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出血性痢疾的预防与防治

2022-12-06薛更新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2年4期
关键词:螺旋体痢疾出血性

薛更新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为民服务中心,安徽 黄山 242710)

猪出血性痢疾又称猪密螺旋体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其典型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该病一旦暴发不仅会极大的影响到猪群的生长发育,还极易造成重大死亡,给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因此在生产中应注意加强对该病的防范工作,减少因患该病带来的损失。本文将对该病的病原特点、临床特征及防控措施做一下介绍,旨在提高对该病的预防。

1 病原

临床上可致血便的常见病原体是猪痢疾密螺旋体和C型、A型魏氏梭菌(多见于仔猪),除此外还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及球虫等病原体也可能引起出血性痢疾。究其原因主要是上述任何一种致病原引起的原发病均可能发生继发或并发感染,较为严重的继发(或并发)感染最显著的病理变化(症状表现)就是炎性水肿及出血。由此可见,猪出血性痢疾的致病原囊括了细菌、病毒及某些寄生虫(主要是猪球虫、肠道蠕虫)。对原发病的致病原准确鉴别有助于提高对症施治的总体效果。病原体为密螺旋体猪痢疾。革兰氏阴性,长6~8.5μm,宽0.32~0.38μm,末端尖锐,形似双雁翅。鲜活的病料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蛇形运动。苯胺染料或吉姆萨溶液染色良好,但最好用镀银染色组织切片。这种细菌是厌氧螺旋体,但对氧气有一定的耐受性。细菌在空气中(28~30℃环境)暴露10h内一般不会死亡,最适生长温度为37~42℃。该菌在含有牛、马、羊、兔的血液培养基上产生明显的R型溶血。R溶血区无菌落,有时可见云状表面生长或针状透明菌落。生化反应不活跃,只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等少数糖类,只能产生少量醋酸、丁酸等。猪痢疾密螺旋体在粪便中5℃可存活61d,25℃下存活7d。在土壤中可存活18d;厌氧条件下纯培养在4~10℃至少可存活102d,-80℃可存活10年以上。这种细菌对一般消毒剂、高温、氧气和干燥敏感。

2 流行特点

猪出血性痢疾是由泌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感染其他动物。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可感染,但不同年龄的猪感染后,表现出的症状有一定的差异。其中,7~12周龄的仔猪最易患病,危害最严重,发病率通常在75%以上,病死率在60%左右。该病的传播和流行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传播速度较慢,可在猪群中长期发病,危及整个猪群的生长发育。猪出血性痢疾病猪和康复猪是主要传染源。病原菌随猪粪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健康猪在饮水和进食后,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该病。养殖场的应激因素很多,如雨水潮湿、气候突变、饲料营养价值差、品种单一、饲料发霉、长途运输、饲养方式突然突变等不良刺激,都会加速病害的蔓延。猪出血性痢疾一旦在猪群众蔓延,就很难采取措施根治。大规模流行期时可导致断奶仔猪的发生率高达90%。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死亡率还会进一步增加。

3 临床变化

由于本病的致病原较为复杂多样化,大致总结为:原发病以感染病毒类(冠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为主的,显症多表现为剧烈腹泻及呕吐,剖检可见肠道内容物多呈水样,病死畜机体组织脱水、贫血较为严重;原发病以感染细菌类(主要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为主的,显症多表现为湿热下痢、轻度便血,机体组织轻度至中度脱水及贫血,粪便相对较为黏稠,多呈糊状或粥。临床上,任何一种原发病均可产生继发(或并发)感染,病毒+X混感的症状表现更为复杂。

4 诊断

基层兽医在实践中可根据上述显症及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譬如:仔猪黄痢(大肠杆菌)、仔猪白痢(大肠杆菌)、仔猪红痢(魏氏梭菌)、猪痢疾(猪痢疾密螺旋体)等,但准确鉴定须以实验室检测为准,准确鉴定致病原(细菌、寄生虫)对于控制继发症意义重大,有利于优选高敏抗菌剂。一般认为,临床上单纯使用抗菌剂治疗无效,且显症表现为剧烈腹泻及呕吐的,应判定为病毒病或“病毒+X”混感综合征。

5 防控措施

5.1 预防措施(1)对四季常见高发的猪大肠杆菌病、猪沙门氏菌病、猪链球菌病、亚型猪瘟、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及猪流行性腹泻,目前最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对能繁母猪、种公猪和适免猪接种相关疫苗,令猪群获得有效被动免疫抗体保护。(2)全面均衡日粮,投喂适合于当前猪群的全价饲料,同时满足24h不间断供应清洁饮水。有条件的猪场尽量满足猪群的动物福利,譬如:适量运动及光照(日光浴),适量投喂新鲜蔬菜及牧草等天然绿色食品,定时播放轻音乐,实施驱虫及启用食药保健预防程序等,令猪群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健康度,从而减低内外源性感染几率。(3)重视养殖小环境控制,严格落实猪场生物安全防范和各项兽医卫生防疫管理制度,长期保持猪舍内清洁、干燥、通风、采光充足、温湿度适宜的良性条件。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消除四季温差波动、环境污染、传播媒介流动散播疫病等潜在风险因素。(4)消除不利应激因素。现代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猪群的大量动物福利被剥夺,加之单位面积上密集饲养,高频度接触无限增大疫病水平传播风险,整场(舍)猪群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各种不利应激源可诱发相关疫病。要注意积极主动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尽量消除“六淫六邪”、气候突变、惊吓、断奶、换料、转舍并群、长途贩运、滥用药物(抗菌素、生物制品、违禁添加剂)等不利应激源。

5.2 治 疗毒泻肠清(主要成分为硫酸黏菌素),每天0.1g/kg.bw,连用3~5d或100g可拌料100kg,让猪自由采食用痢菌净按1g/kg拌料,全群预防用药30d。

6 讨论

6.1如果能及早发现和确诊该病,并实施有针对性的药物,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少数病猪在恢复用药2~3周后又会出现腹泻症状,造成反复流行,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因此,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要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止此类疾病传播的最有效措施。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疾病的传播通常与引种的不合理引进密切相关。养殖户在引进过程中应严格对引种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严禁从该疾病发生地区的养殖场引种。新疫区出现感染病例后,最好将整个猪群进行淘汰,并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洁卫生。猪舍闲置2~3个月后在经过严格的检疫和卫生消毒,确保在没有上述病原体后可引进新的猪群。通过严格的检疫和消除治疗,可以有效消除此类传染病。当种猪场发生疾病时,要提高重视程度,及时隔离疑似猪,及时报告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用药,防止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对于本病多发的养殖场,应掌握该病的具体流行特点和发病高峰,在发病高峰期采取药物预防,降低本病感染率和发病率。

6.2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多发生于夏末秋季。饲料变化、运输、去势、拥挤和寒冷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该病最常见于体重15~70kg的猪,乳猪和成年猪很少发生。断奶仔猪自然感染的发生率接近90%,治愈率取决于药物治疗和综合防控措施的效果。研究表明,密螺旋体腹泻的发生率为34.66%,死亡率为8%。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尤其是7~12周龄的猪。本病发病率高,其他病毒或细菌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会继发于其他病毒性或细菌性疫病。肌注青霉素80万IU/头,痢疾5mL,2次/d,连续3d,治愈率100%。痢菌净0.5%水溶液0.5mL/kg.bw,肌注,或2.5~0.5mg/kg.bw,口服,2次/d,连续3d为一个疗程,加四环素200g/t饲料,连喂5d。添加300g/t硫酸新霉素,连喂5d,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6.3注意本病与仔猪副伤寒、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增殖性回肠炎的区别,需鉴别诊断。尤其是在与猪增殖性回肠炎鉴别时,猪增殖性回肠炎坏死病变主要集中在小肠,结肠黏膜增厚、坏死或出血。确诊后取肠黏膜涂片,吉姆萨液染色,显微镜下检查,可观察到胞内劳森菌。密螺旋体痢疾的尸检病变集中在感染猪的大肠。除了血痢外,还有粘液和坏死。

猜你喜欢

螺旋体痢疾出血性
福建省北部地区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及分离株分子特征研究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出血性痔疮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猪痢疾的诊断和防治
TP-ELISA和CLIA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中的作用及准确性分析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肉牛痢疾的临床表现及中西药治疗方案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猪痢疾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安宫牛黄丸合手术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38例——附单用手术治疗35例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