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追逐着光的人,自己也成了光
2022-12-05曹怡晴
曹怡晴
前不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小伙苏正民的毕业论文致谢引来不少目光。他用6000多字回顾自己的求学之路,并对65位帮助过他的好心人一一感谢。
这份致谢,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大凉山中,苏正民的求学之路可谓坎坷,“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能到达学校是家常便饭”。幸运的是,总有一些平凡而又充满力量的普通人,他们用点滴微光汇集成灿烂星河,为这个山区学子托举起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向上人生。
小学时,让苏正民刻骨铭心的是那群年轻的支教老师。在大凉山的偏远山村,“一个艰苦到连当地老师都无法留下的地方”,这些来自大城市的支教老师坚守了下来,照亮了苏正民“那条狭窄崎岖的小路”。
中学时,当苏正民以为“能够通过努力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时候,父亲离世的噩耗打碎了这个梦想”。此时,被称为“凉山孩子们的张妈妈”的记者张俊兰,如一束光照进了苏正民的人生。在二十多年的岁月里,她帮助了几万名凉山贫寒学子重返校园。
6000多字的论文致谢,是一粒种子长成大树的故事,也是无数贫寒学子靠知识改变命运的缩影;65个被感谢的名字,是一簇簇闪耀于梦想之路上的灯火,更是无数掌灯者默默付出的见证。近年来,相似的故事一直在发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赵安在博士论文致谢中的一句话让网友感动:“四周的大山阻隔我的视线,但书本中的知识让我的眼睛变得明亮。”同样来自大凉山的南京大学毕业生陈时鑫,一路从山区学子成长为香港中文大学全奖博士的励志故事,被网友称为“现实版‘送东阳马生序”……
透过这些令人动容的文字,人们感佩于贫寒学子在困顿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勃勃生机,欣悦于从放羊娃到优秀毕业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圆满成长,也因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取得切实成效、每寸土地都孕育崭新希望而頗感欣慰与鼓舞。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致谢的结尾,苏正民写下了自己的理想:“阿苏唯有继续努力学习、带着知识回到大山,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爱的回报,让爱本身变得更加珍贵。2019年,苏正民发起了凉山阿依(儿童)助学计划,号召同学们“一天节约一块钱、一个月少喝两杯奶茶”,去帮助凉山的困难学生。临近毕业,苏正民选择报名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回到家乡大凉山支教,践行母亲“别人给我们一碗饭,我们要回馈一袋米”的朴素嘱托。
当苏正民“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的心愿为更多人所知后,他那向阳而生的力量也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同样来自大凉山的李想渴望“在自己跑起来后,能回头帮助别人”,于去年加入苏正民志愿服务队,前往凉山支教;某位与苏正民经历过相似磨难的凉山彝族学子在毕业之际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还有众多来自其他地区的“苏正民”们在网络上写下留言,感恩自己如无数个“阿苏”们一样,在奔赴梦想的不懈奋斗中走出了大山,也将用实际行动去回报那曾经哺育过自己的绵延群山,帮助更多孩子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那些追逐着光的人,自己也成了光。他们传递着心中的火把,将光和热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照亮更多的人。
(摘自“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萝卜叶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