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企业运营管理研究
2022-12-05周雪娇
周雪娇
(湖北农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湖北 荆门 448000)
1 引言
现阶段,各种新兴技术不断发展下,迎来了“互联网+”时代,较多行业发展中纷纷引入“互联网+”模式,推动了各企业逐渐向现代化迈进。我国农业领域,由于互联网技术不具备较高的互联网普及率,导致我国农业企业并未实现自身与“互联网+”模式的有机融合,影响到了农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对其持续发展也产生了较大阻碍。所以,“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企业应探究多样化的方式,探究新型运营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自身经营理念与方法,实现稳定发展。
2 农业企业运营管理的作用
首先,提升企业整体效益。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纷纷进行创新改革,以往运营管理方式已经落后,无法满足农业企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因此,农业企业应不断创新自身运营管理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运营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企业资源的科学分配,提升农业企业整体效益的同时,强化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促进农业企业快速发展。其次,促进运营,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1]。人力资源属于现代农业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农业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并发挥出人才价值。通过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使农业企业构建出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从而实现农业企业运营目标,推进农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再次,明确农业企业发展方向,使企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业企业开展各项生产活动时,需要有相应政策制度支持,还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及目标形成关联管理体系,从而帮助农业企业通过多元政策制度实现转型、升级。通过应用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明确农业企业发展方向及目标,还能收集并反馈农业企业发展信息,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农业企业内部结构。最后,农业企业运营管理创新改革下,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各项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布局及结构进行优化,创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链条,并且,还能使农业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优化企业整体形象。
3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企业运营管理现状
3.1 缺乏信息化意识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信息的获取与使用。农业企业运营管理工作开展中,需要重视工作人员信息化意识。农业企业员工与农民属于信息化意识的培养对象,因为这些人员所处环境存在信息获取途径不畅、信息落后的情况,加上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受传统思维及工作方式影响,没有正确认识到信息化的内涵与价值,使得企业工作人员信息化意识缺乏,阻碍了农业企业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
3.2 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
一些农业企业未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同时商业模式较为落后。管理策略及组织结构较为单一,开展管理工作时往往凭经验管理,当面对复杂环境时,无法及时做出调整。并且,农业企业目标方面,未能形成清晰、统一的目标,较多员工并不清楚企业目标,且对企业发展感到迷茫,未能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此外,一些农业企业对员工关怀不足,无法留住人才,且没有形成完善的激励政策,缺乏发展规划,影响到了企业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3.3 基础设施欠缺
农业企业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环节,基础设施尤为重要,若缺乏完善的硬件基础,则无法有效落实信息化建设工作[2]。现阶段,国内较多农村地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具备完善的网络基础硬件设施,信息化网络覆盖率较低,对农业企业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并且,城镇化不断发展中,农村人口逐渐减少,进一步减缓了信息化建设速度,加上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业企业运营管理中“互联网+”技术的引入。
3.4 风险应对能力薄弱
对于农业企业而言,在其经营管理工作开展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主要是自然风险与经济风险。前者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风险,不是人为产生,无法提前预测,控制难度较大,较多农业企业不具备有效的应对措施,缺乏较强的自然风险防范能力,一些企业不具备风险防范意识,使自身面临较大的经济损失。后者虽然可以进行预测,不过一旦发生经济风险,农业企业也无法进行单独调控,其直接关系到市场农产品供求关系及市场价格等。一些农业产业不具备健全的抗风险管理体系,发生经济风险后,无法有效应对,严重影响到了农业企业运营管理水平。
3.5 人力资源管理弱化
农业企业运营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属于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但一些农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引入体制,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但“互联网+”背景下,对农业企业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拥有较强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弱化,未能很好地满足农业企业发展需求。
4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企业运营管理策略
4.1 树立信息化意识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企业应将重点放在信息化意识树立上,以信息化意识为引领,不断优化自身运营管理。当前,针对一些农业企业运营管理信息化意识不强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出自身引领作用,通过组织培训,使农业企业工作人员拥有较强的信息化意识。第一,强化宣传力度。开展宣传工作时,需要保证宣传内容具备较强的前瞻性及突出的作用,使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与作用,以便后期“互联网+”技术的良好引入。第二,选择便于人员理解的方式进行“互联网+”及信息化专业知识培训,使农业企业相关人员掌握更多的信息化与“互联网+”技术知识,促进农业企业运营管理不断革新,实现信息化运营管理。
4.2 创新农业企业制度管理
现阶段,农业制度环境仍为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农业企业具有一定特点,但本质上仍为一种组织形式,在专业化生产、市场资源配置以及社会分工上均有所参与。而我国一些龙头企业制定制度框架时,并没有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制定出的制度框架无法有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未能实现农业资源最优配置[3]。所以,农业企业应强化自身管理模式建设。实际建设环节,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出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明确权责、清晰产权,保证农业企业产权明确,能够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这种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使农业企业满足现代市场发展需求,并且,能够有效解决农业企业经营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小规模以及融资难等。明确权责、清晰产权属于市场对农业企业的要求,通过并购以及联盟的方式,可有效扩大农业企业规模;通过组织管理科学开展,能够明确企业角色及权力,降低管理复杂性,防止出现信息不对称情况,可按照市场需求作出科学调整,保证农业企业正向发展。
4.3 健全基础设施
农业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为实现信息化运营管理,需要健全基础设施。因为农村地区位置相对偏远,不具备完备的基础设施,因此,农业企业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先进的硬件设备,实现运营管理信息化。第一,农业企业应配合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本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目的是对企业所在地基础网络设施加以改善,解决网络设备落后、设备数量少以及网络传输不畅等问题。第二,政府部门应强化农村网络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控力度,充分发挥出资金应用实效[4]。第三,农闲时期应定期进行农民计算机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相应计算机使用技巧,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获取自身所需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挥出“互联网+”在农业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良好发展。第四,构建示范基地,利用示范基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成果展示,便于农业企业管理人员与农民学习。
4.4 科学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农业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相应风险问题,虽然一些农业为有效应对经济危机以及自然灾害影响,购买了农业保险,但购买农业保险的情况并未普遍化。因此,农业企业应积极购买农业保险,相关政府部门可成立相应专业小组进入农业企业进行宣传,农业企业则需要与保障度高的企业合作,购买农业保险,使自身与保险公司良好衔接,不断增强自身保险意识,积极主动地购买农业保险。并且,农业企业还应积极构建风险评估、预测以及防范机制,设置专门风险管理部门,安排专业人员重点控制企业运营管理风险,通过预先进行风险评估、预测,制定出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问题对农业企业产生的不良影响。
4.5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农业企业现代化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基本条件。农业企业若想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自身运营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将重点放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不断创新人力管理模式,为农业企业吸引更多专业型人才[5]。首先,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农业企业应构建完善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为自身吸引更多专业技术人员。其次,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体制,农业企业若想有效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应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农业也应在合理成本内将人才留住,结合市场情况科学制定人才需求计划,强化人才引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最后,加大培训机制构建力度。在构建培训机制时,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农业企业应构建员工自我督促教育机制,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员工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二是农业企业应构建员工培训体系,按照员工层级专业,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学习,防止培训流于形式。通过高效的培训手段,使所有员工均能有所提升,获得更高的知识水平及管理能力,还会掌握更多信息化技术,提升农业企业运营管理效果。
4.6 完善信息化建设,强化预算能力
第一,完善运营管理信息化体制。财务管理工作应满足新时期发展需求,“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企业应重点做好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构建标准化、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具体构建过程中,应有机结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再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出经济体制信息化体系,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产品资金支出预算,降低农业企业投资成本,合理分配资金。此外,农业企业还应合理构建反馈机制,及时针对信息技术更新提出相应建议,保证农业企业发展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6]。第二,强化企业预算能力。农业产品若想满足市场需求,应构建出完善的预算体系,强化全体员工意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减少农业企业成本支出,并且,协调企业各项资源,实现合理分配。实际工作中,应积极构建预算管理框架,在预算框架中纳入企业所有预算;强化各部门间的联系,避免出现信息不一致问题,使编制预算的方法更加科学;通过构建预算考核机制,保证预算机制良好落实,同时还应进行预算的细化分解,分配至各个部门。
4.7 融入新型电子商务营销模式
第一,通过多维度模式实施电子商务营销,营销环节应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如销售内容、消费者情感共鸣以及参与感等。应将产品特征体现在营销整体内容中,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使消费者在主动了解中购买。此外,个性、独特的销售内容以及形式会引发消费者情感共鸣,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7]。第二,农业企业应积极开发更具特色的农业产品,利用电子商务的营销活动及方案将产品带入消费者生活行为习惯中,对消费者消费能力进行充分挖掘,强化产品品牌的同时,尽可能与消费者生活贴近,对消费者行为进行把控,实施信息的收集与调查研究。第三,农业企业开展电商营销时,应在引导消费者使用企业产品的方式下,改变消费者消费观念及习惯,对消费者消费习惯及心理进行培养,在长时间引导及教育下,开发消费潜力。还可以通过行业标准制定,对自身品牌进行宣传,强化品牌认知。对于消费者而言,会较为信赖行业标准领导制定者的品牌。所以,农业企业可借助政府部门扶持以及自身已有品牌价值力量,在消费者视野中以标准制定者的身份出现,使消费者感受到企业品牌价值,使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第四,与数据魔方和数据罗盘形成战略合作,掌握网络影像中更多消费者及产品经营数据,在数据分析下,科学确定营销方向、媒体计划等内容,保证筹划方案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对方案进行评估改进,具体实施环节,还应对销售数据等进行二次数据分析使用,提升农业企业营销水平。
5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出现了众多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农业企业以往应用的运营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农业企业应加大对“互联网+”模式的重视程度,并通过树立信息化意识、创新农业企业制度管理、健全基础设施、科学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完善信息化建设、强化预算能力、融入新型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等方式,不断进行运营管理创新,促进自身在“互联网+”背景下快速发展。