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内钻在明山金矿资源验证工作中的应用
2022-12-06唐一昂
肖 红 唐一昂
(中国黄金集团地质有限公司)
坑内钻探作为一种节约、高效的工作手段,在矿山的生产探矿、基建、生产等环节得到有广泛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矿山的生产勘探,提升资源储量级别[1],钻进排水孔、吊罐孔[2],代替部分穿脉探矿,以及加密矿体并建立矿块模型[3]。广西明山金矿是一座大型的卡林型金矿,为了验证矿区矿体连接的合理性,为矿山基建提供有力支撑,矿区开展了加密、验证工作,其中一项主要的工作是利用坑内钻加密、验证典型矿块。在本次工作中,本研究团队充分体会到坑内钻在加密、验证工作中的便捷与高效,同时也发现了该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故对其进行总结,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
1 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广西凌云县罗楼镇名山村与凤山县江洲乡那林村交界处。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中二叠统茅口组(P2m),岩性为浅灰—灰色微晶厚层灰岩;中三叠统百逢组(T2b),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等,矿体均位于中三叠统百逢组(T2b)中。矿区位于明山—牛峒梁—相圩向斜的北东翼,地层总体倾向SW,矿区主要发育NWW向、NE向和近SN向3组断裂,其中以F2、F6、F8等断裂为主的NWW向断裂为控矿断裂,断层带内岩石破碎,岩性多为断层泥、断层角砾岩等,构造破碎带在28#线以西较窄,在28#~40#线逐渐变宽,且破碎程度加剧。在矿区东部有燕山期侵入的石英斑岩,与金成矿关系不大[4]。矿区围岩蚀变有硅化、毒砂化、黄铁矿化、雄(雌)黄矿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其中硅化、黄铁矿化和雄(雌)黄矿化与金成矿的关系较为密切。
矿区共圈定了32条金矿体,其中2#金矿体为主矿体,金资源量占全区资源总量的93.51%。该矿体分布在矿区35#~64#线,在地表断续出露,长约1 900 m,深部控制矿体长2 300 m,矿体斜深82~730 m。地表见矿最高标高890 m,钻孔见矿最低标高332 m。矿体主要赋存在F2断层构造破碎带及其顶底板的硅化、黄(褐)铁矿化砂岩或泥岩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局部出现天窗。矿体产状总体与F2断裂产状一致。
2 坑内钻验证情况
2.1 矿床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
以往勘查成果显示,矿体走向2 300 m,斜深730 m,矿体形态呈似层状或大透镜状,连续性较好,矿体形态简单;矿体基本无断层错动或岩脉穿插;矿体真厚度为0.84~18.10 m,平均3.86 m,厚度变异系数为98.12%,属厚度较稳定型;单工程平均品位为0.84~6.56 g/t,平均品位3.15 g/t,品位变化系数为66.04%,有用组分变化程度属均匀型。故本研究将矿区2#主矿体的勘查类型确定为I类型[5],基本勘查工程间距取下限值,以100 m×80 m(走向×倾向)基本工程间距探求控制资源量,基本工程间距放大1倍探求推断资源量,基本工程间距缩小1/2探求探明资源量。
2.2 验证方式
2.2.1 验证思路
目前,矿区具备施工条件的坑道是620 m中段,本次坑内钻加密验证工作全部在该中段开展。28#线以西至16#线已形成50 m×40m(走向×段高)间距的穿脉工程,为进一步验证矿体的连续性,选择部分典型矿块,利用坑内钻按照25 m×8m(走向×段高)间距进行加密,坑内钻加密分布情况见图1。矿区28#线以东未形成系统的穿脉工程,部分穿脉工程缺少化验数据或未穿过预见的矿体,故按照50 m走向间距布设水平钻进行加密。
2.2.2 验证设备
各矿山在施工坑内钻时,因巷道的规模不同,采用的设备也不尽相同。例如贵州烂泥沟金矿,因其坑道断面规格为5 m×5 m,且具备施工钻机硐室的条件,施工钻孔多为下斜孔或上斜倾角小于30°的钻孔,深度为200~300 m,其采用的设备便与地表钻相同。在多数矿山,因坑道断面规格有限,则多采用易搬迁,对钻机硐室要求不高,能够360°施工的设备,主要采用设备有KY150、KY200、KY300等钻机[5-9]。
考虑到坑道位于矿体下盘,钻孔只能从矿体下盘往上施工,且矿区现有坑道断面不大,又不具备爆破施工新钻机硐室的条件,故只能选择能够水平或上向施工,占地面积不大的钻机,最终确认钻机设备型号为KY400。该设备具有占地小,搬家方便,效率高,采取率尚可等优势,3 m×3 m(钻机高×立轴宽)的空间便能满足该施工要求。
2.2.3 施工过程管理
为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地质人员和测量人员按照以下工作要求对坑内钻进行管理。
(1)在施工队伍开展工作前,地质人员需对其进行技术交底,告知各项技术要求。
(2)对于每一个坑内钻工程,地质人员应制作相应的钻孔预想柱状图,并告知破碎带和矿体的预计位置,提醒施工人员在相应位置注意钻进速度,保障采取率。
(3)地质、测量以及机台人员同时到施工现场,基于已有穿脉,利用皮尺量取相对长度,确认坑内钻开孔位置。如开孔位置坑道规模过小,可酌情对开孔位置进行移动,移动范围一般在偏移勘查线5 m范围以内。如在可移动范围内没有可施工的场地,则采用冲击钻加凿或扩宽巷道。
(4)确认开孔位置后,利用红色喷漆进行标注,并利用罗盘和细线,确认钻机施工方位,在开孔位置对侧坑道壁上进行标注。在利用罗盘确认钻机施工方位时,应注意排除坑道中的铁器(矿车、轨道等)影响。
(5)机台人员按照上述的要求摆放好钻机后,地质人员至现场进行开孔确认工作,确认无误后即可开孔。
(6)地质人员需及时跟踪坑内钻施工进度,及时检查班报记录情况,并开展岩心编录,在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应及时判断是否达到设计目的,并下达钻孔终孔通知或孔深变更通知,加深的钻孔在达到设计目的后方可终孔。
(7)钻机搬离后,测量人员利用全站仪对孔口坐标进行复测,保障钻探数据的可靠性。
2.3 工程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本次共施工坑内钻18个,钻孔均为水平孔或上斜孔,孔深最小26.90 m,最大77.50 m,由于孔深较小,且均为水平孔或上斜钻孔,故主要依据工程岩(矿)心采取率评价工程质量。根据相关统计:28#线以西施工的15个钻孔岩心采取率均大于90%,矿心采取率均大于85%,质量良好;28#线以东的钻孔岩(矿)心采取率小于80%,达不到规范要求。通过对钻孔施工参数进行系统整理,本研究认为影响本次坑内钻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为:
(1)钻遇岩层破碎程度。28#线以西构造破碎带普遍较窄,且带内的岩性为断层泥、构造碎裂岩和构造角砾岩,带内岩石破碎程度相对较弱;28#线以东构造破碎带普遍较宽,带内岩石岩性主要为断层泥,岩石破碎程度较强。这是导致28#线以东的钻孔岩(矿)心采取率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而钻遇岩性破碎时,也迫使钻探操作人员在取心时采用“少打多提”的方式,大大降低了钻进效率。此外,钻遇岩性可能会导致钻孔偏斜,进而影响资料的真实性[10]。
(2)施工的角度。从宏观上看,28#线以西的钻孔施工角度为0°~83°,采取率普遍较高,而28#线以东的钻孔施工倾角均不大于30°,采取率相对较低,表现出施工角度小对采取率有一定影响的特点。经系统统计分析28#线西侧钻孔采取率与施工倾角的关系,发现在该区域施工的倾角为0°~30°的钻孔岩心采取率为90.43%~93.40%,当倾角调整至30°~60°时,采取率为91.00%~95.05%,倾角调整至60°~90°时,采取率为90.79%~95.50%。可见,当倾角小于30°时,钻孔岩(矿)心采取率受到的影响较大,当倾角大于30°后,工程倾角对采取率的影响不再明显。
2.4 验证效果
2.4.1 28#线以西区域验证效果
28#线以西用于验证典型矿块的坑内钻工程质量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设计目的,其验证效果如图2所示。
对各剖面验证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1)剖面1。坑内钻加密前,矿体受2层坑探工程CM06和CM12控制,矿体厚度总体稳定;坑内钻加密后,矿体形态变化不大,局部矿体厚度增加。坑内钻加密前,剖面加权平均金品位为3.65 g/t,加密后降低至2.68 g/t。加密前后矿体形态基本不变,品位有明显降低。
(2)剖面2。坑内钻加密前,矿体受2层坑探工程CM05和CM09控制,矿体在CM09处有收缩的趋势;坑内钻加密后,在CM09至620 m中段间,矿体厚度急剧膨胀。坑内钻加密前,剖面加权平均金品位为4.13 g/t,加密后降低至3.47 g/t。加密前后矿体形态变化较大,品位明显较低。
(3)剖面3。坑内钻加密前,矿体受3层坑探工程CM04、CM08和CM11控制,在CM08处矿体有产状变陡、厚度减薄之趋势,往深部矿体厚度变化不大;坑内钻加密后,矿体厚度在KZ10继续减薄,至CM11逐渐增厚。坑内钻加密前,剖面加权平均金品位为2.34 g/t,加密后品位为2.50 g/t。加密前后矿体形态稍有变化,品位稍有升高。
(4)剖面4。坑内钻加密前,矿体受2层坑探工程CM03和CM07控制,在CM07处矿体有厚度减薄之趋势;坑内钻加密后,矿体厚度总体稳定,在KZ06继续减薄,但在KZ07便立即恢复。坑内钻加密前,剖面加权平均金品位为2.44 g/t,加密后降低至1.91 g/t。加密前后矿体形态稍有变化,品位明显较低。
(5)剖面5。坑内钻加密前,矿体受2层坑探工程CM02和CM10控制,矿体厚度总体稳定;坑内钻加密后,矿体出现蜿蜒曲折的特征。坑内钻加密前,剖面加权平均金品位为3.12 g/t,加密后降低至2.58 g/t。加密前后矿体形态变化较大,品位明显较低。
各剖面矿体品位、形态变化统计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通过坑内钻加密,矿体形态在局部有较大变化,但总体连续性较好。利用坑内钻加密,更好地控制住了矿体形态,能有效指导矿山生产工作,控制损失贫化率。矿体品位除了在剖面3中有小幅提升,其他剖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原因是坑内钻揭露到的矿体厚度虽然增大,但大多数样品品位偏低,从而导致了剖面品位下降。另外,相较于刻槽样品或地表钻岩心样品,坑内钻样品的采取率总体偏低,可能导致矿心有损失,进而引起样品品位降低,这也是许多矿山在利用坑内钻开展探矿工作时不可回避的问题[11]。
?
2.4.2 28#线以东区域验证效果
28#线以东的坑内钻由于岩(矿)心采取率未达到规范要求,在报告编制时无法使用。但这些钻孔均揭露了不同程度的矿化或低品位样品,对判断矿(化)体的连续性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图3)。
30#线施工了穿脉工程CM30,但仅有1件样品达到边界品位,其真厚度小于可采厚度,无法圈连矿体,坑内钻KZ18的验证结果显示,该工程揭露到3层矿化带,在原穿脉矿化样品附近,见到3个样品,金品位分别为0.25,0.87,0.29 g/t,与穿脉揭露的低品位样品位置基本一致。
原32#线无穿脉工程控制矿体,本次施工的KZ19控制了3层矿化体,矿化体位置与利用图切确定的2#矿体位置基本吻合,金品位分别为0.15,0.21,0.20 g/t。
36#线施工的KZ20工程见到了一层较厚的矿化带,矿化样品品位为0.37~1.14 g/t,与之对应的是CM34控制了一段低品位矿体,单工程平均品位为1.28 g/t。在间隔不足30 m的范围内,矿体品位从低品位变成了矿化。
综上分析,28#线以东区域的坑内钻工程基本确定了矿(化)体的空间位置,该位置与利用地表钻和穿脉工程控制的矿体位置一致。但由于工程岩(矿)心采取率未达到规范要求,这些工程无法参与矿体圈连和资源量估算。综合来看,矿体既可能是受后期构造的破坏作用,在坑内钻控制位置发生了尖灭,也可能是因为工程采取率过低导致的漏矿,两种因素均有一定影响,28#线东部仍应利用穿脉工程来控制矿体。
3 方法优点与不足
通过本次加密验证工作,利用坑内钻开展验证工作突出了以下优势:①工作效率高,在完整或较完整的地层中,坑内钻每天能钻进20 m左右,而坑探只能掘进3~4 m,利用坑内钻更能实现快速验证、评价的效果;②较坑探和地表钻探更加节约,坑内钻相较于地表钻,能够节省大量的钻探进尺,相较于坑探,单价降低1 000~2 000元,同时没有废渣产生,不会占用提升系统;③安全,施工坑内钻无需爆破,没有炮烟,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
但是其不足也较为明显:①在遇到大段的构造破碎带时,无法保证岩(矿)心采取率;②没有相应的测斜手段,缺少钻孔弯曲度数据。
总体而言,利用坑内钻探矿是一项优缺点明显的探矿手段,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矿区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该方法的可行性。
4 结论
(1)本研究利用KY400钻机对矿区典型矿块进行加密,加密验证工程的岩(矿)心采取率与钻遇岩性、施工倾角有关。
(2)本次验证工作在28#线以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验证结果显示,矿体的连续性较好,但验证后的品位有所下降,可能与坑内钻采取率偏低有关。28#线以东验证效果不佳,主要是受岩石破碎,钻孔岩(矿)心采取率无法保证以及矿体品位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
(3)坑内钻探矿具有高效、节约、安全等优势,其缺点是遇到大段破碎带时无法保证岩(矿)心采取率,钻孔弯曲度没有保障,实际工作应根据矿区实际情况确定该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