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陕西省青少年体校人才培养的探究

2022-12-06刘莉媛陈强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体校运动员青少年

刘莉媛 陈强

(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5)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在2021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定推动体校改革,加强体校文化教育质量和基础训练水平,加强人员专业能力建设,振兴体校“三大球”及基础大项发展。这为“十四五”时期各级各类体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家“顶层设计”的背景下,立足于地方实际,探索陕西省青少年体校的发展改革,最终实现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新时期陕西省体校的新路径,打造新时代3.0版。各级各类体校是承载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基础阵地,是我国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的重要支撑。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以体校为基础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受到很大冲击,这不仅因为体校的输送率低并面临学生出口的难题 ,而且伴随着基层体育部门合并及撤销,很多体校难以为继。尽管当前体校在我国发展遇到了瓶颈,没有及时跟上社会发展步伐,但不能因此而简单否认体校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曾经并将继续承担的重要角色。

1、陕西省青少年体校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选取陕西省十市一区内15所青少年体校,实地走访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为后期的理论研究进行实证考察。在走访调查15所体校时发现该校生源严重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家庭观念的影响,进入体校学习的学生人数较少。根据对体校现有学生家长的调查,发现在调查的人数中其中有64%的家长是担心学生进入体校会影响了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而有超过70%的家长则是很愿意学生以后从事与体育关联的工作。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1、思想认知不足

发现在调查的家长中,多数人对国家十四五教育规划缺乏足够的了解,思想观念仍旧停留在进入体校学习会影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认为学生如果不是特别出色就很难有发展前途,潜意识中不希望孩子进入体校,更多的选择将其送入常规学校进行文化课程学习。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可以将体育当做兴趣爱好,但是不能当做主业,否则今后就业比较艰难,所以导致体校中生源相对薄弱。

1.2、体校招生模式陈旧

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大环境下,很多院校为争取优质生源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但是陕西省很多市县级体校依旧沿用传统招生模式,主要的招生模式还是在各级中小学中挖掘生源,或者在体育培训机构找寻优质深远,总的招生模式还是沿用旧的招生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并不能完全招收到优质的生源,或者寄希望于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该种方式虽然能够得到一部分生源,但是却未将体校的优势以及发展前景展现出来,所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区体校的发展。造成现有的体校的局面就是不发展、不改革,在走下坡路,难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到体校发展,造成其社会认知度与认可度逐步降低。

1.3、体校中的“学”与“训”矛盾

根据调查显示,体校生中有80%的文化程度都不高,而且体校的教学训练目标则是更侧重如何提高运动员们的竞赛水平和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们的文化素养教育,进一步体现了体校教育中学与训之间存在的矛盾。为了调节这种矛盾,国家大力推进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在进一步缩小“学”与“训”之间的矛盾,使学习与训练之间保持一个动态平衡,这样才能为未来可培养出多元化的体育人才,并实现体校的可持续发展。

1.4、职业教育对体校教育工作的冲击

陕西省高校教育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学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陕西教育行业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体校生源的分流,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学校在同一个平台上抢夺生源,对一些体校形成了正面冲击。该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会选择将目光集中在一些设有当前社会热门专业的院校,亦或者是一些比较出名的院校,体校在此方面优势不足。

1.5、竞争力过大、缺乏规划

还需把握当前陕西各个体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因竞技体育本身的特性与金字塔结构,决定了在各项重大赛事中只有少数的运动员可以站在塔尖,大量的运动员将会在一轮轮比赛中被淘汰,沦为垫脚石。传统体校教学体系中,被淘汰的青少年运动员因其文化学习上的短板,会让其在后续的学习与就业中处于较大的劣势。这使得很多运动员不愿意进入专业的体校进行训练,更多运动员愿意留在教育体系作为特长生存在,如此可在运动成绩达成一定标准之后,再进行各项文化学习,利于今后的长期发展。但是就当前的教育体系来说,要培养出能够拿到好成绩的学生,仍旧存在着较大的苦难与挑战。这不仅是因训练器材与设备实施,更多的是教育体系教师的专业理念与训练水平距离体校专业人员有着较大的差距,导致很多有天赋的运动员天赋被埋没。

2、“十四五时期”陕西省青少年体校人才培养途径

2.1、明确体校人才价值,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

明确体校人才价值,实现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是衡量体校人才整体素养的核心标准,需重视以下数点:

其一,“德”居首位,证明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要求体校在培养体校后备人才的进程中,应该重视德育。一方面需在日常的体校教育中渗透德育工作,比如可以观看一些著名体育明星的励志事例,比如科比,其虽然具备足够的天赋,但是仍旧不满足,其在联盟中的努力程度数一数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微课、短视频等方式与学生一同观看科比的纪录片,或者以科比的系列经典语录来激励学生,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激发其内在动力,促进其自我发展;

其二,更新体育训练方式。在篮球、足球、排球等训练中,除了必要的基础训练外,可适当增加比赛训练比例,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比赛中适应比赛中的强度与节奏,并能团结队友、共抗强敌。同时,可多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大小赛事,让学生能够适应比赛中的环境,壮大其精神与内心;

其三,可结合优秀体育团队或者个人来激发运动员的运动精神,例如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女排运动员的日常刻苦训练以及运动场上的顽强拼搏,特别是里约奥运会的强势逆袭。以此来引导学生在进行日常体育训练时向其他优秀运动员学习,不畏艰苦、认真训练、积极备战,时刻做好准备。

2.2、提高体教融合教学成效

在去年九月,国家教育部门与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应当进一步重视国家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不但可以有机融合体育与教育,实现学生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而且能够免除很多家长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得到学校与家长的双重肯定与加持,让其能够更好的进入到体校进行专心的训练与学习。而要进行体教融合时,需重视以下数项:

其一,整合体教两家的赛事资源,体育部门开展的是青少年U系列比赛,教育部门开展的则是学生体育比赛。其中体育部门U系列比赛整体标准会对标奥运项目,并以省运会与全运会为基准来设立项目,以年龄为界限进行分组;教育部门则是对标全国中学生运动会项目,相对来说比较宽泛,项目较少,一般为足球、排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游泳等常见项目,而射击、举重与体操等项目会因小众、重竞技等因素而不再设立范围。整合两方赛事资源,统一各个运动项目设置,对标国家各项传统项目以及国家上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并综合当前阶段青少年比较感兴趣的各项新兴项目的等,增加学校体育赛事项目,以此来为体校储备后备人才;

其二,统一运动员资格认定,规范运动员注册管理,以当前体教发展情况来讲,体育部门管理的只是注册代表地,未对学籍、户籍有明确要求;而教育部门的青少年运送员管理,对学籍、户籍要求比较严格,需在籍、在校、在训三者统一,如此才有参与各项赛事的资格。同时,需考虑到陕西各个市与区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稀缺性与差异性,亦应当综合考量体育赛事交流提升体育水平的规律性与科学性,以此来平衡体教系统当前的运动员注册管理机制,以一个实际有效的标准来统一青年少体育运动员注册参赛资格,以此来统一两者发展目标。统一资格认定,利于为人才成长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提升其社会认同度,实现对人才的激励作用,使其更加专注的投入到系列体育训练中;

其三,关注运动员的等级管理以及体育特长生的招生与就学,建立从小学→大学一条龙的体育特长生升学通道,从而保证学生在各个发展阶段皆能接受对应的文化教育,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体育特长生进入到专业体校进行系统的训练,发挥出其本身最大的潜力与价值,实现人才的系统化培养。

充分利用赛事以培养人才实践能力。在进行体校融合体育人才培养时,除了体校内的系列人才培养对策外,还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陕西省各项体育赛事,让体校人才能够在赛场上锻炼其实践能力。这就需陕西省青少年体校能够对省内的各项赛事加以关注,比如西安马拉松赛、长安剑客国际击剑精英赛、“中国台协杯”全国斯诺克团体锦标赛、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中国跆拳道国际公开赛、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大师巅峰赛、全国街舞公开赛、宝鸡鳌山滑雪公开赛、宝鸡“百合杯”乒乓球国际大奖赛暨第38届“百合杯”乒乓球联赛、咸阳中国杯城市定向赛、铜川射箭公开赛、渭南华山国际自然岩壁攀登公开赛、吴堡黄河大峡谷国际漂流公开赛、汉中国际铁人三项赛、安康国际搏击争霸赛等。同时,在每次学生参与过大赛之后进行积极总结,统计分析学生在此过程中显露的问题,如此可在后续的培养中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效提升其专业能力。

2.3、构建学生综合评定体系

区分“真人才”、“假人才”时,应在成绩出现后进行综合评定,给予适当奖励,并严格处罚出现“揠苗助长”的教练员,尤其是针对小年龄组的成员,对其进行评价时,应综合专项成绩、基本功、机能形态、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评定其比赛成绩。

完善分层管理体系、训练监控体系以及效益评估体系。对于体校下发的阶段性的训练与教学任务、目标,需在综合各项实际情况之后,量化、细化到各个专项组、训练基地以及教练员,为其提供各项充足的外部条件,以阶段性考虑成绩为结果,制定先进、完善的奖励制度,提升教练员、运动员本身的积极性,使其可创造性的进行工作与训练,并避免出现各种形式的“短视行为”。按照运动员本身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使其平衡好文化学习、运动训练以及各项比赛,实现运动员的健康发展。

而就体育竞技中金字塔底部的运动员来说,个人成长重要性至关重要,期间其会受到来自家庭以及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赛场上的失利可能会让其对未来发展比较踯躅,但是也可能会让其对未来的竞技潜力认知不足,各种不确定因素会使其表现出较大的流动性,该种流动性并非区域性,指的是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在部分技能类或者技能表现类项目中,较好的成长环境,会使得其迅速到达精英层。

2.4、保证青少年人才培养专项投入

(1)引入社会资源以优化培养模式。

未来阶段陕西省体校发展可适当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从传统的体校→省体校→国家队,逐渐进化到小学→中学→体校→国家队→大学培养模式,这符合当前的发展需求,利于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而就当前的发展现状来说,可以看到国家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占据了较多的财力支出,因此可先发展企业、社会、体校共同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例如,体校—体校联合、体校—企业联合、体校—俱乐部联合、体校—学校联合等,以此来实现体校的多元化发展,为青少年体育人才拓宽更广的发展路径。

(2)优化当前市场制度管理。

要求体育人才培养体校基于其本身的发展现状,强化内部管理、明确产权,引入成本收益核算,若是长期经营过程中并未取得相应的成绩,人才培养进入低水平循环,应当考虑其本身的发展模式。引入经营人才,改革经营模式,实现体校经营的产业化、市场化、经营化,以此来充分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需求机制,如此在完善体校当前人才培养体系的进程中,实现各项资源资金的合理配置,集中体校的优势资源培养各个专业的优秀后备人才。

2.5、青少年体校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其一,要求综合各个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比如年龄、体能、身体素质、个人专业规划、各级大小赛事的成绩等,以此为基础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综合选材工作,明确参训对象,通过各种先进的举措与设备来解决运动员在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比如,可引入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运动员的训练课余时间,让其能够通过线上学习、微课学习等时间进行系统化的文化学习,以此来实现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两不误;

其二,构建与完善训练制度,做好各项安全措施,确保各项训练工作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在设计与建设训练基地时应综合体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科学的训练制度,拟定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与日计划,实现科学系统的训练,并根据学生的训练结果与训练反馈来及时的调整各项训练计划。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要求训练员能够观察运动员的各项反应,包括身体、心理以及各项机能等,严格按照课案与计划来稳步推进训练工作,在总结之后进行有的放矢,实现学生体育项目水平的稳步上升;

其三,在进行夏训、冬训与赛前集训时,应综合项目运动员的整体情况,以高效、安全、节约为原则,安排对应的教练员、训练材料、训练设备等,科学规划训练地点与训练周期,并将其纳入各个远动员的训练计划中,避免其与日常训练计划冲突,为运动员带来比较多的负担;

其四,规范体校教练团队管理,体校外聘教练、一般项目教练等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着运动员的整体训练效果以及人才培养效果。因此需体校能够规范管理教练团队。一方面注重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教练员,以此来自上而下、由点及面地提升教练团队的整体水平,但是在引入时需综合考虑体校整体需求以及经济情况,确保教练员与体校的契合;另一方面则需倾注工够更多的资源资金用于教练员培训,每年输送一批教练员到优秀中外体校进行参观学习,更新其训练意识与技能,使其紧跟国际形势,如此才可更好地推进训练工作;

其五,要求根据体校本身的专业设置与发展形式,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更加专业、先进的训练器材、恢复保养器材等,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训练成绩,避免其退役后被各项职业病折磨,减少运动员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优秀运动员,这利于体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完善以及未来发展。

3、结语

综述,文章就“十四五时期”陕西省青少年体校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论述与分析,探讨了陕西省各个体校在十四五期的重点发展路径与内容,要求体校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倾注更多的资源资金用以体校青少年人才培养,提升体校本身竞争力,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后备人才。

猜你喜欢

体校运动员青少年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青少年发明家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业余体校击剑训练发展趋势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