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一刻,科幻成真

2022-12-05江晓原

青年文摘 2022年16期
关键词:坎贝尔米尔界线

江晓原

1944年2月,美国科幻杂志《惊奇科幻》上发表了一篇科幻小说《生死界线》,作者是卡特米尔。小说的故事是两个集团Sixa(隐喻轴心国)和Seilla(隐喻同盟国)的全球战争(隐喻当时正如火如荼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出现了一种“终极武器”——使用元素铀的超级炸弹。小说中一位间谍潜入敌方,拆除了这颗原子弹。

以科幻文学的标准来看,《生死界线》是一篇“低劣的小说”,但小说出版一个月之后,负责国家安全调查的特工赖利就上《惊奇科幻》杂志编辑部查案了!因为小说被认为有严重的泄密嫌疑。

这篇“低劣的小说”为什么有泄密嫌疑?我们梳理一下时间线就能明白:

1938年12月,德国一个实验室实现了核裂变;

1939年,美国科学家也在实验室证实了核裂变;

1941年,曼哈顿工程启动,美国决定抢在纳粹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

1943年8月,《惊奇科幻》杂志主编坎贝尔在写给卡特米尔的信中,建议他写后来取名《生死界线》的小说;

1944年2月,《惊奇科幻》杂志发表了小说《生死界线》;

1945年8月6日,第一颗原子弹于日本广岛投放爆炸。

从这个时间线来看,怀疑小说的出版背后有泄密嫌疑,是完全合理的。而进一步的调查,更表明坎贝尔大有嫌疑。

黄金时代的坎贝尔这样办杂志

1943年8月,卡特米尔向坎贝尔兜售一篇关于幽灵船的幻想小说,但坎贝尔对此不感兴趣,他写信给卡特米尔,建议他另写一篇,信中竟有这样的内容:

“也许可以根据这种想法写一篇小说……我说的不是理论,而是事实:分离出的U-235数量足以进行初步的原子能研究……他们担心这种能量会产生无比猛烈的爆炸……连周围的物质都会爆炸……那就严重了。

这难道不是间谍们在交换从曼哈顿工程刺探来的情报吗?在卡特米尔后来根据坎贝尔的旨意写成的小说《生死界线》中,那颗原子弹用了16磅铀,而且有这样的细节描写:

“两个铸铁半球夹住橙色的镉合金部分。我看到雷管在一个镉合金的小罐子里,罐中有一个含有少量镭的铍暗盒,还有一个威力足以炸开镉壁的小型爆炸物……粉末状的氧化铀一起在中央腔内流动,镭将中子射入这堆铀中,接下来的反应就由U-235完成。”

当然这些描述并不完全准确,比如,那颗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实际上用了140磅铀。但是无论如何,小说中的上述描写太像泄密了,这不能不引起国家安全特工的高度警惕。

曼哈顿工程本来是由爱因斯坦两次致信罗斯福总统而催生的,可是爱因斯坦本人竟因为“政审”通不过而被排除在工程之外!保密到了这种程度,也难怪特工赖利看到小说《生死界线》就风声鹤唳起来。

但是坎贝尔却十分淡定,对自己的信件和刊发小说等情节全都供认不讳。坎贝尔出身麻省理工学院,本来想当科学家,却阴差阳错成了科幻杂志主编。他成功地将自己变成那个时代美国科幻作家群体的中心人物,众多的科幻作家,包括许多被尊为大师的人物,都在事实上沦为坎贝尔的写手。坎贝尔至今被视为科幻黄金时代的缔造者。

科幻还真是科学的一部分

坎贝尔成功地让特工们相信,他信件中和卡特米尔小说中关于原子弹的描述,纯属猜想的結果,只是“猜得太准”而已。非常奇妙的是,坎贝尔还让后来的研究者相信,整个“泄密”过程和随后招来的调查,都是他自己精心策划的结果。换句话说,坎贝尔为了炒作自己的杂志,连国家安全部门也敢玩弄于股掌之上,真是太匪夷所思了。

虚惊一场的《惊奇科幻》杂志泄密案调查不久后就结束了。而后续发展仍然出人意料:“国防研究委员会”认为坎贝尔的科学背景可以为国家所用,要他负责招募团队来帮助解决军舰声呐设备的操作手册问题。

由于英美不少科幻小说作家本身就是从事前沿工作的科学家(至今仍是如此),所以坎贝尔招募的人员中有不少科幻作家。“大神”级的海因莱因也很想加入,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声呐组后来竟扩大到70余人,其中包括4位杂志主编。这个团队弄出了13份声呐手册,涉及潜艇、驱逐舰、猎潜舰等军舰上的各种声呐设备,也算是为盟国海军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一点贡献。坎贝尔原想借此机缘重温科学家的旧梦,但未能如愿,最终他辞去声呐组职务,继续去缔造科幻的黄金时代。

(摘自《新发现》总第181期,一刀图)

猜你喜欢

坎贝尔米尔界线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The Beasts Within
完美主义者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完美主义者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有界线性算子的Drazin逆的逆序律
坎贝尔 从草根球星到房产大亨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坎贝尔和他的幸运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