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乳腺癌患者健康教育主体、模式及实施的研究进展
2022-12-06廖一霖邱菊
廖一霖,邱菊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乳腺外科,重庆 400042)
1 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患者的重要性
乳腺癌目前已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1]。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乳腺癌也已位居第一[2],在Waliu Jawula Salisu[3]的报道中非洲地区妇女因家庭关系、社会信仰等导致受教育机会少,文化水平低,缺乏乳腺癌疾病相关知识。笔者在文中提出需要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来改变人们对乳腺癌的恐惧和错误的认知。欧洲地区Claudia Goss[4]指出意大利乳腺癌患者在治疗的不同阶段对疾病相关知识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由于信息获取途径有限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Maggi Banning[5]表示英国黑人女性仍有一半以上无乳房健康意识,需要接受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相关的干预措施。同样亚太地区Tracey Ahern[6]指出澳大利亚生活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乳腺癌妇女缺乏治疗选择以及信息获取渠道。我国常鹄[7]也表示我国女性同样存在乳腺癌健康知识知晓率低,健康教育的推广途径少的问题。根据以上相关信息可知由于受各地习俗、宗教信仰、文化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全球仍有很多女性因缺乏乳腺癌疾病相关知识,而错过最佳治疗的时机,或因缺乏疾病康复知识,而降低了生存质量,由此可见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的重要性。现就目前全球乳腺癌患者健康教育参与主体、理论模式及实施方式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2 健康教育参与主体
2.1 健康教育实施人员
2.1.1 护理人员为主
由于护理人员更容易接触到患者及其家庭,相对而言有更多健康教育机会,因此护理人员目前仍是医疗机构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王慧贤[8]的研究中指出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实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护患关系,明确了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2 医生为主
目前专科医生主要以门诊咨询,查房,病情告知、义诊、公益讲座等对患者行相关健康教育。
2.1.3 医护一体化
由专科医生、护理人员、药师等多方组成,将多学科合作优势更大程度发挥,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为安全、便捷的治疗[9]。在邱彬彬[10]等人的研究中表示通过医护一体化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管理,具有提高治疗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患者负担等诸多优点。
2.1.4 康复志愿者
在李蓉[11]的研究中提到联合康复志愿者以组建小组的形式,和医务工作人员共同为患者提供整体、持续的教育内容,并重视患者心理、社会层面的干预,可达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
2.2 健康教育接受对象
2.2.1 乳腺癌患者
乳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在相关研究中指出乳腺癌患者在患病后除了需要身体舒适、健康安全、 精神鼓励、经济支持外,还希望能与医务人员加强交流,了解更多疾病相关信息及健康知识[12,13]。故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除了关注患者身体、心理症状外还应及时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
2.2.2 乳腺癌患者照顾者
在临床工作中针对乳腺癌患者的健康教育较多,而对照顾者的健康教育甚少,有英国学者表明照顾者在护理乳腺癌患者的过程中,其信息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照顾者信息获得渠道少以及他们对收到的信息是否感到满意、可靠也存在不确定性[14]。我国相关研究表示对照顾乳腺癌患者的家庭成员一起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并且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5]。故照顾者的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
3 乳腺癌健康教育相关理论模式
3.1 健康信念理论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 (the Health Belief Model,HBM) 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从人们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出发,解释影响人们采取健康行为因素的理论模式。最早由霍克巴姆于 1958 年提出,其后经贝克等社会心理学家修订逐步完善。此模式主要用于预测人的预防性建康行为和实施健康教育,由个体的健康信念、行为意向、行为制约因素三方面组成[16],目前对于此模式国内外主要运用于早期筛查,乳房自检等方面[17],但在孙孟青、贾爱群等人的研究中表示健康信念模式应用于乳腺癌术后患者也有显著效果,可运用于患者淋巴水肿预防行为,可显著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促进疾病康复[18,19]。
3.2 知信行理论模式
知信行理论模式是知识、信念、行为 (KABP) 的简称,是一种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的健康教育模式,其中“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护士将健康的知识传递给患者,患者在接受知识后通过自身消化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形成健康的信念,摒弃各种不健康行为,并积极参与疾病相关治疗,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20],在韦卫红[21]的相关研究中表示通过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干预能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和患肢功能康复效果。
3.3 PDCA 循环管理模式
PDCA 循环管理过程包括 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4 个阶段。PDCA循环法可找出在护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并针对性的制定健康教育模式,用来加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达到提高依从性改善生存质量的目标[22]。陈美娟[23]表示在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采用PDCA 模式可有效提高健康宣教内容的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
3.4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
是一种由时间、内容、方式、实施日期、效果评价及实施者签名等组成的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模式[24]。相关研究表明[25]将健康教育路径模式运用于乳腺癌患者整个住院阶段,能帮助患者更加了解自身疾病情况,以及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等。还可使健康教育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具体化 ,并具有可视性和时效性。
3.5 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
个体化模式 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指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实行相对应的健康教育。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个体化健康教育能明显改善或调整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可有效减少乳腺癌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同样有助于缩短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康复时间[26,27]。
3.6 格林模式
由美国著名的健康教育学家劳伦斯·格林 (Lawrence W.Green)主创,具有两个特点:一从结果入手的程序,即用演绎的方法进行推理思考--从最终的结果追溯到最初的起因,避免以主观猜测代替一系列的需求诊断。二是考虑了影响健康的多重因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设计业是多层面的。有笔者[28]指出此模式可帮助妇女提高乳腺癌筛查知识、转变信念的基础上,促进了乳腺癌筛查行为的形成。目前此格式主要用于院前筛查和术后康复教育,对乳腺癌患者运用此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案例及相关文章相对较少,研究空间大。
3.7 其它理论模式
“菜单式”健康教育[29]、精准化健康教育[30]、基于IKAP 理论协同健康教育模式等[13],在这些笔者的研究中表示将这些模式运用于临床乳腺癌患者健康教育中均有利于患者掌握乳腺癌相关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但目前临床数据较少,不足以支撑推广。
4 乳腺癌健康教育开展形式
4.1 传统健康教育方式
4.1.1 文字、形象化教育
如科普宣传画、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健康教育路径表等的应用。
4.1.2 多媒体的应用
是指在现代数字技术的支持下,集实况录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交流方式为一体的综合应用,更直观、生动表达所需说明的内容[31]。乳腺癌患者利用多媒体视频术前宣教,可有利于患者掌握围手术期相关知识,提高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准确性[32]。陈燕[33]表示利用视频加现场模拟培训,可使大部分高年龄低文化人群掌握乳腺自查方法以及提高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效果。
4.1.3 语言教育
也称口头宣传教育。如日常工作中的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座谈会、出院后电话随访等。
4.2 新型健康教育方式
2015 年随着“互联网+”的理念提出,互联网创新科普模式逐渐在各大平台应运而生,人们获得乳腺癌医学知识速度更便捷,渠道更广。目前有国内外学者[34-36]表示互联网在乳腺癌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患者的康复有着正向意义,不仅可提高乳腺癌患者对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护患人员的满意度。
4.2.1 微信公众平台
随着智能手机及各大社交软件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紧密,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其中以微信为代表,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7 月推出,其主要功能包括,多媒体信息大规模定向推送,一对一互动,多样化开发和智能回复等。2021 年一季度微信月活账户高达12.416 亿人次[37],庞大用户人群为数字化宣传教育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医疗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使健康教育更生动,医院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强化健康教育,增加与患者的交流有效掌握患者需求,为健康教育工作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38]。
4.2.2 医疗App
随着移动医疗的不断进步,我国已起步探索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乳腺癌化疗病人延续护理服务之中、为乳腺癌病人提供便捷的延续护理,移动智能设备搭载医疗APP,实时动态监测用户生命体征,通过对患者地理位置、运动传感器、活动幅度、 活动范围等进行实时监测[39],并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对信息进行传输、转存、分析,及时为医院提供资料,为病人与医疗机构搭建一个及时互通的渠道[40]。在李慧丽[41]的研究中提到康复助手APP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以及效果的满意度,但目前市场整体仍处于孕育期,面临诸多挑战。我国移动医疗APP 研发医疗机构的参与度不高,发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商业化严重,且相关内容缺乏针对性,及科学性,需要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管和指导,鼓励医疗机构参与APP 研发,解决其商业化严重和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加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模式的创新[42]。
4.2.3 远程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癌症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进步,癌症生存率不断提高,但癌症幸存者通常会遇到与疾病治疗相关的问题,受其影响生活质量相对较差。有研究表明[43],远程医疗是提高乳腺癌幸存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替代方法。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乳腺癌患者对紧急护理的需求,增加患者获得医疗保健的机会,减轻其经济负担,并促进疾病过程的管理。利用这些远程技术,医务人员可及时掌握出院患者的疾病动态,并可向患者动态提供自我护理相关建议,增强了患者日常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44]。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各类远程医疗干预措施在医疗保健领域应运而生且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应用效果有待证实。
5 小结
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有利于提高乳腺癌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提高治疗依从性,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卫生资源有效利用的目的。我国目前健康教育的实施主体虽仍以护理人员为主,但不再仅局限于护理人员,随着乳腺专科医生、临床药师等多学科团队的参加,健康教育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由于此模式涉及科室较多,实施难度也相对较大,如何更好更便捷进行医护一体化健康教育还有待探索。对于将乳腺癌康复志愿者纳入健康实施人员内笔者认为是一项较好的举措,但纳入标准以及是否行同质化专业培训等还有商榷,目前国内外健康教育对象也不再仅限于患者,对照顾者同步进行健康教育也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如何满足患者及照顾者对信息需求,以及如何提高患者及照顾着对信息的满意度目前还没有一个通用模式。
随着乳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低龄化,其研究领域也更广,相应的健康教育模式也由原来的单一逐渐变得多元化,虽然目前国内外健康教育理论框架众多,但大部分的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虽每种模式都有提高患者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作用,但除了常用的几种理论模式外,其余大部分模式临床使用较少,数据还不足以支撑大范围推广。传统健康教育途径主要以护理人员向患者进行单向输出为主,患者多为被动接收,对自身疾病掌控感较差,不仅如此传统健康教育途径相对消耗的人力物力大、效率低,患者的信息来源窄、满意度也不高。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受近几年新冠疫情的影响,新型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因其使用方便快捷、且成本低的特点,更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患者健康信息获取来源显著增多,同时也为患者健康教育的推广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制定健康计划时如何鼓励患者参与其中,使其主动掌握更多乳腺癌相关信息,以及如何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与新型健康教育实施方式有效的结合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