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复活剧”拍出了多少真实感?
2022-12-06赵天
●赵天 编
《侏罗纪》系列电影世人皆知,是经典的恐龙科幻电影,既然是“科幻”,片中的恐龙形象多少有点想象的成分,所以把它当做一部“怪兽片”其实更加合理。而《史前星球》则完全不同,它就像英国BBC以前做过的所有动物纪录片一样,是真实描写大自然生灵的科普剧集,只不过银幕上的主角不再是科学家们从世界各地跟拍来的真实现存动植物,而是早在6500万年前就已灭绝的史前巨兽!
借助当今最顶级CG技术结合实景拍摄的《史前星球》,将众多远古生物还原得让人拍案叫绝,以至于任何一个对恐龙不太了解的朋友,在观看的时候都会以为剧中的恐龙是真实存在的,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BBC的强大制作工艺。惊叹之余,广大恐龙迷们也忍不住“从鸡蛋里挑起了骨头”——《史前星球》中的远古巨兽,其科学性如何呢?它们被还原得够真实、够接近它们的本来面目吗?
形态复原
科学性:★★★★☆
艺术性:★★★★★
自1677年人类第一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学界对恐龙形象的认知,随着对化石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完善。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下称古脊椎所)古生物科学复原设计师王宇介绍,一切古生物复原都是从化石标本开始的,但由于大部分被发掘的化石材料是不完整的,因此只能从现生的近亲物种中推演出它缺失的部分可能长什么样。随着更多化石证据以及新的研究成果涌现,同一个古生物的复原细节也会不断变化,并逐渐接近真实。
看《史前星球》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恐龙类群很多都是有羽毛的;但在1999年同样由BBC制作的纪录片《与恐龙同行》中,恐龙却是披鳞戴甲的冷血爬虫形象。这是因为,上世纪,全世界科学家都以为恐龙就跟蜥蜴、蛇、鳄鱼一样,全都是无毛的爬行动物,直到20多年前,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发掘出许多带有羽毛痕迹的恐龙化石,恐龙的生物学分类才被彻底改写,同时也纠正了人们对鸟类起源的认知,突破了人们对恐龙外形特征的固有印象。
王宇认为,《史前星球》对恐龙形象的诸多细节还原,在基于现有科学的描述和观点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不过,影片中诸如无畏巨龙的脖子呈现出求偶时才有的气囊结构,应该是加入了幻想成分。
行为复原
科学性:★★★☆☆
艺术性:★★★★★
在王宇看来,《史前星球》里有些跨物种的行为借鉴、移植,是一种很前卫的复原尝试。
比如,影片开始的一幕就打破了很多人的原有认知:一只霸王龙居然在水里游泳,身边还带着一群霸王龙宝宝。
霸王龙会游泳?这个问题,科学界尚无确切结论。但化石证据表明,大型兽脚类恐龙的骨头中存在空腔,因此,它们的体重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重;而且,科学家在古河床上发现的足迹化石,被证实是大型兽脚类恐龙浮水时留下的趾尖划痕,所以这很可能足以说明霸王龙会游泳。
再如,影片中还展示了蛇颈龙的一种奇特行为——吞食鹅卵石。“大型蜥脚类恐龙存在吞食石块的化石证据,研究者称它为胃石,其作用主要是研磨食物。”王宇介绍,在现生爬行动物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进食行为。而蛇颈龙作为一种海洋生物,吞食鹅卵石可能还会起到“压舱石”的作用。譬如,科学家发现,鳄鱼吞食石块后,能让自己下沉的时间更长,有助于更好地保持沉浮平衡。
生态复原
科学性:★★★☆☆
艺术性:★★★★★
《史前星球》的制作过程十分漫长,因为主创人员决定将电脑CG特效制作的古生物,与真实世界的自然背景相结合,创造更为壮观的视觉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摄制团队曾被派往世界各地拍摄镜头,寻找与6600万年前的世界“相似”的背景。
在古脊椎所研究员汪筱林看来,尽管实景拍摄可以营造出一种真正的“自然纪录片”的质感,但自然环境的“真实”反而造成了科学复原中一个最不可忽视的问题——恐龙时期的生态环境,和当下的自然环境相差甚远。
汪筱林说,无论是侏罗纪还是白垩纪,恐龙最常见的生活环境都是比较温暖、潮湿的,因为它们大部分是冷血动物,要靠外界温度使体温升高,其活动能力才能增强。而且纪录片中大量出现的大型蜥脚类恐龙是植食性、群居性的动物,加上它们堪比十层高楼的体型是如此硕大,要依靠大量植物才能活下去。“然而,它们(在电影里)却频频出现在沙漠和冰封世界,尽管它们的化石发现地曾是沙漠戈壁或者极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它们活着的时候,世界就已经是那番景象。”
由此可见,或许在6500万年前,大多数恐龙定居的地方都曾是葱葱郁郁的热带雨林、原始丛林。只不过,沧海桑田,数千万年之后,这些曾经铺满植被的丰沃之地,也如史前星球的巨兽主人一般,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