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甘肃广电总台记者燕小康
——向下扎根,新闻才鲜活
2022-12-05屈一平
本刊记者 屈一平
2022年11月8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17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甘肃广电总台记者燕小康榜上有名。
燕小康用脚步丈量新时代,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书写在陇原大地上。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说:“作为一名记者,我会一直保持新闻敏感,秉持问题意识,扎根人民,奏响时代的华彩乐章。”获奖只是从业征程的新起点,燕小康表示,将更好地履行媒体人的使命担当,讲好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
常葆初心:增强“四力”担重任
2021年夏,作为全球沙漠治理成功范例的甘肃省武威市,在将沙漠变成绿洲的同时,面临如何发掘防沙治沙科技元素的难题。燕小康经过两个月的实地采访,给出了答案:新生代的创新性治沙理念值得推广。
2021年10月25日,甘肃广电总台《今日观察》栏目以《瀚海追梦 留住绿洲》为题首播燕小康采写的报道。报道播出后,受访对象马俊河、徐先英分别荣获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和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称号,首开世界机械化治沙先河的戴敏被提拔重用。该报道荣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21年12月,燕小康(左)在海拔4000多米黄河源区玛曲采访清理岸边垃圾的志愿者。
什么样的新闻是好新闻?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呢?
从事记者工作33年的燕小康认为,评判一个好记者的标准包括3个方面。
首先是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我们锤炼行走基层的‘飞毛腿’,提高政治素养、培养创新思维,磨砺洞察事物的‘雷达脑’,都是为了建构系统完备、感知灵敏的发现力。”他说。
其次是发现独特的事实、鲜活的细节。以《瀚海追梦 留住绿洲》为例,燕小康发现两个细节:其一,马俊河以生态经济引领生态治理,让治沙变成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其二,戴敏在研发科技装备上善使“巧劲”。为防止新闻以局部或点替代全局的错误产生,他通常要走访数位受访者,并提前提供若干个涉及事件背景和现实生活的问题。
再次是全球视角的人文情怀。燕小康深挖世界医治荒漠化贡献的“民勤药方”,采撷新闻当事人的白话描述,发现中国才是全球生态文明和荒漠化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领跑者。
除了具备以上好新闻的“慧眼”,从发现到表现新闻,还需要掌握从形式到内容的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稿件表现上,我会摒弃惯常使用的‘全景式+群英谱+点面结合+议论’的表现手法。”燕小康认为,采用微小切口来表现大情怀,让人民群众占据“C位”,既见人见事,又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年轻化”。
《瀚海追梦 留住绿洲》报道播出后,甘肃林草系统推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互联网+防沙治沙”等治沙模式,让治沙与致富相互促进,还把“鼓励支持个人、集体、企业等进入沙区承包治理沙化土地,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奋力谱写防风固沙新篇章”写入《甘肃省“十四五”国土绿化规划》。
常温责任:选择奔走与见证
从事新闻报道33年,燕小康在地方记者站的经验非常丰富:曾经连续5年任甘肃省定西地区、天水市记者站常驻记者,2005年受甘肃省委宣传部委派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挂职锻炼半年,从事过时政口、工业口、科教口和农业口的采访报道。他获得的荣誉也离不开“基层”——多次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等单位授予甘肃省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先进个人。
20世纪末,甘肃省榆中北部山区为解决吃水难题,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每户人家修建1—2眼集流窖。为探究工程取得的效益情况,燕小康搭乘班车抵达榆中北山的乡镇采访。当他徒步赶到一位农民家中时,发现农民家里的秋粮被侍弄得绿意盎然,屋里屋外窗明几净,小日子安排得井井有条。燕小康当晚与这家一位近60岁的农民攀谈起来,意外发现农民的回答十分通俗精妙,便连夜梳理同期声,次日一大早将录音有机融入采访稿件。同时编入稿件的还有观察到的精细场景、有趣的细节和小故事……最终形成专题报道《雨水利用的重大创举,甘肃百万农民告别水荒》荣获1996年度中国广播奖二等奖。燕小康也因为此前一系列“121雨水集流工程”报道,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121雨水集流工程’帮扶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我喜欢跟农民交朋友,记者唯有走近人民群众,新闻才会更鲜活。”燕小康说。
激扬正义:自我砥砺奋斗不止
好的新闻报道离不开团队的合作。燕小康所在的甘肃广电总台广播新闻中心是一个团结奋进、富有朝气、业务氛围浓厚的集体,2021年问鼎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22年荣获首届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谈及自己的集体,燕小康滔滔不绝。他认为,更好地履行好举旗帜、聚民心的使命担当,才是奋斗的根本目的。
2013年,燕小康创作的《甘肃“十连增”为我国广大干旱地区粮食稳定增产找到了出路》获2013—2014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9年后的今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依然是记者关注的热点。讲述这篇消息的采制,他认为,集体的思索是他成功的关键。从“十年丰收、十年巨变”的新闻背景出发,简单的一则消息变成了厚重的新闻题材,最终该篇消息收到了较好的播出效果。
提到芯片产业链,多数人会联想到沿海省份,其实甘肃的芯片上下游产业链是较为完备的。2021年,甘肃省内半导体相关企业的集成电路产量已经达到600余亿块,排名全国第二位。“我时刻都在关注芯片和能源的发展。”燕小康说,这些年他将工作重心转向了甘肃的新能源和芯片发展两个方向。作为一名广电记者,在保留原有广播传播途径的同时,他在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上频繁发表报道。“要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以贴近受众的方式、技巧,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满足人民对优质新闻的需求。”他说。
对于新一代的记者,他希望能够汲取老记者不怕吃苦的长处,发挥自身的发现力和表现力,具备在任何时候都冲得上去的果敢坚韧。他用自己的经历提醒年轻的新闻人,要杜绝报道的浅薄化、同质化、套路化、脸谱化,采制更多融入深度思考、展现家国情怀、彰显时代精神、具有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