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家吴澄《不居集》医易思想探析※
2022-12-06齐城成张其成
齐城成 张其成
清初新安医家吴澄,字鉴泉,号师朗,安徽歙县人。吴澄年幼时便聪颖过人,有志于科举,嗜读《易》[1]。因屡试不第,吴澄在放弃科举之后,便闭门以《易》通医精研多年,经过亲身的实践治愈了很多患者。吴澄认为,天地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医之理即《易》之理,故尊《周易》“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之理,把撰写的医书命名为《不居集》[2]1。《不居集》展现了吴澄丰富的医易思想,笔者不揣谫陋,试以总结。
1 八卦统血证
《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3]118气与血关系密切,吴澄认为“气即无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气”[2]157。人体血液的出入升降、濡润宣通,都有赖于气的推动,血液运行失常,往往与气有关。吴澄认为“天地化生万物之理,总不外《河》《洛》、八卦”[2]5,故以八卦立八法来治疗失血的病证。
1.1 气虚所致失血《周易·说卦》曰:“天地定位。”[4]547乾为天而坤为地,天包罗大地,也就是阳可以统阴[5]83。吴澄认为,天地之道,无形要依附于有形,有形要依附于无形,两者不可割离,人体的气血也是这种关系。气随血而脱,血因气虚不固而流失。气虚不能摄血导致的失血,由乾卦统之。乾为纯阳之卦,有君王之象,可以统摄群阴[5]84。人体之气属阳,所以治疗血证,可调治人体之气,气旺则阳足,便能发挥阳统阴的作用,血液自然会恢复正常运行。
乾为纯阳而坤为纯阴,坤为大地,承载万物的生长荣枯。吴澄认为:“气虚下陷失血者,坤卦统之。”[2]163坤五行属土,土对应人体的中焦脾胃,脾能统血,气虚下陷多是由于中气亏虚到一定程度导致的[6]。血随着气的运行而运动,如果气虚下陷而不能上行,血也应该从人体的下部流失而非从上窍越出。而当劳伤或者忧思郁结损伤脾气,使脾气失去了统血的功能时,便会出现血液上越的情况,故不能一概认为气虚下陷就不会血液上越。
气为阳而血为阴,乾为纯阳,阳可以统阴,气能摄血。因此气虚导致的气不摄血,可以采用补气、温气的方法来治疗,吴澄用乾卦来代表这种治法。《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3]137坤为大地,人体气虚下陷需要借助地气的上升来治疗,所以中气下陷导致的失血用坤卦来代表。如果气虚不能摄血,气虚下陷而不固血,此时不用甘温补益的药物治疗,会使得气随血脱,则人体更加虚衰[7]。气越虚就更容易失血,失血越多反而加重气虚。要终止这种恶性循环,须用补气、升气的方法。
1.2 气实所致失血《周易》中震、艮两卦为阳,阳可以代表邪气实。吴澄认为:“肝气上逆失血者,震卦统之。”[2]164震主动,其象为雷,对应东方肝木[8]56。肝藏血,血以下行为顺,上越为逆,是以血的逆行大都是由于气的逆行。“雷以动之”,气逆妄行者需要潜降,气得以潜降则血就不会上逆。人体有虚、实、寒、热,气机有滞、逆、陷、脱,复杂多变,需要经过辨证来确定。而失血并非皆由气逆导致,应斟酌使用降逆的药物。
震主动而艮主静,艮卦在《周易》中为止,其象为山,静止不移。因此吴澄认为,气滞血凝导致的失血由艮卦统之。血需要气的推动才能运行,气滞则会导致血的运行减缓,且气滞容易化火,血液停滞便会越积越多而导致出血。此时若不降火使气机流动,消瘀以活利血液,则出血不会停止。“艮以止之”,由气滞而导致血滞的,应先考虑行气。若因血瘀而导致气滞,则应考虑以活血为主。
震、艮两卦分别代表气逆和气滞,二者都属于邪气实。由邪气实引发的失血,治则应“实者泻之”。震为木,对应人体的肝脏,人体气逆多与肝有关。气逆导致的血随气升,可以采用清肝降气的方法;而气滞导致的血随气积,可以采用利气散瘀的治法。若辨证不准确,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是为治疗上的大忌。
1.3 气热所致失血吴澄认为“夫血者,水火合德而生,其形象天一之水,其色法地二之火,取水之精以为体,合火之神以为用,人赖以有生”[2]157。坎、离两卦分别代表水和火,血液的“体用”与坎、离两卦也有密切的联系。
坎为阳卦,由纯阳的乾卦演变而来。坎水中藏有元阳真火,此火运行正常便能推动人体化生血液,因此说血“取水之精以为体”。若运行失常便是病理性的火,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实火导致的失血由坎卦统之,若用温补的方法则会使火更加亢盛。实火导致的失血,必然会有相应的脉证表现,可以大胆地运用苦寒凉血的药物,如犀角、大黄、黄芩、黄连等。虚火导致的失血,是由元气亏虚导致,则不应使用泻火的方法。
离卦是由坤卦演变而来的,中间含有真阴。离卦为火,对应人体的心脏,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火的推动,所以吴澄说血“合火之神以为用”[2]157。心主血脉,虚火妄行,损伤血络,也会导致出血,因此吴澄认为“凡虚火失血者,离卦统之”[2]168。虚火病证应补不能泄,应滋养不能凉折。如果疾病是由真阴亏损、虚火上炎导致的,应峻补真阴,使水升火降。同时补益肺脏,使金水相生,若各脏腑安和,血自然会宁熄。
《周易·说卦》曰:“水火不相射。”[4]547五行相克中水克火。坎为水,水为至阴,其性寒凉,寒水可以灭实火。实火热甚灼伤血络而失血,宜用苦寒泻火的治法,用坎卦来代表。气有余便是火,实火导致的失血,还须考虑顺气,气机条畅则血之运行自然正常。虚火导致的失血,首先要扶正。虚火病证出现阳相对亢盛而导致出血的,宜用滋阴降火的治法,用离卦来代表。
1.4 气寒所致失血巽和兑卦在《周易》中都为阴,寒邪也属阴,但有内寒和外寒之分。巽为入,五行属木,其象为风。风寒外入导致的失血,由巽卦统之。人体表虚可以致使营气不能发挥濡养的作用,卫气不能发挥统卫的作用。此时肌表感受风寒之邪,风寒之邪损伤营卫可导致表虚不固,摄血的能力减弱,血就会脱于外,此时应用解表散寒的治法。
巽为木而兑为金,兑在后天八卦中位于正西,对应人体肺脏,肺主一身之气。内寒是“寒”从人体内部产生的,中医认为气不足便是寒。内寒导致的失血,由兑卦统之。肺主表,营气虚散,上下隔绝,脉络不通,阴阳不相守则会导致血妄行。金不生水,命门虚衰,无根虚火上泛;或是肺气素虚,金泄母气,寒气入于中焦,都会导致出血。治疗上应准确辨证,前者应温补命门,导龙入海;后者应温补中宫,增强脾胃之气。
巽卦五行属木,木主发散,外寒导致的失血应用温表散寒的治法,使邪气散除,血自然归经,因此用巽卦来代表。而兑卦五行属金,金主收敛肃降,有助引火归元。人体的火旺则能生气,火衰就会出现火不暖土、中气虚弱的情况,不能抵抗外来寒气的侵袭。迁延日久,便会产生内寒,内寒和外寒都能导致失血的产生。阳虚内寒而阴血四散的失血,需要补火助阳,所以吴澄说:“凡属寒从内生失血者,兑卦统之。”[2]171
2 八卦御热证
吴澄认为,发热一症病因难测,其中阴阳寒热虚实,若不熟悉卦象、参考易理则很难辨别清楚。虚损导致的发热,与外感之邪导致的大有不同。吴澄便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的爻画比拟,使人们知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各有动与静,借以悟通发热的标本缓急。病证脉象中,静中有动;音声面色中,柔中藏刚。《周易·系辞》也强调:“君子知柔知刚,知微知彰。”[4]537
2.1 乾坤热证乾卦三爻均为阳,是纯阳的卦,因此乾卦统括人体属阳的热证。与乾卦相反,坤卦三爻均为阴,是纯阴的卦,所以人体属阴的热证归纳于坤卦。
吴澄曰:“乾在人身,则为阳分之热。”[2]283阳气主外,对应的是外感的热邪。同时腑为阳,代表六腑的热证。人体之气属阳,代表气分的发热。乾阳刚强,代表烦躁的热证。白昼为阳,代表白天产生的热证,同时旭日初升时产生的热证也属于乾卦。《周易》中乾为头,代表头部发热的病证;人体上下分阴阳,上部为阳,乾卦也代表上半身的热证。
外为阳而内为阴,阴对应人体的内部,所以坤也代表由内伤产生的热证。五脏属阴,所以代表五脏产生的热证。血属阴,代表血分产生的热证。阴有柔的属性,代表蒸蒸的发热。坤性柔主静,象征体温不是很高的热证。夜晚为阴,对应夜间发热的病证,同时也代表日晡时分产生的热。阴又对应下部,对应下半身出现的发热。
2.2 坎离热证坎为水,所以不论是人体属水的部位出现热证,还是病因属“水”导致的热证,都由坎卦统括。离卦五行属火,由“火”导致的热证或者人体属火部位出现的热证,均归属于离卦。
坎水能润泽大地万物,同时也代表由水亏产生的虚热以及五心烦热。坎卦为一阳居于两阴中间,对应阳陷于阴中的发热。坎卦外为阴而内为阳,对应外寒内热的病证。水性湿润,对应湿蒸之热。《周易》认为“坎为血卦”[5]548,对应由失血导致的发热。《周易·说卦》中有“劳乎坎”[4]548,所以也代表由劳倦导致的发热。
离火能使万物干燥,对应由阳亢导致的热证。离卦为一阴居于两阳之间,阴为寒而阳为热,对应真寒假热的病证。离卦外阳而内阴,代表内寒外热的病证。火性温燥,代表燥热的病证。离卦为炎炎烈日,代表由暑热导致的发热。《周易》中说“离中虚”,因此离卦对应不是由水亏导致的其他虚热。
2.3 震巽热证震卦和巽卦五行属木,但震为阳木而巽为阴木。震为雷,雷以动之;巽为风,风以散之,所以震巽两卦所代表的热证有差异。
震卦属木,人体肝脏也属木,对应由肝郁导致的发热。震雷最能引起万物的震动,在人体对应乍寒乍热、时寒时热。震位于正东,其象青龙,在人体对应龙雷之火上泛的热证。《周易·说卦》曰“震为足”[4]548,代表脚心发热和下焦发热。
巽为入,“挠万物者莫疾乎风”[4]548,对应人体为风热导致的热证;巽也为进退,代表往来寒热的病证。巽卦对应高位,因此代表上焦的热证及由阳气狂越产生的热证。巽卦为一阴在下,二阳在上,代表上热下寒的病证。巽为长女,代表妇人胎产经闭产生的热证。
2.4 艮兑热证艮卦为山,兑卦为泽。艮五行属土,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死,所以艮卦代表的热证与“土”行有关;兑五行属金,欣悦万物没有比泽(兑卦)更和悦的[8]73,因此兑卦代表的热证与“金”行有关。
艮卦在人身对应脾胃,因此脾胃气虚导致的发热由艮卦代表。《周易》中艮为背,对应背心的发热。艮也为手,对应掌心的发热。《周易·说卦》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4]548也就是说艮代表阳之始、阴之终,因此也代表出阴入阳的热证。艮为少男,代表童子惊疳的热证。
《周易·说卦》曰:“兑为口。”[4]548对应口舌燥烈的热。兑为金,其色为白,骨骼色白,对应人体的骨蒸之热。后天八卦中,兑卦位于正西,对应人体的肺脏,也为痨瘵之热。肺主皮毛,所以兑卦代表皮肤表面的热。兑为少女,因此对应经闭不调产生的热。
吴澄认为发热的病因多端,病机浩繁,其中的阴阳动静和刚柔悔吝,可以借助八卦类推,但也不必太过拘泥,这也是“变动不居”的意思[9]。
3 柴胡化五行
《河图》是《周易》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很多易理玄机。在《河图》中一六为水,位于正北,其象冷峻;二七为火,位于正南,其象火热;三八为木,位于正东,其象发散;四九为金,位于正西,其象收敛;五十属土,位于中央,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亡[5]67。吴澄将柴胡剂的加减变化与《河图》的内容相结合,给出了很多疾病的治疗方法。
3.1 一柴胡饮数字“一”在《河图》中为水数,水为阴,代表寒冷。吴澄立一柴胡饮,药物组成:柴胡、黄芩、白芍、生地、陈皮、甘草。方中黄芩、白芍、生地等药多味苦、微寒,以其寒凉消散热邪。如果有内热则加连翘以清热;有外邪侵袭加防风以祛风;有结胸痞满去除生地加枳实以行气化痰;阳明经有热出现口渴加天花粉、葛根以滋阴,口渴比较严重加石膏和知母以祛胃中之火。
只要是感受四季不正邪气,出现发热或往来寒热;或者是因为劳累或恼怒,或者是妇女热入血室,或是产后、经期后因感受风寒,导致往来寒热;也有感受外邪的同时内里有火热之邪的,须从凉散,宜用此方为主进行加减治疗。
3.2 二柴胡饮“二”数在《河图》中为火数,火代表温热。二柴胡饮可用于温热驱散寒邪,由陈皮、半夏、细辛、厚朴、生姜、柴胡、甘草组成。其中陈皮、半夏、细辛等药均性温。若邪气盛加羌活、白芷、防风、紫苏等辛温的药物;头痛加活血止痛的川芎;阴寒盛则加麻黄和桂枝。
四季出现的外感病,如果患者元气充实,脏气平时和顺无火;或者气候变化,出现极寒的天气,体内有内热,此时不能妄用寒凉的药物,否则导致寒邪凝滞不散,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3.3 三柴胡饮“三”为木的本数,柴胡主入肝经,三柴胡饮可以治疗肝经血分的病证,药物组成:柴胡、白芍、陈皮、生姜、炙甘草、当归。其中柴胡可以疏肝理气,白芍和当归都能滋养肝血,与其他药物配伍得当可以治疗肝经血分病。如果有溏泄的症状可以将润肠通便的当归改为熟地;有寒证,并有咳嗽和呕吐的加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半夏。
若平素阴分不足,或者肝经血少,同时偶然感受风寒之邪,如果感邪不深,可以用补中兼散的治法;如果病后或产后感冒,不得不用外散的方法,但因为血气亏虚不能外达的,需要以此方为主进行治疗。
3.4 四柴胡饮“四”在《河图》中为金数,金对应肺脏,肺主气,四柴胡饮主要治疗气分的病证。四柴胡饮由柴胡、人参、当归、生姜、炙甘草组成,方中人参性温,大补人体之气。若胸膈滞闷,疏肝行气的柴胡用量需加重;若元气不足,或饥饿、劳倦的同时外感风寒,六脉紧数细微,需在培补元气的同时解散邪气。如果只知散除邪气而不顾及元气,会出现元气败亡的情况,所以治疗时当以此方为主。
3.5 五柴胡饮“五”和“十”在《河图》中都位于中央,代表土,土在人体对应脾和胃。五柴胡饮的药物组成:柴胡、当归、熟地、白术、白芍、陈皮,酌用炙甘草。白术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开胃,均用于治疗脾胃疾病。寒邪较盛者,若没有火热之象,则去掉性苦微寒的白芍,加生姜或者炮姜,或者再加桂枝;脾虚湿滞者减熟地;气虚者可加培补元气的人参;腰痛者加补肝肾、强筋骨的杜仲;头痛者加川芎;劳倦伤脾而导致阳虚者加升阳补气的升麻。
脾土为五脏的根本,若中气不足且外邪不散,可用五柴胡饮。四柴胡饮可以用于调理气分,五柴胡饮则善于培补气血,同时驱逐寒邪。
4 结语
吴澄在《不居集》中将“医之理即《易》之理”展现得淋漓尽致。《周易》中有三条原则,即简易、变易和不易。“简易”也就是大道至简,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都可以用八卦来囊括。易道变化无穷,与疾病变化无穷一样,易无定形,病也无定体。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是八卦,它们相互感应,就由八卦变为六十四卦。虽然病证变化反复难测,正如《周易》共计三百八十四爻一样。气虚、气陷、气逆、气滞、虚火、实火、内寒、外寒,这是失血的八种主要病因。吴澄以八卦统括八种失血的病因,体现了《周易》“简易”的思想。
病证的标本虚实有很多表现,吴澄充分发挥“简易”的思想将失血病证的兼夹用六十四卦来概括。他认为应该以主卦为本,变卦为标,再根据病证的相兼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推广到六十四卦。如:气虚对应乾卦,实火对应坎卦,若失血是由气虚而兼实火导致的,就是由乾卦变为天水讼卦。虚火对应离卦,若气虚而兼虚火,则变为天火同人卦;气逆对应震卦,外寒对应巽卦,若失血是由气逆而兼外寒导致的,就是由震卦变为雷风恒卦;内寒对应兑卦,若是气逆兼内寒则为雷泽归妹卦。先贤著书,是介绍病证的治疗方法,而不是说某些病证只用某些药,正如《周易》中强调的“变而通之,存乎其人”[4]539。寒热温凉、升降补泻的治疗方法,各有所宜,需随证施治。
“变易”就是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每一卦都能演变出很多内容。吴澄认为:“易之为道,至广至大,其于事事物物之理,大无包,细无不入,虽非为医而设,而医之玄妙精微,实莫能外乎此也。”[2]158吴澄以八卦推演出发热的症候表现,体现了《周易》“变易”的思想。
“不易”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柴胡剂可以治疗少阳病证,少阳位于半表半里,很多病证的发展和转归都与少阳有关。柴胡还能疏肝理气,配伍得当可以治疗肝经血少、气分病、脾胃病等。因此柴胡剂在临床应用广泛,吴澄以《河图》论说柴胡剂加减的五类治疗用途,体现了《周易》“不易”的思想。
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医[10],后世医家恽铁樵更是直言:“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11]能够明白《周易》的道理便能通晓天地的规律、世间的变幻、昼夜的更替。而明医理则能调理阴阳,治疗疾患,拯救生命,两者相辅相成。清朝医家金理也认为:“《河》《洛》、太极、阴阳、五行、乾坤、奇偶之理,人身无不毕备。”[12]以易理解释病理,以易象解说病象,以易道阐释治疗之道,为医者诊疗疾病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