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贵教授治疗腰痛伴下肢灼痛验案1则*
2022-12-06萧玮泽岳涵李健李华南王金贵
萧玮泽 ,岳涵 ,李健 ,李华南 ,2,王金贵 ,2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天津 300193)
腰痛是指背部胸十二肋下缘至臀纹之间的疼痛或不适。腰痛患病率在美国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高居第2位[1]。调查研究显示,约有80%的成年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经历过腰痛[2]。据统计目前腰痛病在中国是居民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病程长、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就诊率低等特点[3]。而下肢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症状为单或双下肢灼痛,通常有交感神经异常的症状和体征[4]。两者结合,则成疑难,临床上给患者造成极大困扰,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学中有“腰痛”病名,但通常认为“下肢灼痛”为“腰痛”其中一种临床表现。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肾,与肝密切相关。通过辨证施治,立足于藏象学说的治疗策略[5],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王金贵教授,天津市名中医。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至今已30余年,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王教授治疗腰痛伴下肢灼痛验案一则进行整理,介绍如下。
1 典型病案
患者女性,74岁,2019年11月1日初诊,主诉:腰部伴右下肢灼痛半年余。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胁部板滞酸痛,伴右下肢烧灼样疼痛,不能久立久行。后就诊于外院,考虑神经痛、腰椎椎管狭窄,予以巴喷丁胶囊、阿立派唑片等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减轻,后于地区医院,予以中药、针灸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现自觉症状渐行性加重,遂来就诊。现患者腰胁板滞酸痛,伴右下肢烧灼样疼痛夜间加重,畏热,纳可,时有反酸,大便干黏,小便调,夜寐欠安,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舌暗紫,苔薄白,脉弦细涩,沉取无力。查体:腰椎生理曲度变浅,L5/S1棘突间神经压痛,无明显下肢放射痛。“4”字试验(-),挺腹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左:60°,右:60°,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左(-),右(-)。辅助检查:患者自带腰椎磁共振成像(MR)平扫(2019年6月3日)示:1)腰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L5椎体稍前滑移、部分小关节退变。2)腰骶部移形椎(考虑骶椎部分腰化)。3)L1/2-椎间盘退变、彭出L4/5、L5/S1椎间盘后突出,继发相应水平椎管及两侧椎间孔狭窄。4)L4/5、L5/S1水平黄韧带较肥厚。5)第四椎局限性异常信号,小血管瘤待查。患者自带胸椎MR平扫(2019.6.3)示:1)胸椎骨质增生、考虑存在骨质疏松。2)部分椎体许莫氏结节,T11椎体楔形改变。3)7锥体异常信号(血管瘤待查)。4)T1/2-T12/L1椎间盘退变、部分间盘略微彭出,T1/2、T3/4、T4/5椎间盘稍后突出,部分水平黄韧带局部较肥厚,继发相应椎管狭窄。5)T8/9水平右侧椎旁-肋骨区域异常影。
中医诊断:腰痛病。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痛、胸椎椎管狭窄。辨证:瘀血腰痛兼湿热下注证。处方:酒大黄10g,柴胡10g,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2 g,天花粉20 g,关黄柏12 g,炒苍术 10 g,牛膝 12 g,盐杜仲 12 g,防己 12 g,木瓜 15 g,川芎12 g,地龙 15 g,炙甘草 6 g,煅瓦楞子(先煎)20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9年11月5日2诊,服药3剂后,患者诉疼痛无明显改善,反酸基本消失,其余诸症同前,舌暗紫,苔薄白,脉弦细涩。处方:酒大黄10 g,生大黄10 g(后下),柴胡 10 g,桃仁 15 g,红花 15 g,当归12 g,天花粉 20 g,关黄柏 12 g,炒苍术 10 g,牛膝12 g,盐杜仲 12 g,防己 12 g,木瓜 15 g,川芎 12 g,地龙 15 g,炙甘草 6 g,龙胆 10 g,栀子 10 g,醋延胡索 12 g,川楝子 12 g,全蝎 3 g(冲服),蜈蚣 3 g(冲服)。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9年11月12日3诊,患者诉服药后疼痛大减,下肢灼痛感与反酸基本消失,纳寐二安,大便1日2~3行,质溏便黏,舌转暗红,苔薄白,脉弦细略涩。处方:酒大黄10 g,柴胡10 g,桃仁15 g,红花 15 g,当归 12 g,天花粉 20 g,关黄柏 12 g,炒苍术10 g,牛膝 12 g,盐杜仲 12 g,防己 12 g,木瓜 15 g,川芎 12 g,地龙 15 g,炙甘草 6 g,龙胆 10 g,栀子10 g,防风 10 g,醋延胡索 12 g,川楝子 12 g。7 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9年11月19日4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嘱避风寒,适当锻炼。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透过辅助检查发现,该名患者病理结构复杂,症状也非典型临床常见神经痛,考虑手术治疗不但无从下手,患者年龄也是极大问题,故王教授以中医辨证治疗尝试为患者解决痛苦。1诊,患者胁肋部伴下肢疼痛日轻夜重、口渴不欲饮提示患者以血瘀为主证,并有下肢灼热、口干苦、大便干黏等湿热下注之热象。肝为藏血之脏,其经行于两胁,患者其同在腰胁间,尤为明证。柴胡专入肝胆,宣通气道,行其郁结,酒大黄,使其性不致直下,随柴胡出入表里,以成搜剔之效。川芎、当归可行血中之气、气中之血,使血各归其经。原方应有穿山甲,但现为国家保护动物,故予以地龙代替,攻逐络中之瘀血,使瘀血消散。血瘀之处必有伏阳,予以天花粉清之。再加桃仁破瘀血,红花活血,使去者去,生者生,乃破血而生新血之意。湿热盛于下焦,虽盛于下,但未尝不由脾胃之因所起,故治病求本,予苍术辛苦而温,芳香而燥,直达中州,而病又传于下肢,已非治中可愈,黄柏苦寒下降之品,入肝肾清下湿热,标本并治,中下两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肝肾不虚,湿热决不流入筋骨中,加入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健骨,领苍术、黄柏入筋骨去湿热之功,再加防己、木瓜又有疏经络、祛风湿之效,尤其防己苦寒清热,最为适合风湿热痹,瓦楞子制酸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又有缓急之意。2诊时,患者自诉症状虽未减轻,但从4次诊治中察觉已有所变化,故上方不变。考虑患者便秘依旧,瘀血无通路排出体外,故予生大黄后下增强泻下之力,并增栀子取其泻三焦热,乃分消走泻之意。川楝子苦寒,与延胡索同用入肝经,疏肝气止痛。全蝎色青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与蜈蚣相需为用。再加龙胆作为加强引药入肝胆经之作用、又可清热。反酸消失,去瓦楞子。3诊,疗效确切,效不增方,考虑疼痛急性期已过,去毒性较强之全蝎、蜈蚣。去泻下之力较强之生大黄,避免患者腹泻太过,伤及正气。4诊,患者症状消失,病情平稳,并给予医嘱,避免复发。
2 讨论
目前对于腰痛病临床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若伴随顽固性下肢灼痛,影像介导下乙醇毁损腰交感神经节治疗是现今临床常见的手术方法[6]。虽该方法治疗效果确切,作用时间持久,但治疗后也存在较多并发症[7]。故保守治疗多为首选,80%~90%的患者经保守治疗,症状可得到极大的缓解甚至痊愈[8]。中医在保守治疗中则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王金贵教授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相性辨证,将其病证演变过程分为瘀血阻滞、经络瘀阻、筋脉挛急3个病理阶段[9],并将叶天士在《黄帝内经》《难经》等思想的启迪下,提出“久病入络”的观点[10]延伸,认为“久病入脏”,确立了以中药调整脏腑治疗伤科疾病的理念,在临床上获得良好成效。
王教授指出,《医宗金鉴》云:“腰痛肾虚风寒湿,痰饮气滞与血瘀,湿热闪挫凡9种。”[11]腰痛不外乎这9种病理变化,掌握其病机,再使用其对应的方剂,使大方向正确,自然会有相应的疗效。而本病多为气滞血瘀型[12],但王教授认为对于气滞和血瘀应适当区分,不能总将两者混为一谈,是治疗腰痛的关键所在,其中分清白日与夜晚腰痛的加重变化是辨别的重要依据,日轻夜重多为瘀血性疼痛,日重夜轻则多为气滞性疼痛。抓住此要点,再行用药,自然事半功倍,任何疑难也将迎刃而解。最后王教授还强调,中医要善于思考,掌握了“法治”,还需“意治”帮助。法治如同教科书上的治疗方法,一个证型对应一个方剂的使用。而“意治”则为思考整体病情变化,将整体观念作为中医思维的灵魂,贯穿于中医思维的全过程,往往容易取得奇效[13],如同本医案,腰痛不单单考虑瘀血以及湿热下注两种病因病机,而多方考虑患者疼痛线路乃“肝经”循行所过,故全程诊病思路围绕“肝”所用药,将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并在患者疼痛无明显减轻时,结合4次诊治结果,勤于思考,提出是由于瘀血并未寻得通路排出体外,而非药物不起效,故增强泻下之力,使分消走泻之法,最终获得良好成效。本验案中王教授临证权变,也为治疗类似本例疑难杂症时提供良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