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养老需求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CLASS数据的实证研究

2022-12-06徐晓雯张秀婷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类别养老老年人

徐晓雯,张秀婷

(山东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济南 250014;山东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014)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增加。面对老年人多样化、动态化的养老需求,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提高养老服务水平。2019年9月民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2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达到100%,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202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强涉及资金监管,加强运营秩序监管,压实机构主体责任,发挥标准规范引领作用。虽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工作要求,但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仍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存在服务质量不高、法制保障不足、物质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服务能力欠缺、工作秩序不规范等问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因此,了解并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很多学者意识到老年人养老方面的供需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供大于求的问题突出,无效供给造成资源浪费(1)李长远、张会萍:《包容性发展视角下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非均衡性及调适》,《现代经济探讨》2018年第11期。;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需求大于供给(2)郭丽娜、郝勇:《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多维数据的验证》,《社会保障研究》2018年第5期。。盛见分析了造成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3)盛见:《社会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分析与破解路径》,《中州学刊》2019年第12期。。田北海和王彩云发现老年人在医疗和精神方面有较高需求,家庭中有配偶的老年人养老需求较低,家庭成员中有大学学历的人越多,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水平越高(4)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家庭养老替代机制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4年第4期。。侯冰研究发现,目前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层次和动机差异明显,而且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也都存在差异(5)侯冰:《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层次及其满足策略研究》,《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3期。。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由高到低依次是经济保障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精神服务需求(6)李伟:《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对策的实证研究》,《社会保障研究》2012年第2期。。而城镇中年龄大、慢性病多、子女少的老年人养老需求更高,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对精神慰藉服务的需求更强烈(7)张继荣:《基于需求及影响因素下的养老服务对策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乔晓春通过对未来中国养老照护需求的估计得出如下结论:不论性别、年龄,未来老年人的养老照护需求都会增加,而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要深入了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以需定给(8)乔晓春:《对未来中国养老照护需求的估计》,《人口与发展》2021年第1期。。曾雁冰等提出,影响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诱因性因素、赋能性因素、需要因素等(9)曾雁冰、林晨曦、张加会、方亚:《高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20年第4期。。分地域来看,在城市地区,影响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因素主要有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年龄、文化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等(10)王琼:《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城市老年人口调查数据》,《人口研究》2016年第1期。;在农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口特征、家庭特征、制度特征和社区因素等(11)郑吉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WLS模型的视角》,《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第1期。,老年人的经济收入、配偶情况、家庭子女数量均会影响老年人对养老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12)封铁英、邓晓君、高鑫:《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陕西省调查实例》,《管理评论》2020年第5期。。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突破口,为此要深入了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制定相应的供给政策,并以此达到供需均衡。

尽管有学者从需求角度研究老年人养老问题,成果颇多,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提供了重要借鉴。但多数研究主要采用变量中心法即从变量间关系展开论述,讨论对象多为“整体”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于解决老年人这个“整体”是否存在不同质的差异群体的问题研究较少,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本文立足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深入了解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性,分析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类别特征,从需求角度,为如何依据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而形成不同类别的老年特征提供相匹配的养老方式或服务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简称CLASS)。CLASS是一个全国性的社会调查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和老年学研究所联合设计、执行,2014年首次开展调查,2016 年进行了第二次调查,2018年在前两轮基础上开展了第三轮追踪调查,调查对象是60周岁及以上的中国老年群体。2018年调查共获得11418个老年人个体样本,在剔除关键变量上有缺失的样本后,本研究的有效样本量为5154人。

(二)变量选取

1.因变量。本文主要选取基本活动能力、日常活动能力、医疗服务使用情况、经济收入、孤独感和心理状况六个方面作为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指标,将六方面养老需求作为外显变量,利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探讨养老需求类别。为操作方便,所选择的外显变量均采用二分变量进行测量,具体操作如下。

对于基本活动能力评估,通过询问老年人“您能自己穿衣服吗?”“您能自己洗澡吗?”“您能自己吃饭吗?”等十一个问题进行测量;对于日常活动能力评估,通过询问老年人“您能上下楼梯(台阶)吗?”“您能自己外出购物吗?”等九个问题进行测量。根据回答结果进行重新赋值,将回答“需要一些帮助”和“完全做不了”合并为需要照料,只要老年人有一个问题回答为“需要一些帮助”或“完全做不了”即定义为需要照料,赋值为1;所有问题都回答为“不需要别人帮助”即定义为不需要照料,赋值为0。对于医疗服务使用情况,通过询问老年人“是否需要社区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室等)上门护理、上门看病和康复治疗”等七个问题测量。只要老年人有一个问题回答为“是”即需要医疗服务,赋值为1;七个问题都回答“否”那么就表示不需要医疗服务,赋值为0。对于经济收入方面,本文使用问卷中的题目“您家年总收入多少?” “您家年总支出多少?”来反映老年人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将收不抵支认为需要经济支持,赋值为1,将收支相抵和收大于支认为不需要经济支持,赋值为0。孤独感借鉴Hughes等编制的三项目孤独感量表来衡量,选取问卷中的相关题目“过去一周您觉得自己没人陪伴吗?”“过去一周您觉得自己被别人忽略了吗?”“过去一周您觉得自己被别人孤立了吗?”对老年人的孤独感程度进行评定。孤独感的整体得分为3~9分,分数越高就表示越感到孤独。本文将低于3分定义为不孤独,赋值为0;将4~9分定义为孤独,赋值为1。心理状况使用的抑郁量表来源于Radloff(1977)编制的CES-D量表的部分项目(13)高丽、李树茁、吴正:《社区贫困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城乡差异——基于2014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分析》,《人口与发展》2019年第5期。。将正向情感问题进行负向转化,将得到的总分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根据袁亚运所使用的标准,数值低于0.5即表示没有抑郁,赋值为0;数值高于0.5则视为抑郁,赋值为1(14)袁亚运:《健康状况、社会性因素与老年人身份认同——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2年调查数据》,《人口与社会》2016年第3期。。本文对所使用的孤独感量表和抑郁量表进行了信度检验,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818和0.755,均高于0.7,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自变量。自变量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个体层次,主要通过性别、年龄、户口性质、文化程度、是否患有慢性病进行测量。第二类是家庭层次,通过健在子女数、婚姻状况、居住方式进行测量。居住方式是通过询问“老年人与自己同吃同住的人数及有哪些人”两个问题来定义,分为独居、仅与配偶居住、与子女或其配偶居住(包括孙子女或其配偶)、与其他人居住等。第三类是社会层次,通过是否享有社会保障待遇的情况进行测量,自变量基本情况见表1。

三、实证分析

(一)老年人养老需求潜在类别分析

潜在类别分析是通过潜在类别模型用潜在类别变量来解释外显的类别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15)封铁英、邓晓君、高鑫:《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陕西省调查实例》,《管理评论》2020年第5期。。本文利用Mplus7.0数据建模软件,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类型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对调查样本进行人群细分。本研究中的外显变量有6个,即:基本活动能力、日常活动能力、医疗服务需求、经济保障需求、孤独感和心理状况,分别计为A、B、C、D、E、F。潜变量模型为:

潜在类别模型适配检验指标主要有:信息评价指标AIC、BIC和aBIC,这三个指标数值越小表示模型拟合度越好。Entropy用来评估分类的精确程度,其值在0~1之间,若Entropy≥0. 80表明分类精准性达到90%,Entropy值越高,分类精准性越高。LMR、BLRT指标用来比较潜在类别模型的拟合差异,若这两个值的p<0.05,则表明k个类别的模型显著的优于(k-1)个类别的模型。为得到适当的潜在类别分析模型,本文依次选取1~5潜在类别数对老年人养老需求潜在类别模型进行比较。根据拟合结果显示,AIC、BIC、aBIC均随着潜在类别数目的增加而减少。当潜在类别数为3时,Entropy值达到最高值0.827,LMR、BLMR均检验显著(P<0.05),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潜在类别的理想模型确定为三类,即老年人养老需求总体上呈现出三种不同类型的需求(见表2)。

表2 潜在类别模型的拟合优度(N=5154)

确定好理想模型为3后,通过条件概率估计每个类别的特征。某外显变量条件概率越大,表明该潜在类别该种倾向越明显。然后根据各外显变量的条件概率对潜在类别的特征进行归纳并命名(16)张洁婷、焦璨、张敏强:《潜在类别分析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12期。。按照潜在类别分析结果(表3),类别1中的六类养老需求为“需要”的条件概率普遍较低,其中孤独感的条件概率是0.000,虽然医疗服务需求的条件概率为0.528,但与其他两个类别相比也是较低,故将类别1命名为低需求型,有38.1%的老人即1962人属于该类型;类别2中六类养老需求为“需要”的条件概率普遍较高,故将类别2命名为高需求型,有12.3%的老人即632人属于该类型;类别3中六类养老需求为“需要”的条件概率处于中间水平,对六类养老服务都有一定需求,但需求概率不高,故将类别3命名为中需求型,样本中有2560人属于该类型,占比为49.7%。

表3 养老需求三个潜在类别各项目为“需要”的条件概率

(二)老年人养老需求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老年人养老需求为因变量,根据潜在类别分析结果将其分为低需求型、高需求型、中需求型三个类别,之后将进一步分析老年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程度。由于因变量养老需求三个类别不具有等级关系,因此应用Stata软件、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以类别1“低需求型”作为参考,养老需求影响因素模型参数估计显示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老年人养老需求类型的多分类回归分析(N =5154)

在个人因素中,年龄、户口性质、文化程度、是否患慢性病等都呈现出显著影响。年龄方面,与60—69岁的老年人相比,70—79岁老年人成为高需求型的可能性是60—69岁老年人的2.642倍,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为高需求型的可能性是60—69岁老年人的6.698倍,这表明,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年龄越大,越可能成为高需求型。与农业户口的老年人相比,非农业户口的老年人成为高需求型、中需求型的可能性分别是农业户口的0.758倍和0.881倍,也就是说,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比城市老年人更高。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学历的老年人为高需求型的可能性是小学及以下老年人的0.571倍,高中/中专学历的老年人为高需求型的可能性是小学及以下老年人的0.384倍,大专及以上学历老年人为高需求型的可能性是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老年人的0.250倍,也就是说,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会不断降低,成为低需求型的可能性逐渐增大。同样在中需求型中,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成为中需求型的可能性也在不断降低。与未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养老需求偏向高需求型、中需求型的可能性是未患慢性病老年人的2.490倍和1.216倍,这也说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养老需求更高。

在家庭因素中,健在子女数、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均对老年人养老需求有一定影响。有三个及以上子女的老年人成为高需求型的可能性是有一个或没有子女的老年人的0.791倍,这也表明,老年人子女数量越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越低。在婚姻状况中,有配偶的老年人成为高需求型和中需求型的可能性是无配偶老年人的0.614倍和0.709倍,即有配偶的老年人养老需求较低。在居住方式中,与子女居住的老年人和与其他人居住的老年人为高需求型的可能性分别是独居老人的1.442倍和4.279倍, 而在中需求型中,仅与配偶居住的老年人为中需求型的可能性是独居老人的0.674倍,这也表明,老年人与配偶居住养老需求较低。

在社会因素中,是否享有社会保障待遇并不是影响老年人养老需求的主要因素。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我国养老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渐扩大,老年人大都享有社会保障待遇,是否享有社会保障待遇已不是老年人最主要的需求。因生理机能日趋老化,老年人更加注重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社会参与方面的实现,养老需求更加多元化,层次化更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目前,我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更加多元。本文使用CLASS2018年数据,利用潜在类别模型发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可以分为低需求型、中需求型和高需求型,三种类型中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都较高,这也与目前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失能率高的现实相吻合。将三类需求类型作为因变量,将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作为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高龄、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其养老需求更高,这说明,健康是老年人养老的基础,养老需求会随着身体状况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另外,老年人文化程度高,其收入和社会地位越高,健康观念和医疗保健意识就越强,因此养老需求越低。除此之外,配偶健在及家庭子女数量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配偶居住在一起、子女数量越多则养老需求越低,这也表明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支持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二)政策建议

1.完善老年人养老需求评估办法,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一是要做好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制定更加全面、更加细化的评估标准,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级分层,针对老年人个性化的养老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养老服务。二是要建立老年人养老需求档案,将档案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制定不同的养老服务供给方案,并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动态追踪,随时调整养老服务供给。三是要对提供的养老服务及时进行回访,让老年人就提供的养老服务的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价,咨询老年人的建议和意见,以此调整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2.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一是要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基层医护人员的培养,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可依托社区医疗机构,保障社区老年人日常就医需求。此外,做好慢性病防治,将常见慢性病纳入医疗报销范畴,减轻老年人就医压力,满足低需求型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二是要建立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同时,医院还可设立专为老年人服务的科室,为老年患者开设便民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就医效率,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三是对于高龄、高医疗需求型老年人,可签订家庭医生,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治疗,解决老年人就医难问题。还可提供其他精准化医疗服务项目,减轻老年人家属的照料压力。

3.重视家庭养老模式,并给予一定支持。家庭养老作为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仍然具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与配偶及子女居住在一起,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减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要鼓励并支持家庭养老。顺应我国传统文化,宣传敬老、养老的观念,赡养照顾父母是责任也是义务,鼓励家庭成员与父母居住,营造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对于赡养父母的子女,可以给予一定补贴,或者在购房、就业中给予优惠。除此之外,还可以对赡养父母的子女实行弹性工作制,减轻子女就业压力,建立以社会救助为保底、以社会保险为基础、以社会福利为质量保障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体系,免除子女赡养老人的后顾之忧(17)马姗伊:《人口老龄化视角下我国家庭养老支持体系建设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21年第3期。。

4.优化城乡养老服务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养老服务差距。目前我国城市养老服务整体水平高于农村,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只停留在基础层面,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依然依靠家庭养老。为促进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发展,需要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挥政府兜底作用,尤其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力度,提高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待遇。加大对农村卫生服务资源投入,提高乡村医务工作者水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农村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同时,定期给老年人提供体检和心理健康检查等公共服务,及时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并建立健康档案,方便农村老年人及时就医。由于城乡老年人养老需求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养老服务。

5.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引导其树立健康理念。定期开展有关健康的各类教育活动,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发展老年健康教育,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教育网络,因地制宜开展多元化教育活动。学校要发挥教育优势,老年大学要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改革教育内容,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当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媒体要发挥教育宣传作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官方媒体应主动承担起老年媒介教育的责任,开发针对老年人健康教育的相关节目。社区可以借助老年健康宣传周、“敬老月”等活动,积极宣传有关老年人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相关政策,普及老年健康科学知识,促进老年健康素养水平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类别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壮字喃字同形字的三种类别及简要分析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服务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