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 后 记

2022-12-06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术鲁迅研究

本期含“中山大学学术名家访谈”“鲁迅研究”“宋史研究”“经典与解释”“新时代的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等专题专栏,专题专栏导语之外,刊文凡20篇。

学术研究的基本宗旨在求真,而求真之法,实有多端。昔周光午曾有专文追忆受教王国维之经历,并记师训说:“先生尝谓考古之事,于古代材料,细大均不可放过。忽略其细处,则大处每不得通。此同一材料,而有所发明,有所食古不化者。又宜由细心苦读以发现问题,不宜悬问题以觅材料。要之,牛溲马勃,皆足珍奇。只视材料之如何安置,自足绎其条理,以窥见古代之真面目矣。”这让我想起梁启超挽王国维联有“其学以通方知类为宗”之语。这个“通方知类”也就是梁启超语境中的“了解各种学问的关系,而逐次努力做一种学问……看全部要清楚,做一部要猛勇”的意思。今读观堂之著述,往往由校勘、批点而成文,再汇诸文而成一学,这便是从小到大的学术功夫。先有“小”的踏实与细致,才有后来“大”的稳健与宏阔。本期邱捷教授的访谈,题目便是《识小必须见大,平实不可平庸》,可谓直接学术之真义。邱捷教授的第一学历是高中,1978年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考入中山大学攻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这在今天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但不可想象的事情发生在邱捷教授身上,意义却非同寻常。以此也略可知,“学历”该遮蔽和耽搁了多少“豪杰之士”。他硕士毕业留校后,深耕近代中国商人研究、孙中山研究、近代广东社会研究、晚清政治制度研究等诸多领域,成就斐然,多种著述驰誉学林。其中《近代中国民间武器》一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没有一种特别的好奇心、特殊的阅读经历和过人的眼界,这样的论题就可能一直被“珍藏”而无法彰显于当世了。近十多年,邱先生更是沉潜在《杜凤治日记》之中,出版了《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从一个普通清代州县官的日记窥测清朝的州县制度、清代司法和清代官员生活史,这便是由小见大的典范。邱先生说:“做前人没有写过的‘小’题目,也不一定能够创新,必须有‘大’的学术关怀,才可以做好‘小’题目。”这是一个真学者的真感悟,然非知之难,而能之难也。

“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义所在。刘勰所谓“文能宗经,体有六义”,即揭示了六经对文学思想与艺术的全面影响。先秦虽有“六经”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独缺《乐经》一种,以是《乐经》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渐行渐远。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奏立《乐经》,《乐经》遂再度受到关注,成为汉代一时期儒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但东汉时《乐经》复被朝廷废弃,今人论及《乐经》聚讼纷纭的原因大率在此。王齐洲专文探讨王莽奏立《乐经》的基本史实,或可补经学研究于此久为薄弱之一环,推进“六经”在古典文化传统中的整体意义。

在现代社会,鲁迅是一个深入并影响到社会各阶层的灵魂人物。特别是他的杂文和小说曾经是民众最为常见的案头之物,他的思想被引为时代经典,他塑造的人物更是成为国民的部分范式和类型,精神的鲁迅因此是不死的、永恒的。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本期刊载一组文章,对鲁迅的思想及其主要载体杂文的“异质性”等进行深入探讨,以纪念这位令人久敬不衰的民族之魂。鲁迅在已有认知中强烈的批判精神,容易遮蔽其复杂的思想来源。谭桂林别出蹊径,就鲁迅曾抄写《出三藏记集》和《法显传》之事,梳理其抄写背景、思想意图和文本意义,旨在揭示这两部佛经对其精神人格、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影响。这是由新的问题带来的新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鲁迅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鲁迅身经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其中年以后对国民性的反思其实也带着早期章太炎的影响。从历史角度来探讨鲁迅思想的生成问题,显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具有历史感和纵深感的厚实之论。王小惠文章的意义也主要在此。

宋史研究一向是历史研究的主域,这多少根源于现代社会与宋代社会在精神上的遥相呼应,令人读宋如读当世,似乎可以最大程度地消解时空的隔阂,自如地往返于宋代与当下之间,而了无挂碍。本期特邀曹家齐主持,就《全公墓志》、宋代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从朱子《家礼》到日用类书和司马光“乐中公案”书信等系列问题展开专题研究。这一组文章探究的多是具体问题,也多是采用考论结合的方法。虽然当代学术方法之论日见其繁,但只要结论能通向事实,并由基本事实引出值得信任之思考,方法的意义便终究是第二位。换言之,作为兼有史料学和思想史意义的历史研究,无论方法如何出新变化,考论结合注定是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的。

经典虽多不刊之鸿教,但如果失去了解释,或者解释失去了方向,被接受的经典意义便不免大受影响,这是经典解释学在最近20年成为备受关注的哲学领域的重要原因所在。陈少明在本刊主持“经典与解释”专栏多年,影响日深。本期三篇文章,尤堪注意的是《隐没与显扬:经学与哲学视角下的“经典性”》《从朱子与陆象山的字号看儒禅之代兴——经典世界中如何察名》二文。前文绾合经学与哲学两端,其实重点在探究中国哲学史的建构与经学之关系,或者说经典制造与经典重塑便大体构成了中国早期思想的两大动脉。此文既扎根基础文献,又立意高远,是一篇启人深思的文章。后文则开口小而探幽远,从朱熹与陆九渊的字号切入宋代儒禅杂糅的时代思想特征,为经典世界的察名法提供了一个切实的例证。大凡为文高低可分数境:大题大作为第一等,小题大作为第二等,小题小作为第三等,大题小作为第四等。

新时代新理念带来新发展,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已成为当下社会的主要趋势,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一体化等便是重要体现,但相应的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等协调联动诸问题也不断呈现出来。如何既重视发展又及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成为学界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本期邀请毛艳华主持“新时代的中心城市与城市群”专题,便试图围绕新时代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的机制及其实现路径、协同推进城市群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从消费中心城市看大城市等问题展开研究,角度容有不同,但指向明确。这一组文章,虽然学术,却也关乎众生,贴近生活,因此也可从逸出学术的角度来读来思。

新的一年,万象更新。而学术的轨道则始终是平稳而有序的,我相信这才是学术的常道,由学术之常道,才能导向令人放心的学术。

猜你喜欢

学术鲁迅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鲁迅,好可爱一爹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