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艾灸联合原络大接经法对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的影响
2022-12-05赵瑞斌
赵瑞斌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卒中或中风,是由于各种疾病引发的脑组织局部供血障碍,从而产生对应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类突发性脑血管疾病[1]。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甚至引起多种功能障碍。研究调查显示,神经源性膀胱是脑梗死常见临床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0%~60%[2]。而尿潴留是神经源性膀胱的最典型表现,其尿液蓄积在膀胱内难以排出,增加了患者不适感,并提高泌尿系统的感染率,严重影响患者疾病治疗和康复进程。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导尿配合常规康复训练,促进正常排尿功能的恢复。但由于康复训练疗程较长、患者肢体活动不便、患者依从性差等原因,其病情缓解较慢,不利于后续其他康复治疗进行[3]。近几年,中医特色疗法在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患者尿潴留的应用逐渐广泛,且成效显著[4]。基于此,本研究将中医特色疗法腹部艾灸和原络大接经法共同应用于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中,旨在为其提供优化治疗方案,缩短患者康复时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脑病康复中心在2021年6月-2022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96例,纳入标准:(1)脑梗死诊断参照文献[5]《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并结合头部CT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并且符合文献[6]《外科学》中关于尿潴留的诊断标准;(2)符合文献[7]《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癃闭”的诊断标准,无艾灸和针灸治疗相关禁忌证;(3)患者处于稳定期,生命体征平稳;(4)均为首次脑梗死后出现的尿潴留并发症。排除标准:(1)存在恶性肿瘤、脑部外伤、心肝肾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2)尿潴留发生还受其他因素干扰等,如存在脊髓损伤、前列腺炎、妇科疾病或痔疮术后、尿道狭窄或膀胱梗阻等其他可引起尿潴留的疾病;(3)尿潴留病程超过1个月;(4)具有精神病史,缺乏正常沟通理解能力;(5)依从性较差,不配合本研究治疗。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46~75岁,平均(62.43±3.16)岁;病程7~20 d,平均(15.93±3.52)d。观察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4~78岁,平均(63.12±3.25)岁;病程 9~20 d,平均(15.03±3.62)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也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患者脑梗死病情稳定后实施腹部艾灸治疗。具体措施为:(1)首先进行选穴,通过查阅文献及结合本院患者情况最终选取气海、关元、中极、石门穴等穴位。在每次艾灸前评估患者相应穴位周围皮肤情况,如有破损则该穴位不能进行治疗。(2)选取20 cm艾条(南京同仁堂;主要成分:艾绒、沉香、木香、干姜等)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时患者取平卧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做好保暖工作。并禁止在饭后1 h内进行艾灸治疗。(3)艾灸具体方法:将艾条点燃后在患者皮肤0.5~1.0寸处施灸,采用回旋灸或雀啄灸法。在艾灸过程中根据患者自身热的耐受度为宜,达到皮肤发红、皮下组织发热的效果。考虑到选取穴位位置较为靠近,进行艾灸时无穴位治疗顺序,可一并进行艾灸,其时长控制在 20~30 min,1次 /d。6 d为 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1 d。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原络大接经法。其中原络穴依次包括太渊、偏历、冲阳、公孙、神门、支正、京骨、大钟、大陵、外关、丘墟、蠡沟共12个穴位[8]。在患者腹部艾灸半小时后进行原络大接经法,在针刺前常规检查周围皮肤情况并消毒,患者取侧卧位。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针灸医师进行操作,快速进针,且在得气后快速出针,按照上述原络穴顺序进行,1次/d。左右两侧相同穴位交替进行,每日只针刺一侧。与腹部艾灸治疗疗程一致,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1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治疗有效率:在3个疗程结束后,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其中疗效标准为,(1)治愈:患者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正常膀胱残余尿量<50 ml;(2)有效:排尿功能及相关症状得到明显好转,患者偶尔会出现溢尿情况,膀胱残余尿量<200 ml;(3)无效:患者的症状无改善甚至出现恶化现象,形成反射性膀胱或膀胱残余尿量逐渐增多[9]。治疗有效率=(总例数-无效)/总例数×100%。
中医症候积分:在治疗前后均对患者进行中医症候积分评价。参照文献[7]《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价,其中主要症状有排尿无力、小腹紧绷、尿急尿痛,次要症状为神疲倦怠、气短少言。每个症状均采用0~3级计分制,0分代表无该症状,3分代表该症状情况非常严重。总积分为主症状+次症状积分[10]。
残余尿量和膀胱容量:在治疗前后采用腹部B超检测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及与残余尿量。其中残余尿量为3次尿后检测的平均值。
尿动力学指标:在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其中包括膀胱最大压缩压、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速率等[1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和SPSS 17.0计算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整理与计算。计量资料以(±s)表示,如中医症候积分、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动力学指标等,组间比较和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治疗有效率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6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主、次症积分和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主、次症积分和总积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患者主、次症积分和总积分均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主症 次症 总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8) 6.88±1.26 3.20±0.64* 4.17±1.32 2.16±0.11* 11.05±2.67 5.36±1.40*对照组(n=48) 7.02±1.05 5.96±0.92* 4.23±1.67 3.10±0.67* 11.25±2.16 9.06±1.34*t值 0.591 17.062 0.195 9.592 0.404 13.228 P值 0.556 <0.001 0.846 <0.001 0.687 <0.001
2.3 两组患者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均增大,残余尿量均有所减少,但观察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更大,残余尿量更少(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比较[ml,(±s)]
表3 两组患者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比较[ml,(±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8) 423.36±84.16 512.03±67.48* 212.39±30.26 85.36±26.87*对照组(n=48) 431.25±76.49 462.02±40.26* 224.16±32.45 126.03±25.43*t值 0.481 4.409 1.838 7.616 P值 0.632 <0.001 0.069 <0.001
2.4 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膀胱最大压缩压、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个尿动力学指标水平均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压缩压和尿道闭合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最大尿流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比较(±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膀胱最大压缩压(cmH2O) 尿道闭合压(cmH2O) 最大尿流速率(ml/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8) 71.56±15.34 50.26±11.30* 75.49±16.15 57.16±11.31* 6.45±1.25 15.49±2.57*对照组(n=48) 72.13±15.69 61.48±13.57* 75.53±16.24 68.13±13.94* 6.71±1.34 12.37±2.64*t值 0.180 4.402 0.012 4.234 0.983 5.867 P值 0.858 <0.001 0.990 <0.001 0.328 <0.001
3 讨论
尿潴留是脑梗死患者常见并发症,与发病后损伤大脑排尿中枢或病灶周围水肿后压迫大脑旁中央小叶而造成的痉挛性或反射性膀胱有关,其致使膀胱压力与排尿阻力增大,出现排尿无力、排尿不出、小腹坠胀等一系列尿潴留症状[12]。若不及时治疗尿潴留,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概率就越大,甚至出现肾积水、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及早进行快速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近几年,我国传统中医特色疗法逐渐被重视,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疾病的治疗中,特别是在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尿潴留被传统中医学归纳为“癃闭”范畴[13]。虽然病变位置在膀胱,但也与脾、肝、肾、三焦等有关,各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劳欲、外邪侵袭等均可引起癃闭。治疗当以祛邪扶正,阴阳调和,温经通络,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为主。因此本研究选取腹部艾灸和原络大接经法两种传统中医特色疗法对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进行治疗。艾灸可通过激发经气调整机体紊乱的生理功能,具有通经活络、活血行气作用。将腹部作为艾灸部位,可直接刺激膀胱周围穴位,通过艾热改善膀胱周围血流、经气,显著增强其气化功能,促进膀胱正常生理功能恢复。原络大接经法是由著名针灸家彭静山基于传统针刺疗法改进而来,他认为健康人体存在联络脑、脏腑、气血的一套经脉系统,即分布在各身的十二经脉,其保持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一旦平衡打破则会生病。且对于病情较为复杂或严重慢性病应用大接经,可有显著疗效[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了腹部艾灸联合原络大接经法可提高治疗效果。艾灸与针灸是传统中医疗法中最常见的两种方法,两者具有相似之处,联合使用相辅相成,能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且原络大接经法不仅使原穴、络穴相配合,还注重顺从经脉流注顺序进行针刺,对脏腑之疾的疗效显著,并可大幅度提高艾灸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也进一步说明了联合方案对患者相关症状改善效果更优。腹部艾灸与原络大接经法不仅可改善患者排尿障碍问题,还能缓解疲劳,提高患者精气神,改善其负面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形成疾病治疗良性循环。观察组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指标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联合治疗对患者相关症状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单一腹部艾灸治疗。艾灸治疗通过艾热的温热效应间接刺激患者膀胱的气化功能,而原络大接经法可通过针刺直接刺激相穴位促进气化功能恢复[15]。且原络大接经法包括十二个穴位,位于全身各个部位,对五脏六腑均有益,利于全身气血、阴阳平衡,可快速达到祛邪扶正,阴阳调和,温经通络的治疗目标。进一步加快尿潴留治疗进程,有利于脑梗死患者后续康复治疗。
综上所示,将腹部艾灸联合原络大接经法应用于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中,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相关尿动力学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