指标并具体实施,来阐述劳动教育综合评价系统的关键要求。为支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劳动教育综合测评指标一级指标分为劳动素养与创新素养。创新素养方面,有机匹配光电学科建设发展,将学科相关的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劳动技能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具体实施上则按科技创新竞赛获奖和参与情况进行划分等级。劳动素养方面以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情况、劳动实践情况以及日常生活劳动如宿舍卫生等作为评价指标,具体实施方面则根据劳动时长、卫生情况以及课程修习情况划分等级。通过突出劳动素养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比重,从而让获得劳动成果和创新能力的同学获得相应的荣誉,引导学生勤于劳动、善于劳动。

4.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新工科视野下,为实现新时期大学生劳动教师的培养目标,高校将着力构建专兼结合的完备劳动教学师资队伍。按照教学需要设置劳动培训师,根据最新劳动政策、劳动教育要求、科技前沿进展进行内容更新,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手段更新,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保障课程的前沿性与科学性与教学效果。除劳动课老师之外,学校还应聘请劳模、荣誉教授、专业技术名师等,作为劳动教学兼职老师,进行劳模精神、匠人精神的专题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以丰富劳动教学师资队伍,拓展劳动教学途径,充实劳动内容。

5.加强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学校和学院分别设置校院两级劳动教育工作小组,由学生工作负责人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劳动教育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资金保障以及督察评价。加强劳动教育专项资金投入,用于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以及其他相关工作开展。高校除了建立专门的劳动实践基地外,也可以尝试加强公共区域包干化设计,为学生日常劳动提供稳定场所。

猜你喜欢

理工类五位一体劳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理工类院校韩国语专业转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大学理工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