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碳税研究的发展演变及当前热点分析
——基于CSSCI期刊的可视化分析

2022-12-06梁美健魏淼洁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碳税热点学者

梁美健,魏淼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北京 100070)

一、前言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而二氧化碳则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最关键的温室气体之一,国际社会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从很早就开始加以关注。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京都协定书》,规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做要求。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中国主动做出减排承诺,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财政部联合发布碳税专题报告,提出了我国开征碳税的实施路线图。2015年为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召开,各国签署《巴黎协定》,中国提出了更有力度的碳减排目标。2020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提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在这二十多年间,从不用承担碳减排任务到主动做出减排承诺,再到提出更具有挑战性和贡献性的“双碳”目标,可见我国对全球减排的关注度和贡献度。目前,我国碳排放总量位居全球第一,减排任务严峻,需要一定的减排政策作为支撑。碳税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1],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我国减排背景下重要的研究方向。我国学者对碳税研究的关注度日益增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热点。

迄今有关碳税的研究文献众多,但缺乏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缺少对国内碳税研究的全面把握和热点问题的趋势认知。由此本文借助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工具,对国内碳税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绘制知识网络图谱,旨在梳理我国碳税研究热点的发展演变过程,探析当前的研究热点主题。

本文所研究的文献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中的CSSCI期刊,文献检索方式为在CNKI中国知网期刊的高级检索模式下,在检索条件的主题一栏中输入“碳税”,文献来源选择CSSCI,不限制时间检索年限。本次检索的检索时点为2021年11月20日,共检索到963篇文献。经过人工识别和筛选之后,剔除征稿、通知、报刊文章等无关文献以及相关性较小的文献,共得到777篇文献来作为分析所用文献。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利用软件对分析所用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本文主要利用CiteSpace对文献进行重要作者、核心机构、关键词热点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分别生成作者共现网络图谱、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以及关键词突现统计图,用以梳理国内碳税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

二、文献总体状况

(一)年度发文数量

年度发文量反应了我国碳税研究的发展趋势。1998年到2008年,文献的发表数量非常少,从2009年起,发文数量开始增长,到2010年,发文数量有了质的增长,从21篇增长到73篇(如图1)。发文数量的急速增长,与2009年中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首次主动做出减排承诺和2010年我国发布碳税专题报告密切相关。我国做出减排承诺,并且发布碳税专题报告,使得学者们对碳税研究的关注度持续高涨。

2010年后发文数量一直保持增长,到2012年发文数量到达了峰值91篇,之后开始有所下降,但在2019年开始回升,截止到2021年11月20日,已有43篇论文发表。总体来看,我国对碳税的研究热度并未消减,并且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预计碳税研究将在此后保持着一个增长的趋势。

图1 国内碳税研究年度发文数量

(二)发文作者及研究机构情况

由CiteSpace生成作者共现网络图谱,在作者共现网络图谱中,节点数为402个,连线为157条,共现网络的密度为0.001 9。选取发文数量在两篇及两篇以上的作者在图谱中进行显示,如图2。作者共现图谱反映出进行碳税研究的学者比较分散,学者之间的联系合作程度较弱。多数学者独立进行研究,而非合作研究。形成较为明显的合作关系的团体有魏守道、杨仕辉和周建波,史丹和李玉婷等。

图2 国内碳税研究作者共现网络图谱

选取发文数量在4篇及4篇以上的作者在表格中进行展示,如表1,共有8位作者。其中魏守道、俞海山和杨仕辉发文量最多,分别为7篇、6篇和5篇。特别是魏守道和杨仕辉二人发文数量多,且二者又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说明二人共同发文数量较多。并且发文数量较多的学者首篇文献发表时间都较早,主要集中于2010—2013年,说明发表文献较早的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时间较长,且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多。

表1 国内碳税研究发文量4篇以上作者统计表

由CiteSpace生成机构共现网络图谱,在机构共现网络图谱中,节点数为311个,连线为112条,共现网络的密度为0.002 3。选取发文数量较多的机构在图谱中进行展示,如图3。图中共形成三条比较明显的合作关系连线,一条是以中科院、社科院和厦门大学为主要连线节点的合作连线,一条是中科院、社科院、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形成的合作连线,还有一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江南大学的合作连线。除以上的三项合作外,其他机构均为独立研究状态。总的来说,各个研究机构的联系程度明显较弱,合作性不强。

图3 国内碳税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图谱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代表着文章的研究问题与方向,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常常被用来确定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代表该关键词研究的热度就越高。利用CiteSpace,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4,共形成节点数347个,连线679条,网络密度值为0.011 3。意味着本次关键词共现分析共生成347个关键词,679个关联关系。

图4 国内碳税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选取频数大于等于10的关键词在表格中进行展示,如表2。通过图4和表2,可以看到我国碳税研究已经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网络关系,各个关键词节点之间的连线数量繁多,连接紧密。我国碳税研究关注度较高,研究较多的关键词有:“低碳经济”“碳关税”“碳排放”“碳减排”“碳交易”“环境税”“气候变化”“碳税政策”“经济增长”等等。

表2 国内碳税研究高频关键词分布

(四)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上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出现的高频关键词中,有一些关键词是代表着同一个热点主题的,所以可以将代表同一类主题的关键词进行归类,然后选取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作为这一类的热点主题,使研究更具有代表性,关键词聚类分析的作用就是如此。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的关键词进行归类,把关联紧密的关键词聚成一类,形成聚类。它们分别为:碳税、碳减排、碳关税、可持续发展、演化博弈、征税范围、碳税政策、碳排放、双重红利、碳达峰,如图5。

图5 国内碳税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节点数代表每个聚类下包括的关键词个数,紧密程度代表同一聚类下关键词之间的相似程度。选择关键词数量大于10,紧密程度大于0.8的聚类类团来进行具体分析,并列出紧密程度最高的5个关键词,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如表3。由图5和表 3可见,我国碳税研究在一些主题上具有趋同性,说明学者们对某些碳税研究主题较为关注,形成多个研究热点。

表3 国内碳税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三、碳税研究热点的发展演变

从文献总体状况来看,近些年来我国碳税研究成果愈加丰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CiteSpace生成的关键词突现统计图,并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来梳理我国碳税研究热点的发展演变过程,把握各时期的研究热点。

(一)我国碳税研究热点的发展脉络

通过CiteSpace生成我国碳税研究关键词突现统计图,得到25个关键词,如图6。关键词突现图代表着从某个时间年限开始,到某个时间结束的这段时间中,该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较高,是该段时间的研究热点。通过图6,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我国碳税研究热点的发展脉络;根据研究背景的变迁与相关文献的参考,可以将我国碳税研究热点的发展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作归纳梳理:2010年之前有关碳税问题的研究、2010年—2016年之间有关碳税问题的研究、2016年到当前有关碳税问题的研究。

图6 国内碳税研究关键词突现统计图

(二)2010年之前有关碳税问题的研究

在2010年前,我国碳税研究刚刚萌发,主要处于一个向他国学习借鉴的过程。这与国际背景密切相关,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协定书》,1998年,中国签署《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是设定强制性减排目标的第一份国际协议,协议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对发展中国家不要求承担减排义务。因此中国在该阶段暂时没有减排压力,但为什么我国学者仍然对碳税开始进行研究呢?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虽然中国暂时没有减排义务,但中国政府在签订协定时做出表态,将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采取行动,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道路。经济转型需要减排政策的保驾护航。第二,当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在2012年协定结束后,我国很可能面临承担碳减排的任务,此时开始研究减排政策正是未雨绸缪。第三,京都协定后,中国的国际贸易出口面临限制压力。发达国家很可能会根据中国工业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来制定一些标准,以形成绿色壁垒。中国高排放、低产出获得的产品,如钢铁等工业产品可能将最先受到出口限制。中国若不进行减排,终究会削弱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第四,发达国家很可能将高碳产业转移到我国,若不限制碳排放,我国将面临严剧的环境问题和国际压力。发达国家有了碳减排任务后,很可能会把碳密集产品和高能耗项目向我国转移,使我国承受高污染高排放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学者开始关注碳减排政策。由于当时我国并没有实施过减排政策,而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减排方法,所以多数学者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进行研究。碳税是当时很多国家已经实行的环境税税种之一,例如丹麦、芬兰、荷兰等国。学者们重点关注他国碳税制度的制定、发达国家绿色税制对我国的启发、碳税政策在我国实行的可行性以及碳税政策能否帮助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三)2010年—2016年之间有关碳税问题的研究

2010—2016年,这一时期我国碳税研究热度爆发式增长,研究的热点主要转向为最佳碳税政策的制定,碳税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碳税的减排效果,以及碳关税威胁下碳税政策的实施效果。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商议《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框架,中国在大会上首次主动做出减排承诺,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0年我国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碳税专题报告,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包括碳税与相关税种的功能定位、我国开征碳税的实施路线图,并建议2012年前后实行碳税政策;2009年美国众议院宣称未来将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征收碳关税,美国是我国出口贸易量大国,碳关税的提出威胁着我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是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严重打压。

基于此三方面的国际国内形势,碳税政策的实施似乎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所以学者们从借鉴学习阶段转而更为关注碳税政策的具体制定。很多文献利用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动态模拟不同税率、不同返还、不同补贴的碳税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与减排效果的影响,深入探究如何制定最佳碳税政策。并且为应对碳关税的威胁,不少学者以碳关税为背景,侧重关注我国被动接受碳关税与自主征收碳税两种应对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与国际产业竞争力的不同影响。多数学者论证出相比于被动地接受碳关税,我国主动实施碳税政策所实现的减排效果更为明显,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外贸出口的冲击力度也更小。

(四)2016年到当前有关碳税问题的研究

自2016年到当前,这一阶段我国碳税研究更聚焦于碳税在微观层面的影响,而宏观上则是侧重于结合碳交易市场,探讨碳税与碳交易的协同效益。

2015年底召开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签署《巴黎协定》,提出了更有力度的碳减排目标:承诺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下降60%到65%,非化石能源在总能源当中的比例要提升到20%左右等。并且在2020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双碳”目标。可以看到,我国承担的减排任务越来越严峻,但我国却没有如碳税专题报告中建议的那样,在近几年实施碳税,本文认为其原因一是考虑到我国近几年提倡减税降费,另一方面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碳税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力。碳税的征收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这是普遍认知的。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对碳税的反映是不同的,碳税下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考量,所以碳税的制定与实施,需要考虑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政策环境。由此近些年来学者们更加关注碳税对微观层面的影响,以企业为切入点,关注碳税对企业选择低碳创新技术的影响,对企业“制造-再制造”决策的影响,并深入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研究碳税政策下低碳供应链的减排效果与企业的运营决策问题。

此外,宏观层面上学者们对碳税与碳交易的比较与协同效益较为关注。碳交易作为减排手段,一直被学者拿来与碳税比较,究竟哪种政策更适合我国国情。201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在七个省市已经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基础上,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既然碳交易市场已在国内初步成型,那是否还有必要征收碳税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研究碳税与碳交易的协同效应,倾向于将二者作为互补手段结合实施是该阶段的热点主题。

通过以上对我国碳税研究热点发展演变过程的梳理发现,我国碳税研究一开始主要通过学习发达国家有关碳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经验来考量碳税在我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随后,迫于减排压力,我国学者们从借鉴学习阶段转而更为关注碳税政策的具体制定、碳税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碳税的实施效果。而到近期,研究热点聚焦于碳税在微观层面的影响,并且随着碳交易的全面覆盖,学者们对碳税与碳交易的协同效益这一主题也较为关注。碳税研究热点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碳税研究热点的发展演变总体上呈现出由借鉴到自主探究,不断深入细化的特征。

四、当前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上述对我国碳税研究热点发展演变过程的梳理,本部分重点对当前的碳税研究热点进行展开分析。这一阶段学者们更多地从微观角度探讨碳税的影响,从企业决策层面入手,按照主题可以分为:碳税与企业选择低碳创新技术的相关研究,碳税与企业再制造决策的相关研究,以及碳税与供应链网络的相关研究。而宏观上则对碳税与碳交易的协同效益较为关注,探讨碳税政策和碳交易同时实施的减排效果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碳税与企业选择低碳创新技术的相关研究

由于碳税机制的作用是地方政府向企业征收碳税,提高企业的碳排放成本,倒逼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企业低碳转型,进而达到碳减排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企业常常构成博弈双方,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可以选择是否监管企业进行减排,而企业可以选择是否采用低碳技术,减少碳排放量。因此很多文献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探究碳税政策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选择有怎样的影响,以及最终的碳减排效果。

胡静锋发现若要达成地方政府有效监管,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理想目标,关键在于以下三个因素:降低低碳技术的改造成本、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正向反馈增大和实施合理的碳税[2]。该文章较早地提出碳税是影响企业选择低碳技术的影响因素。孟凡生和韩冰通过构建政府和企业间的博弈模型发现,单独实施低碳创新补贴和碳交易对企业低碳创新技术行为的激励效果都不佳,需要与碳税政策结合才能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并且三者结合实施的效果最好[3]。该文献通过构建严谨的博弈模型,较为客观地肯定了碳税政策对企业选择低碳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激励作用。徐建中和徐莹莹发现企业是否采用低碳创新技术以及影响低碳技术在企业间的扩散程度的关键因素在于碳税税率[4]。王文举和姚益家进一步发现碳税税率越高,地方政府进行监管的力度越大,企业采用低碳技术执行碳减排的力度也越大,并且只有在税率超过一定的阈值时,才能达到最优的减排效果[5]。两者的论证都进行了一定的数值仿真模拟,观点中肯有力,为碳税税率的设定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参考。

(二)碳税与企业再制造决策的相关研究

制造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行业,回收再制造是企业应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策略。相比于第一手制造,回收再制造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大大降低,能源与材料消耗也同样降低很多,但同时也面临着再制造商品定价和消费者对再制造商品的接受程度的问题。若实施碳税政策,必然会加大生产成本,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会如何做出制造/再制造的生产决策呢?碳税对企业制造/再制造决策的影响也成为目前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

常香云等发现碳税税率不同,企业制造/再制造的生产决策也不同。当碳税很低时,企业会同时生产高碳新品和低碳再制造产品,而随着碳税的提高,企业则优先生产碳排放较低的低碳再制造产品,避免高额的碳税成本[6]。该文章对外部碳排放约束因素考虑得较为全面,但对政策的设定较简单,模型构建中对新品和再制造产品的异质替代性没有考虑。王心月和郭健全考虑了回收品不同质量水平这项因素,研究了在回收品质量水平不同的情况下,制造/再制造企业不同碳税下的最优决策,发现企业可以根据回收品的质量水平,合理安排再制造批次来降低平均总成本[7]。其构建的模型及算法严谨精准,结论客观,可信性强。有些学者则从再制造的不同模式出发,研究外包再制造和授权再制造下的碳税效应,夏西强和李飚研究了碳税对外包再制造的影响[8],而刘碧玉等探讨了碳税对专利授权下再制造的影响[9]。综上,对于这一研究主题,学者们考虑的因素较为多样化。在不同条件影响的情况下,对企业的再制造决策给予了一定的指导建议。

(三)碳税与供应链网络的相关研究

企业处于多层供应链中,企业的减排决策和最终的减排效果与其所在的供应链网络同层、上下游企业是密切相关的,减排目标仅仅依靠单个企业运营决策的改变很难有效地实现[10],学者们从供应链角度出发,研究在碳税政策影响下,企业的运营决策和供应链系统的减排效果。其特点是研究出发点多元化,构建的供应链结构多样化。

熊中楷等通过构建一个制造商两个零售商和两个制造商一个零售商的供应链,探讨了碳税政策和消费者环保意识对制造商碳排放量和供应链成员利润的影响[11]。程永宏和熊中楷通过构建一个制造商一个零售商的两级供应链,研究了碳税政策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碳减排效果和产品定价策略,并且分析了碳税税率对单位产品的碳减排量和销售价格的具体影响[12],其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郭军华等在此基础上又考虑了消费者低碳偏好这一因素[13],研究了在碳税政策和消费者低碳偏好影响下产品差异化定价策略与供应链协调的问题。施国洪等则从零售商采购方式的角度出发,以单个供应商和单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碳税政策下零售商选择经济订购批量和准时制两种采购方式对碳排放量的影响[14]。程发新等研究了在碳税政策的影响下,多个制造商、多个零售商和多个随机需求市场组成的供应链网络的均衡决策问题[15],逻辑清晰严谨。综上,在碳税政策下,相比研究单一企业的碳减排决策来说,学者们对供应链网络的研究更为多样化,同时对减排目标来说也更具有研究价值。

(四)碳税与碳交易协同效益的相关研究

碳税与碳交易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减排方法,很多国家已经同时实施。在初期研究阶段,学者们经常将二者进行比较。随着国家发革委提出在2017年全面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到2021年7月,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学者们对二者的研究方向也发生了转变。当前学者们更加倾向于将二者作为互补手段进行结合,站在宏观角度研究其协同效应[16]。碳税为价格手段,通过规定排碳价格来减少碳排量,而碳交易为数量手段,它约束了一定时间内的总排放量,二者各有利弊。多数学者提倡将二者结合实施,以实现最优的减排效果,并且最大程度地减小减排对经济的冲击力度。

石敏俊等模拟分析了单一碳税、单一碳交易以及碳税与碳交易结合实施的减排效果和对经济的影响,发现将二者结合实施是较优的减排政策[17],其观点及逻辑清晰明确,为我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张博等提出了混合机制,以发挥二者的优越性:对小企业只实施碳税政策,而对大企业建立碳交易市场,并确定其初始碳排放权,对大企业超排部分施加高碳税税率加以惩罚[18]。该文章所提出的混合机制可行性强,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的效果,但其只停留在框架设想阶段,缺少一定的定量分析。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等也建议在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上,同时择机开征碳税[16]。庞军和张宁在近期提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处理好碳税与碳交易之间的关系。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刚刚上线,存在市场不够活跃、碳价波动幅度较大等问题,其实施效果不明显。而碳税税率相对稳定,适合作为碳交易的补充政策手段[19],其论述结合我国现状,切实中肯。可以看到,当前学者们对碳税与碳交易的协同效益广泛认可,积极推行二者结合实施,共同控制我国的碳排放总量。

五、评述与展望

本文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基于CSSCI期刊,对我国整个碳税研究热点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并且重点对当前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具体分析。本文认为:

1.当前我国的碳税研究热度较高,并且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一直保持较高的研究热度。发文数量呈现递增趋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热点主题。但研究力量分布独立,缺乏合作,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深度的提升。

2.我国碳税研究热点的发展演变过程总体上呈现出由借鉴到自主探究,由宏观经济到微观企业层面,不断深入细化的特征,而不足之处是缺少对行业层面的研究关注。当前以行业视角探讨碳税政策的研究较少,容易忽视碳税对不同排碳量行业的影响。并且,2022年全国两会上就“双碳经济”政策方面提出“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节能降排。”强调了对高碳行业绿色转型的关注。

3.我国碳税研究热点响应国际国内政策形势变换,这使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但当前碳税研究的完整性、具体性不高,并且对我国国情的把握程度尚浅,对于固有存在的一些问题一直未给予明确,碳税政策体系的建设不够完整。两会代表蒋颖就碳税的纳税人、税赋范围及碳税和其他税种的协调问题提出了疑问,可见当前我国碳税政策的多方面问题都未明确。

综合以上研究以及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发展,针对我国碳税研究提出以下展望:

第一,碳税研究应深入行业,特别是应该加强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关注。以行业视角切入研究,做好企业到整个行业的过渡。对于高碳行业,应关注碳税政策对该类行业的影响与冲击,重点考量碳税政策对高排放行业完成绿色转型的有效程度。欧盟在2021年7月正式提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立法提案,CBAM的实施将对我国钢铁行业向欧出口产生不小的影响[20],在该背景下,更应对高排放行业予以关注。

第二,碳税研究内容应持续推进,以健全完善我国碳税法规体系为目标,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健全完善碳税法规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应把握和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21]。碳税研究应以健全我国绿色税收体系为发出点,关注碳税政策与其他税种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立科学的碳税政策效应评估方案,尽快健全完善我国双碳政策法规体系。

第三,碳税研究应当更加注重结合我国国情。在当前实施碳税的国家中,发达国家的碳税税率逐步提高,税收优惠力度逐渐加大,并且提出了以净零碳排放的新目标;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分阶段实施碳税,并且积极开展碳税征管国际合作[22]。我国碳税研究在借鉴他国碳税经验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结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传统工业比例较重等一些长期固有的问题,建立碳税调节机制,推进我国碳税实施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猜你喜欢

碳税热点学者
热点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碳税立法模式问题探究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学者介绍
欧盟征收航海碳税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与对策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