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胎不同胎间距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022-12-05夏榕彬阳志国周中正付光栋

养猪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仔数大白间隔

陈 辉,陶 剑,夏榕彬,阳志国, 周中正,付光栋

(贵州智源种猪繁育有限公司,贵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50700)

随着养猪规模化进程的加快,母猪的繁殖效率对现代规模化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具有显著的影响[1]。母猪胎间距(也称分娩间隔,Farrowing Interva)是影响母猪繁殖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与现代养猪生产效益紧密相关[2]。胎间距定义为母猪连续两胎次分娩所经历的时间间隔,考虑了妊娠天数、哺乳天数以及断奶至配种间隔等,是一类评估繁殖周期的综合性指标[2-3]。研究显示,胎间距对繁殖性能具有显著影响,针对荷斯坦奶牛的研究表明,产犊间隔对奶牛的产奶量具有显著影响,产犊间隔会影响产犊胎次以及产奶量,且产犊间隔在360~399 d之间的产奶量显著高于其他产犊间隔(P<0.05)[4-5];针对鼠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胎间隔高于102 d会显著降低产仔数以及产仔窝重(P<0.05)[6];人类繁殖学研究显示,两胎分娩间隔在5~10年间女性盆底功能更好[7]。关于繁殖周期与母猪繁殖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妊娠天数[8]、哺乳时间[9]以及断奶至配种间隔等方面[10-11],而这些方面不能综合评估母猪由于流产、返情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有关胎间距对畜禽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奶牛中[4-5],而有关胎间距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基于母猪的繁殖数据分析胎间距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旨在挖掘丹系母猪的最佳胎间距范围,改善母猪繁殖性能,进而为高产母猪的选育以及提高母猪繁殖效率提供新的指标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贵州某原种丹系猪场2021年1—12月的2胎繁殖数据,共3 157条;经质控筛选(剔除胎间距低于5头母猪数的数据)后得到3 023条数据,其中丹系大白母猪繁殖数据1 799条,丹系长白母猪繁殖数据1 029条,丹系杜洛克母猪繁殖数据195条;用于相关性分析的3胎数据、4胎数据以及5胎数据分别为1 268条、965条以及211条。

1.2 试验设计

本研究根据3 157条2胎繁殖数据的胎间距分布,剔除后筛选2胎胎间距为130~210 d的数据按10 d的区间划分为8组,利用R软件的cut函数进行分组;同时按品种以及胎间距范围统计分析丹系母猪总产仔数、健仔数、弱仔数、死胎数、畸形数、木乃伊数、初生窝重等繁殖性状在不同胎间距范围中的差异。

1.3 繁殖性能测定

本试验中对丹系母猪的总产仔数、健仔数、弱仔数、死胎数、畸形数、木乃伊数、初生窝重等繁殖性状进行测定,测定标准参照国标进行,并及时准确记录以及录入微猪系统。

1.4 胎间距测定

本研究主要以2胎为基准,研究2胎胎间距对繁殖性能的影响。2胎胎间距为2胎分娩日期与1胎分娩日期的间隔天数。

1.5 数据分析

采用R中的mean、sd等函数对3 157条2胎繁殖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R中的aov函数(agricolae包)对3 023条2胎繁殖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采用R中的dplyr等软件包对繁殖性状分类汇总统计,采用R中Hmisc包进行相关性分析。所有分析结果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以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丹系母猪胎间距的描述性分析

由表1可知,2021年度本场丹系母猪2胎胎间距为(155.79±20.30) d;变异系数为13.01%,中位数为149 d,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360 d(多次返情、流产)和121 d。分析结果显示胎间距为中等变异性状,表明胎间距仍存在一定的选育空间,同时说明本场母猪繁殖效率较高。

表1 丹系母猪2胎胎间距的描述性统计分析(n=3 157)

2.2 丹系母猪胎间距的分布

由表1可知,部分母猪2胎胎间距过大(高于250 d),且此区间母猪数低于5头,因此本研究对数据进行质控,剔除母猪数低于5头的数据,质控后得到3 023条繁殖数据,质控后的胎间距分布见图1。由图1可知,本场母猪2胎胎间距频率分布呈现“正态分布”;从集中度来看,2胎胎间距主要分布于145~155 d之间;这一结果与表1的描述性分析结果相吻合。

图1 丹系母猪2胎胎间距分布(n=3 157)

2.3 不同品种母猪胎间距的差异分析

由表2可知,长白母猪2胎胎间距(151.38 d)显著低于杜洛克母猪(155.49 d)以及大白母猪(154.51 d),而杜洛克母猪的胎间距高于大白母猪,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品种对胎间距存在显著影响,故后续将按品种分析不同胎间距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表2 不同丹系母猪品种2胎胎间距的差异(n=3 023)

2.4 不同品种母猪胎间距的分布

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品种母猪胎间距的分布,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各品种母猪胎间距主要分布于140~150 d之间,占比高于50%;其次是分布于150~160 d之间,其中大白以及长白母猪胎间距分布在150~160 d之间的母猪数占比高于20%;各分组区间内胎间距的变异系数均低于2%,即组内胎间距变异较为稳定,说明本研究分组是合理的。综合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本场母猪2胎胎间距分布较为集中(分布于140~160 d之间),与前文分析结果一致。

表3 不同丹系母猪品种2胎胎间距分布(n=3 023)

2.5 不同胎间距对各品种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胎胎间距对母猪繁殖性能存在明显的影响。表4显示,大白母猪胎间距为(140,150]和(150,160]组的总产仔数以及健仔数显著高于(200,210]组(P<0.05);而胎间距为(160,170]与(170,180]组的总产仔数以及健仔数显著高于(130,140]和(200,210]组(P<0.05);(190,200]组弱仔数则显著高于(160,170]、(170,180]以及(200,210]组(P<0.05);其他繁殖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母猪繁殖效率,对于大白母猪而言,当其胎间距为(150,160]时总产仔数以及健仔数等指标较好,即此胎间距范围的大白母猪繁殖性能优异。

表4 丹系大白母猪2胎胎间距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表5可知,长白母猪2胎胎间距为(160,170]组的健仔数显著低于(190,200]以及(200,210]组(P<0.05);(180,190]组的木乃伊数显著高于(130,140]、(160,170]、(190,200]以及(200,210]组(P<0.05);(140,150]组的初生窝重显著高于(160,170]以及(190,200]组(P<0.05);其他繁殖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母猪繁殖效率,长白母猪胎间距为(140,150]时其总产仔数、健仔数以及初生窝重等繁殖指标较高,即此胎间距范围内长白母猪繁殖性能较好。

表5 丹系长白母猪2胎胎间距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表6可知,杜洛克母猪2胎胎间距为(190,200]组的总产仔数显著低于其他7组(P<0.05);而(190,200]组的健仔数与(170,180]、(180,190]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显著低于其他5组(P<0.05);(170,180]组死胎数显著高于(190,200]组(P<0.05);(150,160]组木乃伊数显著高于(130,140]组(P<0.05);(130,140]组的初生窝重显著高于(180,190]与(190,200]组(P<0.05);其他繁殖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母猪繁殖效率,杜洛克母猪胎间距为(150,160]时其总产仔数以及健仔数最高,初生窝重也较高,即此胎间距范围内杜洛克母猪繁殖性能较好。

表6 丹系杜洛克母猪2胎胎间距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此外,表4—表6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胎间距对母猪主要繁殖性能指标的影响基本呈现“倒U型”曲线,即各品种母猪存在一个最佳的胎间距范围,在最佳胎间距范围内母猪可表现较好的繁殖性能。综合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大白、长白以及杜洛克母猪的最佳胎间距范围分别为(150,160]、(140,150]以及(150,160],在此范围内的母猪繁殖性能较好。

2.6 胎间距与母猪繁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为更深入挖掘2胎胎间距与母猪繁殖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3 023条繁殖数据分析了总产仔数、健仔数以及初生窝重等主要繁殖性状与胎间距间的表型相关性,结果见表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胎胎间距与初生窝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这与前文分析结果相吻合,即胎间距越长,母猪初生窝重有递减的趋势;而胎间距与其他繁殖性状呈微弱的正相关,这也充分说明胎间距对繁殖性状的影响并非线性。

表7 2胎胎间距与丹系母猪繁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n=3 023)

2.7 胎次对胎间距的影响分析

为研究不同胎次对胎间距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胎次间胎间距的表型相关以及不同胎次间胎间距的变化,结果见表8和表9。表8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胎胎间距与3胎胎间距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5胎胎间距呈负相关的趋势(P=0.07);4胎胎间距与5胎胎间距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相邻胎次的胎间距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表8 不同胎次间的胎间距相关性分析

表9 不同胎次间的胎间距比较

表9汇总了不同品种在不同胎次间的胎间距分布。由表9可知,大白母猪5胎胎间距显著低于其他胎次(P<0.05);长白母猪2胎与5胎胎间距显著低于3胎与4胎胎间距、3胎胎间距显著低于4胎胎间距(P<0.05);杜洛克母猪各胎次胎间距间无显著差异。各品种母猪胎间距随着胎次的推移而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其中大白与杜洛克母猪3胎胎间距达到最大峰值,随后降低,而长白母猪胎间距在4胎时达到最大峰值;母猪胎间距与胎次的趋势性变化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吻合。胎次与胎间距间的分析结果表明,胎次对胎间距具有显著影响。

3 讨论

3.1 胎间距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胎间距是衡量母猪繁殖效率以及年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与猪场的经济效益紧密相关。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胎间距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存在显著的影响,丹系大白以及杜洛克母猪2胎胎间距为150~160 d时总产仔数以及健仔数等指标较高,丹系长白母猪2胎胎间距为140~150 d时繁殖指标较优秀。王萍等[4]分析了产犊间隔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按产犊间隔分为低于359 d组、360~399 d组、400~439 d组、440~479 d组以及高于480 d组,数据显示,360~399 d组奶牛的产奶量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研究认为产犊间隔(胎间距)过短会降低奶牛泌乳量,影响奶牛后期繁殖机能,而胎间距过长会降低产奶量以及使用胎次,同时增加管理费用,研究认为荷斯坦奶牛胎间距控制在360~399 d间较为合理。宋真等[5]认为产犊间隔通过影响产奶量以及产犊量影响奶牛的饲养效益,产犊间隔短可提高泌乳量以及产犊数,但会延长干奶期,同时产犊次数高会增加围产期的奶牛淘汰数量。陆少君等[6]对昆明系小鼠的研究结果显示,胎间隔高于102 d则会显著降低产仔数以及产仔窝重(P<0.05)。对人类的研究发现,分娩间隔为5~10年对盆底的不良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恢复与维持产妇盆底功能[7]。上述研究证实了胎间距对机体繁殖性能存在显著影响,与本研究结果类似,即不同胎间距会显著影响丹系母猪的繁殖性能,丹系大白以及杜洛克母猪2胎胎间距为150~160 d时繁殖指标较好,丹系长白猪2胎胎间距为140~150 d时繁殖指标好;且本研究发现胎间距并非越短越好,即存在一个最优的胎间距范围,因为母猪分娩后产道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短的胎间距会给母猪的产后恢复带来不利影响。

2胎胎间距与繁殖性能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胎胎间距与初生窝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总产仔数、健仔数等繁殖性状间的相关性接近于0;这一结果与张婧等[12]研究结论一致。张婧等[12]对英系与法系大白猪的产仔间隔(胎间距)进行遗传参数估计,数据显示,英系大白以及法系大白产仔间隔与初生窝重呈负相关,而与其他性状呈微弱正相关;遗传相关结果显示,英系大白产仔间隔与总产仔数以及产活仔数间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551以及-0.202,结果表明对总产仔数以及产活仔的正向选择有利于缩短胎间距。

本研究发现,丹系各品种2胎最优胎间距较大,这可能与母猪妊娠期延长有关(已不是经验中的114 d)。据报道,大白母猪妊娠期延长至116 d,原因可能与母猪在规模化养殖场缺乏运动以及缺乏相应的营养成分(无法采食青绿饲料)等因素相关[8]。此外,母猪哺乳期长短也是延长胎间距的重要因素。刘传高等[13]研究证实断奶日龄为24~26 d时可提高下一胎次母猪总产仔数、健仔数以及配种分娩率,且研究认为哺乳期过短虽可降低繁殖周期,但降低了产仔效率,同样过长也会降低母猪产仔效率。有研究表明,母猪分娩后子宫完全恢复需28 d,若过早配种容易造成母猪产生子宫炎症等异常情况,进而影响配种分娩率、总产仔数以及健仔数[13]。

综上,母猪胎间距对丹系母猪的繁殖性能具有显著影响,但并非越低越好,我们需要考虑母猪生产效率,选择适中的胎间距范围,有利于母猪产后恢复,同时有利于提高母猪生产效率。

3.2 胎次对胎间距的影响

母猪胎间距作为一种繁殖性状,和其他繁殖性状类似,也属于为低遗传力性状。据报道,胎间距遗传力估计值为0.018~0.078[12],表明胎间距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小,而非遗传因素(如胎次)等对胎间距的影响较大,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胎次与胎间距的关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胎胎间距与3胎胎间距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5胎胎间距呈负相关;4胎胎间距与5胎胎间距呈显著负相关。趋势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胎次推移,胎间距在2~3胎先增加,在3~5胎后降低,说明母猪繁殖机能发育趋于完善,这也与母猪在3~5胎繁殖性能优异相吻合。这一分析结果与张园园等[14]研究结论类似。张园园等[14]研究认为胎次对胎间距具有极显著影响,随着胎次的推移,奶牛在2~5胎的产犊间隔随之增加,在6胎时降至最低。对大白猪的研究发现,胎间距在2~7胎几乎呈现增加的趋势(2胎最低,7胎最高)[15],这也充分说明母猪随着胎次的推移,繁殖周期延长,生产效率降低,与本研究结果类似。但在奶牛中的一项研究认为胎次对产犊间隔无显著影响,且随着胎次的推移产犊间隔随之降低[16];与之相反的一项早期研究则显示奶牛产犊间隔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增加[17]。与本研究有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不一致(繁殖生理存在差异)。综上,胎次是影响胎间距的重要因素之一,提示我们在实际生产中对猪群胎龄结构进行优化,有利于缩短母猪繁殖周期(胎间距),提高繁殖效率,进而改善猪场经济效益。

4 结论

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胎间距对丹系母猪的繁殖性能存在显著的影响,兼顾母猪繁殖效率以及繁殖性能,在本场试验条件下,当丹系大白、长白以及杜洛克母猪胎间距分别为150~160 d、140~150 d以及150~160 d时繁殖性能较好,可对此区间范围的母猪进行重点选留,将有望提高本场丹系母猪的繁殖性能。但影响胎间距的因素较多,如生产管理、饲粮营养水平以及环境因素等都会对胎间距产生明显影响,因此需要在优化上述因素的前提下进行选育方能取得更优的效果。本研究分析结果将有望为高产丹系母猪的选育提供新的数据以及指标参考。

猜你喜欢

产仔数大白间隔
提高妊娠母猪产仔数的技术措施
大白
影响母猪产仔数的因素和解决措施
间隔问题
胎次与公猪对巴马香猪产仔数影响及产仔数统计对样本量要求的研究
虎头虎脑的“大白”
间隔之谜
大白诞生记
通过第1胎母猪的活产仔数预测母猪的生产性能
上楼梯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