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把茶壶的故事

2022-12-06魏永康

黄埔 2022年6期
关键词:德式南康保卫战

□ 魏永康

我的祖父魏学礼(1906—1965),字绍周,籍贯江苏南京,1927 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所在地)。

我的祖母刘芹芬(1912—2008)生前曾告诉我,她与祖父1934 年结婚时,祖父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校教官,在军校里教历史和英语,月薪180元。而我祖母当时是国民政府文官处雇员,具体工作岗位是总统府图书馆文书,月薪12 元。她说,1934 年的1 元可以在饭店里叫一桌像样的酒席或者买一袋约100 市斤的大米。金陵大学同学会总会会员录里,还记录有也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教官的金陵大学校友:张家璧、张玉田、冯体元、高朋、刘祖侃、刘祖仁、倪绳祖、沈超、沈学礼、孙慕迦、孙士槛、谭启方、万朋先、王富臣、吴茂荪、杨光熊、叶嘉桂。

祖父于1965 年病逝,所有关于他在军校的资料和旧物早已被毁。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尚未找到他在军校时的戎装照片,颇为遗憾。

/ 魏学礼(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官,1934 年)。

但家里幸运地保留下了一把瓷质茶壶,目前也无从知晓我祖父保留下这把茶壶的真正原因。这把茶壶朴实无华,通体乳白色,上面有如下文字:“槐火试新茶 一九三二年 学礼教官惠存 学生王植三谨赠。”

明朝诗人瞿佑的《暮春书事(二首)》中有 睡起呼童扫落花,石泉槐火试新茶 的诗句,槐火试新茶 大概取自此诗。

得益于目前互联网的发达,我根据这把茶壶上的有限信息竟逐步拼接起一位军校抗日先烈的悲壮故事。我从互联网上查到,黄埔9 期的学生名录里有这样的记载:“王植三,一之,25,江西南康,江西南昌羊子巷三十四号安泰号。”此名录中的王植三,字一之,毕业时25 岁,籍贯是江西南康(现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在军校登记的家庭住址是江西南昌羊子巷三十四号安泰号。黄埔9 期的在校学习时间 是1931 年5 月1 日至1934 年5 月8 日。王植三1934 年毕业时是25 岁,可推断他大概是1909年生人。

2019 年10 月我去上海出差,专程去了淞沪抗战纪念馆参观,在那里有特别的收获。我在该馆查阅抗战老兵的回忆文章时,意外发现黄埔10 期生严开运的回忆文章《我在参加抗战的岁月里》有王植三的名字。严开运的原文节选如下:

战斗十分艰苦,但第一线官兵的战斗表现,仍极英勇顽强。防守卫岗及其南北地段的官兵,在阻击鬼子沿公路向中山门突进时,与敌人反复拼搏,伤亡极大。第三团连长王植三(江西人)身负三伤,但他一直不肯退出火线,誓与阵地共存亡。

严开运的这篇文章删节版,以《难忘的战斗》为题也出现在中国文史出版社于2010 年出版的《南京保卫战 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一书中。

后来,我在互联网上找到《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抗日阵亡将士录》一文,文中记载有 第2团第7 连:上尉连长王植三(江西南康人,12 月,南京)”。

严开运的文中提及他本人最后见到王植三的时间是1937年12 月12 日上午11 时左右,王植三当时已身负三伤,但他不肯退出火线,誓与阵地共存亡。王植三很可能并没有撤退,而是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可能于1937年12 月12 日当天下午或晚上战死在他所坚守的阵地上。

王植三所服役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始建于1931 年1 月。教导总队单兵清一色全套德式武器,官兵全部由大、中学生组成,文化素质较高。抗战爆发前,教导总队基本完成整编工作,精良的装备和系统的德式训练让这支部队成为了当时中国陆军中最为强悍的部队。

教导总队的第一仗是1936年12 月19 日西安事变时的渭南战役。七七事变后,教导总队全体官兵一致要求上火线,总队长桂永清将此情况报告蒋介石和何应钦。蒋介石乃将总队一个团调到湖南扩建,总队主力调入淞沪战场。1937 年11 月6日,总队到达上海,直接投入苏州河畔八字桥阵地接替第1军。教导总队死守阵地,日军以橡皮艇强渡,被教导总队杀得血染河水。直到11 月11 日金山卫被突破,教导总队才奉命从上海撤退。教导总队原本奉命直接撤到湖南,结果唐生智找何应钦吵架,吵到蒋介石面前,硬是将教导总队留在了南京,成为南京保卫战的主力。12 月7 日,日军攻抵南京光华门前,教导总队奋起抵抗。一直到唐生智12 月12 日下午5 时许宣布撤退命令,教导总队坚守的防区如紫金山、中山门、光华门、卫岗等寸土未失。教导总队的光华门战斗在整个南京保卫战中最为惨烈,因为没有制空权,缺少重武器。教导总队将士不得不使用捆绑炸药包,用血肉之躯去攻击日寇的坦克;在夜晚组织敢死队,和日寇展开白刃战,从而夺回白天丢失的阵地。南京保卫战结束之后,3 万余人满编(三个旅规模)的教导总队仅剩下不足1000 人。

教导总队所使用的德式装备是由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用易货贸易 的方式,用钨、锑、锡等矿品交换而来。当时国家极为穷困,只能用微薄财力换取少量的德式装备用于少量的部队。且后来因为德国、日本同为二战法西斯轴心国,国民政府与德国关系逐步恶化,再也无法从德国获得军事装备。南京保卫战之后,仅剩少量残兵的教导总队因改编而从此消失。

王植三在中央军校第9 期学习三年,在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中服役三年半,1937 年12 月牺牲于南京保卫战。我通过朋友得知,位于宝岛台湾的忠烈祠已有王植三的武烈士牌位。

王植三牺牲时28 岁,当时他是否已经有了妻子和儿女?他的亲人们知道他的抗日英雄事迹吗?他们如今在哪里?

千秋大业一壶茶,与君共盼九州同。

/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

猜你喜欢

德式南康保卫战
南康区:“三融合” 振兴美丽乡村
棘龙形象保卫战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南康漳州龙
南康区2018年青少年网球锦标赛收官
德式读书
打赢蓝天保卫战
默克尔的“德式”风格外交
非法拘禁 八人强迫他人传销获刑
MYBG内部重组,意欲扩大德式桌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