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保障青少年发展权的策略研究
2022-12-06王建艺马国栋
◆王建艺 马国栋
网络背景下保障青少年发展权的策略研究
◆王建艺 马国栋通讯作者
(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宁夏 750001)
近几年,青少年的发展条件得到了质的提升,国家教育资源也不断向偏远、贫困地区上倾斜,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均衡性、公平性上仍存在不足,不同地区、家庭、学校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水平之间存在偏差。网络带来的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的丰富信息资源缓解了这个问题,但网络在推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缺乏专业性、高质量的学习、发展平台和资源,便捷的获取途径还可能造成青少年的思维惰性,阻碍自我思考能力的发展,青少年的发展权益在网络环境下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少年强则国强,应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优势,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网络;发展权;保障
义务教育的有效保障提升了脱贫攻坚的质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发展教育模式不再能满足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发展权益存在不公平实现的情况,其中地区、家庭、学校的差异性等带来的起点的不平等是主要原因[1]。在“十四五”规划与青年发展专家研讨会中,有专家指出要特别关注在网络社会、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立足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背景,帮助青年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是否拥有良好的环境来发展自身,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重要,因此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重视青少年的发展问题,提供发展平台和机会,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 网络带来的发展机遇
网络空间实现了知识交流的无中心化,使得青少年接触文化、娱乐的途径多元化,使用网络进行学习成为当代青少年的常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总体中有80.5%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超过网民总体1.2%[2]。网络平台的不断涌现给了青少年展现自己的机会,接触到更多课外感兴趣的领域,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拓宽了视野、提升了生活能力,网络带来的虚拟交友网络可以促进学生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缓解地区、城乡、家庭之间教育资源和水平的差异性。网络空间也打破了现实交友在空间、身份、层级上的壁垒,网络的隐私性使得青少年可以放松地去与他人交流,满足其情感需求,对青少年的现实交往起到补充和辅助作用[3]。
2 存在的问题
(1)网络教育资源不足
近几年,尤其在疫情期间,线上教育行业不断兴起,除基础教育外,棋类、摄影、编程等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网络的出现提供了新的阅读方式——读屏,相对纸质图书更加便捷,不受空间制约,资源丰富且形式多样,有声读书更是满足了特殊群体的需求[4]。但缺乏高质量、正规的官方教育平台,很多教育平台并没有质量的保证,部分教育平台为了拉拢吸纳学生,将普通教师甚至“假老师”包装成金牌教师,不仅没有教学效果还误人子弟,更有甚者假借正规机构名义,实则伪造招生网站或报名点骗取报名费用。此外,诸如“火星搜题”、“题拍一拍”等软件,可以通过拍照直接获取习题答案,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反而使之沉迷应付作业。
(2)网络主体责任感低,网络环境复杂
一方面网络平台给予了青少年展现自己特长、创意和发表自己观点等的机会,但部分青少年主体却存在招致谩骂、骚扰、人肉等网络欺凌行为;另一方面,青少年自控力和自我辨别能力较差,外部网络环境存在许多安全隐患,钓鱼网站、危险游戏、虚假信息,以及近几年流行的交友软件等存在虚假、低质量交往情况,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其次在“泛娱乐化”“网红经济”等的影响下,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观受到影响产生倾斜,2016年腾讯发布的《QQ大数据微报告:95后抖屏择业观大起底》显示,七成人想尝试创业,热衷于成为网红、段子手、电子竞技高手;2020年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发布的《上海00后画像报告》中,电竞明星在“梦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排行榜中位列第五。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还未构建成完整体系,长期接触违背我国主流意识的信息会导致青少年群体的低质量发展。
此外,部分群众在网络上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言论偏激、消极,给青年人灌输“毒鸡汤”,言论举止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例如近几年流行的“丧文化”,畸形的“饭圈文化,以及最近不少人陷入的“容貌焦虑”,从众心理、好奇心以及集体融入感使得青少年认同这些观点并在其圈子里二次传播,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惯性效应使得青少年将其在网络上的思维和行为带入到现实生活中,不利于青少年的积极发展。更有甚者视网络为“法外之地”,为了自身利益打擦边球,传播黄赌毒信息,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3)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目前多数家长仍是“谈网色变”,对于青少年使用网络仍仅仅采用强硬干预、限制时长的方式来进行管控,另一部分则放任不管。虽然国家网信办要求部分平台推出“青少年模式”,但由于其自选性,很多青少年会忽略此模式或利用长辈的账号注册以避免限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网络只会带来消极影响,不能正确利用网络发展优势;二是部分家庭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时间管理或本身也不具备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国内的青少年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没有明确提出网络素养教育,但网络素养是其中很关键的一部分,青少年自身作为网络主体,是将来的网络文明引导者、环境治理者,对网络大环境的构建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到未来的青少年所处的网络世界。而在国外,网络素养已进入统一课程,并引入语言文学的教学当中[5]。
表1 主要国家的做法
国家主要目的主要做法 美国培养学生批判接受、媒体剖析、自我表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开展讲座,制定信息素养课程 加拿大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思维并具备正确利用媒介的能力,注重自主意识的培养将网络素养教育作为必修课并分阶段处理,学科交叉并和社会、家庭共同教育 新加坡培养学生辨识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行动能力政府监管和服务外包融合,一则教导尊重,二则教导对自身网络行为负责 英国熟知互联网内涵,能够活化与运用网络,培养批判性思维并能实践与反思除学科交叉外,与当地风俗、生活、游戏等新型媒介融合,并注重对教师的培养 中国熟知计算机的功能,培育学生自我约束能力,遵守文明上网公约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但网络素养教育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
3 对策
(1)开设网络教育平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积极开发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免费网络图书馆,建立专业青少年学习平台,邀请各个学科名师录制视频,讲授课程,提供官方优质资源,同时传授自身的授课经验和技巧供各位老师参考;开设同龄人学习交流渠道,供同龄人之间解惑答疑、帮扶学习,缓解部分青少年不敢或不愿去咨询老师的处境;成立兴趣爱好栏目,兴趣爱好相同者之间可互相指导、交流、帮扶,给予想学习技能却缺乏资源的青少年一个学习机会,满足青少年多样的网络文化需求,使他们更好地发展个性化;创建并宣传高质量的公众号、论坛等,传扬主流价值观,建立专门的针对青少年感兴趣的典型舆情事件做出评价的公众号或视频号,在舆情出现的时候及时对事件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回应,培养青少年多角度、独立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6];支持和扶持一些弘扬先进文化,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内容和服务的社会网站并积极宣传,共同缩小教育资源间的差异。最后开设意见平台,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青少年自身参与到更好地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发展权益的工作中来,使他们成为网络发展建设的积极力量。
(2)创新完善学校教育体系
首先推动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方式,针对网络带来的不同问题开展主体研究,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网络带来的碎片化阅读使得青少年阅读时间和内容碎片化,从而影响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因此学校应开设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取碎片化阅读的优势来帮助教学,指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碎片化阅读方式来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整理,提升信息处理能力[7]。其次,青少年作为网络信息的受众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播者的角色,其本身也要做到谨言慎行,学校应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否则在网络世界的不妥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进而影响自身发展。同时要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援助能力,国家应联合学校及时发现青少年群体在网络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各地政府联合学校建立网络舆情监督系统,捕捉可能影响青少年发展的观点和问题,做到提前预防、及时解决。最后,教师作为培养者,也应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学校应对教师定期开展网络素养培训和法律培训工作,将网络教育与校园教育融合起来,有能力的学校可以面向家长开展讲座,培育家长对于教育孩子网络素养的意识和能力。
(3)家庭提升引导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一个人的独立思想能力,一味地限制和阻挠青少年使用网络可能会适得其反。堵不如疏,首先可利用网络实时新闻,培养青少年理性去分析和看待社会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引导他们自主的思考、选择,保持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其次提升网络使用的质量,帮助孩子鉴别网络内容的优劣,更好地管理时间,规避风险。同时家长作为监护人,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是监督和引领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的前提,自身应做到合理使用网络,多利用互联网和青少年开展有趣的家庭活动;学习基础的网络操控技术,通过关键词屏蔽、白名单、黑名单结合设置网络权限,合理控制青少年上网内容。
(4)网络主体提升社会责任感
尽管国家规定部分平台推出青少年模式,但由于其可选择性,青少年依然可以接触到不良信息,还青少年一个清朗的网络发展空间是每一个网络主体的责任,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法规制定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单靠法律法规是很难做到疏而不漏的。网络主体应增强自律,再发布自身的观点,尤其是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主体,应三思而后行,影响力越大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大[8],自觉限制自身行为,实事求是地发表言论;互联网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平台在招募时要加强对教师的资格认证,自觉净化网络教育的环境,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初心,娱乐平台要自觉自主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严格规范审核机制,加强对作品的审核,提升内容发布门槛,提高把关人的职业素养,抵御腐朽网络文化的渗透,坚决抵制“带节奏”的无良营销号[9]。有能力的平台可以跳过“青少年模式”选择阶段,自动对未成年开启“青少年模式”,断绝他们接触到低俗信息和非主流价值观。
(5)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治理力度
我国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整顿网络环境,保护青少年网络权益,但仍存在立法层次低、实际操作性低、部分条例表述模糊等问题,且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缺乏专门法律,大多是条例和规章。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证青少年的网络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应禁止教育相关平台出现低俗广告和游戏广告;规定各软件开发商做好网络防沉迷工作,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正能量为主旋律;相关部门加大整顿力度,整治网络教育风气,严禁教育平台过度包装吸引消费者;细化互联网文化相关法律法规,整治网上文化娱乐乱象问题,严厉打击各种以吸引眼球、追求流量为目的的违法违规和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原则的网络行为;建议规定目前的交友软件进行分年龄段处理,降低低龄者被骗的风险,严格进行实名制审查,加强隐私保护功能。最后信息纰漏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因此为了青少年群体更安全地使用网络,应完善《网络隐私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保护好青少年的网络个人隐私。
[1]张良驯. 青年发展权的含义、特性及其有效实现[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3):14-22.
[2]《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D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qsnbg/201406/t20140611_47215.htm.
[3]曲垠姣,杨峰. 青年融入网络群体的交往效能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1(03):96-102
[4]冀国民. 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01):191-192.
[5]苏文华,江舟. 筑牢网络保护“防火墙”——修订版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专章解读[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6):79-80.
[6]杨丽,胡泊. 当代青少年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究[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06):1-4.
[7]冯学民,王珍. 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对策——以河北北方学院为例[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05):63-65+116.
[8]朱巍. 新时代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J]. 网络传播,2018(07):46-47.
[9]胡永祺. 加强媒体社会责任感,对泛娱乐化之风有效治理[J]. 传播与版权,2019(11):170-171.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YXW2017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