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2-12-06曾贞
◆曾贞
“互联网+”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曾贞
(广西警察学院 广西 530023)
在高度融合的“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重要性日趋凸显,并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生态安全、经济文化安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已经成为继传统的“海、陆、空”战场后的第四方阵地。地方公安院校是培养未来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国家忠诚卫士,需要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面对新时代公安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如何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警察职业理想信念,需要从多维度来应对这项挑战。
“互联网+”时代;公安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认清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做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
1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特征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65%,网络信息早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更为广泛性和快捷性的传播。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而言,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公安院校在互联网的安全教育尤其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亟待加强,树立意识形态的网络意识势在必行。
(1)网络意识形态的政治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影响我国政治生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从国家安全观角度来看,意识形态已经是国家政治稳定和安全的首要内容。
“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不断地创造了属于网络空间的想法、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等,生成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网络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能够尽最大限度地影响现实社会的舆论导向,是现实社会意识形态的网络化展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大众的意识形态动向,对于国家政治安全来说比较重要。对于公安院校而言,公安学员也是网民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适应快,但三观尚未成熟定型,他们在经过数年学习深造后,将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法律权威、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中坚力量,因此,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必须作为公安院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应该从政治性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坚定政治立场,树立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开展各项公安工作,自觉规范自身的网络意识形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十六字总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坚守社会主义意识主阵地。
(2)网络交往空间的广泛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民们的互联网思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来自于各种思潮的侵袭、渗透以及威胁,各种煽动、制造对立的言论充斥于网络,特别是以美西方为首的反华阵营,千方百计通过互联网对中国进行渗透和颠覆,试图通过对年轻一代的网民进行思想观点上的演变,这些情况,使得公安院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来看,互联网新媒体时代重塑了信息的生成、传播以及影响力的新格局,使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安全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
(3)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性
互联网以及衍生技术在全球普及的新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衍生出网络空间也属于国家主权范围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力求从技术层面和手段对各自的网络空间进行现代化的综合治理,以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
信息在网络的传播中没有严格的国界限制和审核体系,所以网络空间出现的意识形态往往形成一定的网络思想观念、文化价值,对于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不仅仅有促进作用,不可避免存在着挑战性和威胁性。自觉维护党的领导、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公安院校应该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在充分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同时,对于危害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意识形态问题给予必不可少的监督与防控,以防患于未然。
2 新时代地方公安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由于 “互联网+”等网络技术的普及,各种思想、文化和言论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工具相互快速传播,其中包括主流意识和非主流意识。对于地方公安院校大学生而言,正是意识形态可塑性比较强的年龄,接受各种意识能力特别快,而对于形形色色的信息真假分辨能力较低,很容易被非主流意识所左右,出现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针对这一群体职业特殊性的特点,地方公安院校大学生务必要重视来自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1)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弱化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最前沿的主战场[2],也是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仅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等领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政治和文化,并且生成丰富的网络文化。网络意识形态是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强调“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
网络空间中的文化娱乐、快手、抖音、虎牙以及网络论坛、网络主播空间等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迅速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但是由于网络空间环境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参与性的特点,所以在这种互联网的空间环境中却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多种呈现方式,大量媚日媚美的不法言论层出不穷,宣传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观的帖文及音视频作品也充斥其间,这些有害信息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对大学生的思维和理念造成负面的影响。
(2)公安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公安院校大学生是具有特殊职业属性的学生,是未来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中坚力量,其职业属性和使命也决定了必须要具有正确的意识形态。但是,公安院校大学生也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对于网络空间里充斥着海量信息,这些信息中包括传播内容异质化、问题指向现实化、目标意图政治化等的信息碎片分辨并不明显,特别是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公安院校的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同样容易错位。长期以来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发布的大量的错误和有害观念,呈现出不同思潮不断融合、反复冲击且具有较强的迷惑性等特点。这些有害信息对于初入高校、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们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
(3)公安院校讲台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缺位
地方公安院校大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从事公安职业的技术技能,同时更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网络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高度重视,其主阵地在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政策文件学习以及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但是对于网络意识形态的教育却相对匮乏。“互联网+ ”时代下给大学生创造了极其方便的社交功能,使社会舆论和个人观点可以轻易地在互联网上自由流通,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成为“自由地带、真空地带”,而公安院校的意识形态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没有根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适时作出调整,无形之中更是忽视了网络平台领域的意识形态教育,这就给公安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4)地方公安院校的网络监控管理存在漏洞
互联网新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公安院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式,对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安全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网络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正面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负面的一面,因此加强地方公安院校网络监控便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国公安院校实施了网络技术监控,对于危险网站、危险言论实施了网络过滤和舆情监控,并且设置了防火墙,但从现状来看,相关监管功能并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无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大学生在网络的活动实施动态化监管,从而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提供综合性研判的依据,特别是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来自网络的言语、评论等网络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观点和意识形态动向,其中包括一些情感宣泄渠道,甚至会出现偏激的观点和不实信息,而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部门往往对这些意识动态无法及时履行监管职能,直至出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后才被动应对。
3 “互联网+”时代公安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应对策略
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公安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针对新时代公安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背景下,公安院校大学生需要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
(1)增强公安院校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
公安院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会进入人民警察队伍中,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不仅仅需要掌握强健的体魄,同时还需要对党忠诚、严以律己,培养忠诚意识、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意识形态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教育内容。因此公安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开展认知教育,以提高明辨网络意识形态是非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公安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地位,基于当前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公安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要进一步巩固、夯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公安院校的传播载体和方式,第一时间将党的政策、方针以及热点焦点问题的权威解读传达给每一位大学生,让大学生明辨是非曲直的同时,自觉地用实际行动来抵制非主流思潮对于公安院校意识形态的冲击和破坏。特别是针对网络上的思潮或谣言、虚假信息,提升自身的免疫力,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使其能够成为抵制非主流思潮的坚实防线。
(2)构建公安院校大学生协同育人治理体系
地方公安院校应该是未来警察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平台和主阵地,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忽视了网络意识安全教育,导致治理体系结构呈现出一定的短板,急需从公安院校顶层设计中得到弥补和发展。这就要求地方公安院校要以学校党委为网络意识安全教育治理核心,构建学校各部门的协同育人治理体系,形成“齐发力、共管理”的治理结构。具体来说,就是要将教学部门、宣传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形成现代化的协同育人治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治理功能和职能。教学部门主要负责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警察职业的警务技术和警务战术的专业课程中,实现公安类课程思想的目的,同时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思考如何在讲台上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想,不断地拓展主流思想网络宣传阵地,占据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制高地;宣传部门则需要牢牢抓住学校宣传媒体的作用,运用公安院校APP、学校论坛、自媒体、校内网络等载体,积极引导公安院校学生对于主流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工作处则需要加强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树立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红船精神”,培养大学生奋斗奉献的朴素作风,铸造未来警察职业的工匠精神和使命任务,引导大学生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警察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公安院校政治部、团委、信息网络技术中心、图书馆、后勤处等部门也应该发挥其职能特点,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条件,对于改善大学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3)完善网络监控管理制度、构建网络信息生态治理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具体来说,“互联网+”时代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积极建立健全高校网络监控管理制度,用制度化的建设来规范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并且形成一整套针对网络意识形态监控、管理等文件制度,将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人,严格按制度来打击网络违法行为、控制负面舆论,优化网络传播环境,不断地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现代化治理水平和能力。除此之外,公安院校还需要构建网络信息生态治理机制,不断地通过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学生思想动态等,紧紧把握网络话语权,将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嵌入学生日常网络生活之中,成为公安院校大学生意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同时,需要建立一支既要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又要精通思想政治和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师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地方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作用。
[1]温红彦,张毅,廖文根,等.引领网信事业发展的思想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论述综述[N].人民日报,2018-11-06(05).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20,21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广西教育厅教学改革A类项目——忠勇铸警魂:“三全育人”体系下公安铁军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20JGZ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