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小说反思文化的现代意识
2022-12-05李霞
李霞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运城 044000)
钱钟书小说在反思文化的现代化理解和分析中,可以将怨恨看作道德价值判断的根源。这种怨恨方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和一些知识分子的讽刺,更能将当时社会发展和现代文学整体的特点呈现出来。目前中国现代作家怨恨的现代性体验和思想,也为推动现代中国文化史、文学史的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但是在制造动力的基础上也会带来很多障碍。因此,还需要合理通过反思文化的现代意识角度,做好有关文化的反思和理解等工作。
一、钱钟书小说反思文化的特点
(一)环境描写方面
钱钟书小说反思文化中,创作的特点体现在环境描写方面。钱钟书采用隐喻的方式描写环境,这样能把环境描写得更加生动和形象,不断将反思文化的特征表现出来。同时隐喻方式也能在熟知的色彩和场景中,更好体现其创作的内涵。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去感受和了解其中的色彩和场景,不断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观感,进而也能让环境描写得更加生动。比如,在钱钟书小说的片段中:夜仿佛纸进了油、变成半透明体。第一个句子,可以感受作者将夜晚比作沾了油的纸,通过这个比喻方式,也能让人全面感受当时的情景和形象特点。在环境描写方面,钱钟书小说通过环境的描写反思社会发展的文化,进一步将自我的想法表达出来,增加受众对于小说反思文化的认同。
(二)肖像描写方面
在传统文化发展中,比喻的创作方式不仅可以描写人物肖像特征的主要特点,还能将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表现出来。在民间和现代文学修辞手法中,都可以看到与比喻创作有关的用法。比如,在生活中所谓的瓜子脸、丹凤眼、柳叶眉等,这些多样化的比喻描写和肖像描写方式,突出了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钱钟书先生在小说描写的过程中,也是结合肖像描写的方式,让其成为文章创作的一大亮点。钱钟书小说创作还通过书中使用隐喻刻画的一些经典形象,更好地引发人们的反思和探究,这也再一次地将钱钟书小说反思文化的现代意识表达出来。比如,在小说《围城》中,钱钟书先生写道:“看见他那个四喜丸子的脸,人就饱了”[1]。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比喻的手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更加滑稽可笑,同时也能将藏在句子中的隐喻特征表达出来,即使没有真实看到人物的肖像特征,也能通过比喻的手法来了解作者对于人物所保持的态度,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比喻的肖像描写方式,可以增加受众对于小说反思文化的认同,进而更好地与小说的内容和情感产生共鸣,提升小说反思文化在表达和创作过程中的效果。
(三)讽刺用法方面
钱钟书小说《围城》不仅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将作者对于反思文化的讽刺和嘲讽态度表达出来,还进一步通过隐喻的手法,不断让作者对人性中的丑恶和人性弱点体现出来。通过褒贬不一的小说反思文化和创作方式,也能让读者会心一笑,但最主要的是可以引发读者的深刻反思。例如,在小说中,钱钟书这样描写到:“船上的法国人像狗望见了家,气势顿长。”这种比喻的描写方式,将当时国人盲目崇洋媚外的心态表达出来,将外国人的嚣张气焰体现出来。当时外国的经济、文化都领先于我国,我国需要借鉴外国文化,推动自身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钱钟书的《围城》从多个角度将国人崇洋媚外的心态表达出来,这也是作者在反思文化和表达内心情感等方面的一种比喻方式。
二、钱钟书小说反思文化的现代意识
(一)怨恨传统知识分子
通过对学术专著《谈艺录》的分析,可以感受到钱钟书先生立志于意志力量和精神信仰,并且对表里不一的虚伪阴险、传统儒家知识分子自相矛盾的二重标准持有怨恨态度。比如,满嘴仁义道德,但却包含很多专制、霸道的等级要求。或者一些与社会发展自相矛盾的规章制度和体系,这些都是钱钟书小说反思文化中所提到的以及持有怨恨观点的原因。[2]钱钟书不仅怨恨传统儒家知识分子温柔敦厚的传统思想,还对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伦理教化持否定态度。这些伦理教化不仅扭曲人性和毒害心灵,还进一步影响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道家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钱钟书主要感兴趣的是辩证法,但是对道家的“绝学之道”却持怨恨态度。而且还痛恨那些以退为进的把戏,以及知识分子兵法权术的阴谋。钱钟书小说的反思文化中,不仅将封建政权和宫廷知识分子欺诈蒙骗人民的罪恶体现了出来,还通过分析封建知识分子矛盾心理的方式,不断将自我反思文化的现代特征和意识表达出来。钱钟书小说中还包含探讨传统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教育内容,让更多人了解传统知识分子中有人格偏窄和内敛的人,揭示他们严重缺失精神价值和独立个性的传统知识分子特点,以及他们无条件地崇拜权力、愚忠君王,这些都是影响文化有效传承和发展的因素。一些知识分子还逃避自身的责任,对于自主自觉自由的精神缺乏认知,过于注重功名利禄的追求,缺乏对社会责任的有效落实和实践。在小说《围城》的反思文化中,钱钟书不仅怨恨中国知识分子摆脱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围城,还进一步将一些传承错误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形象批判特征体现出来。虽然钱钟书没有走出传统,但是他并没有归附于传统,通过反思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追求,小说也对传统知识分子进行严厉的告诫。钱钟书对极度虚荣的传统知识分子作出深刻的解剖,对这些传统知识分子持有怨恨的态度。钱钟书小说中的各种人物都能将传统知识分子的独立个性和死要面子的共同特征表达了出来。比如,小说里面的方鸿,不仅是出身名门之家的人,还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和饱读经书。但是在后来去英法国家学习,受到西方文明浸染,进而呈现出对传统文化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面子心理,他采用打着传统文化烙印、维持自己招牌的形式,虚假和违心地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围城》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不要面子,小说中父亲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着保守迂腐的传统知识分子特征。当然,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不都是一无是处,很多知识分子也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但是不同知识分子所呈现出的思想和文化特点也各不同。面对那些不务正业、勾心斗角、卑鄙无耻的传统知识分子,钱钟书通过批判和反思的怨恨理念,不断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呈现了出来。[3]
(二)怨恨现代知识分子
在西方存在主义的影响下,钱钟书对现代知识分子也保持一种怨恨的心理。《围城》中,不仅体现小说中人物难以摆脱的孤独困境,还进一步揭示现代文化围城与传统文化围城是一样的,都是处于一个想要得不到、得到不想要的神秘怪圈里。钱钟书小说中还包含强烈的人类文化艺术,他强调人类整个内部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在深刻表达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怨恨思想中,通过对现代知识分子肮脏、贪欲、混乱的表达方式,呈现出对现代文明的一个绝妙讽刺。在上海这个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中也有现代知识分子丑恶一面,比如,留美的赵辛楣傲慢势利,留学法国的沈太太矫揉造作。小说通过多方面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现代知识分子的怨恨,一些现代知识分子虽然谈论各种时髦话题,比如抗战、女权、诗歌,但是缺乏对这些话题的深刻认知和实际行动,这些都是让作者感到深深失望和极大怨恨的。一些现代知识精英,不仅没有参与到抗战救亡的任何工作中,还过于表露自身高雅华丽的外表。作者通过《围城》中方鸿渐的角度有效批判人类历史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知识分子的局限性不仅会影响到整个现代人类的发展,还会成为中国现代人和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悲剧。因此,需要有效地分析现代知识分子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激发现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和生存发展中的活力,不断提升现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发展和改造世界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思文化以及实现对现代生活和文化的有效发展。
在钱钟书小说的文化反思中,对知识分子的怨恨是其现代性体验的主要特征。钱钟书不仅洞见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很多弊端,又通过质疑现代知识分子的方式,有效挖掘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格困境,进而更好地体现其小说创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